目前分類:國學名著 (3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國學名著】 《尚書》介紹

【國學名著】 《尚書》介紹

一、《尚書》內容簡介

《尚書》又稱《書》、《書經》,爲一部 多體裁文獻 匯編,是 中國 現存最早的史書。

《尚書》分爲《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戰國時期 總稱《書》,漢代改稱《尚書》,又稱《書經》,相傳 由孔子編選而成,傳本 有些篇是 後人 追述補充進去的。《尚書》是研究 中國 古代歷史和政治思想的重要史料。

二、《尚書》成書過程

「尚」即 上古、前代;「書」意指 政府文書,換句話說《尚書》內的篇章,本為古代的官方文書檔案。從今天所能見到的篇目看來,《尚書》所包含的文獻,時間上起〈堯典〉(記 堯禪讓舜時之事)、下至〈秦誓〉(記 秦穆公之時事),縱貫 夏、商、周三代。漢代學者認為,這類 自古流傳下來的文獻本來有很多,經過孔子 整理、刪定出 具重要意義的篇章,最後 成為《尚書》。

只是,現代學者 大多認為,《尚書》並不是 同一時間完成的,其中 很多篇章(特別是 夏商時代的文書),應該是 後人的追記,所以《尚書》內的文字,大部分應該是 成於西周時代,少部分 則寫於春秋戰國時期。 不過,今天所看到的《尚書》,實際上 摻有後人的偽作,是 十三經中情況最複雜的。

三、《尚書》的版本 

1.「今文《尚書》」

《漢書· 藝文志》説:「《尚書》原有100篇,孔子 編纂併為之作序。」秦始皇 統一中國後,頒佈《焚書令》,秦代的焚書給《尚書》的流傳 帶來毀滅性打擊,原有的《尚書》抄本 幾乎全部被焚燬。漢代 重新重視儒學,由秦博士 伏生口授、用漢代通行文字隸書寫的《尚書》,共28篇,人們 稱之為《今文尚書》。

2.「古文《尚書》」

西漢中期以後,民間 又陸續發現前人偷藏起來的《尚書》。其中 數量最大的一批出於 孔子故居;武帝時代,魯恭王 想要擴建宅邸,將孔子故居的外牆打掉,結果 竟然發現了一批古代典籍,其中包括《禮記》、《論語》、《孝經》、以及《尚書》。由於 都是戰國時代的文字,所以 交由博士 孔安國解讀,而孔安國 便從中整理出《尚書》三十五篇,稱為「古文《尚書》」,可是,古文《尚書》沒有被納入官學,民間也不太重視,古文《尚書》在永嘉之亂 亡佚了。,

3.「現通行的《十三經注疏》本」

到了東晉,豫章內史 梅賾 又發現了一部《尚書》,總計 五十八篇。包括《今文尚書》33篇(梅賾從原先的28篇中析出5篇),偽《古文尚書》25篇 。唐太宗時,孔穎達 奉詔撰《尚書正義》,就是 用 古今文真偽 混合的本子。

現存版本中 真偽參半。一般認爲《今文尚書》中《周書》的《牧誓》到《呂刑》十六篇是 西周真實史料,《文侯之命》、《費誓》和《秦誓》爲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較早的《堯典》、《皋陶謨》、《禹貢》反而 是 戰國編寫的古史資料。《古文尚書》總體 認爲 是晉代 梅賾偽造,但 也存有爭議。後來《十三經》中的《尚書》,是《今文尚書》與梅氏偽書《古文尚書》的合編。

四、現存版本的內容

《十三經》中的《尚書》五十八篇 涉及的時代,全書內容 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部分。

1.「虞書(5篇)」包括〈堯典〉、〈舜典〉、〈大禹謨〉、〈皐陶謨〉、〈益稷〉

2.「夏書(4篇)」、包括〈禹貢〉、〈甘誓〉、〈五子之歌〉、〈胤征〉

3.「商書(17篇)」包括〈湯誓〉、〈仲虺之誥〉、〈湯誥〉、〈伊訓〉、〈太甲上〉、〈太甲中〉、〈太甲下〉、〈咸有一德〉、〈盤庚上〉、〈盤庚中〉、〈盤庚下〉、〈說命上〉、〈說命中〉、〈說命下〉、〈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

4.「周書(32篇)」包括〈泰誓上〉、〈泰誓中〉、〈泰誓下〉、〈牧誓〉、〈武成〉、〈洪範〉、〈旅獒〉、〈金縢〉、〈大誥〉、〈微子之命〉、〈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士〉、〈無逸〉、〈君奭〉、〈蔡仲之命〉、〈多方〉、〈立政〉、〈周官〉、〈君陳〉、〈顧命〉、〈康王之誥〉、〈畢命〉、〈君牙〉、〈冏命〉、〈呂刑〉、〈文侯之命〉、〈費誓〉、〈秦誓〉。

五、《尚書》中的文體

1.典,記述帝王言行,以作後代常法,如《堯典》。
2.謨,記述君臣謀議國事,如《皋陶謨》。
3.訓,記述訓導言詞,如《伊訓》。
4.誥,施政文告,如《湯誥》。
5.誓,臨戰勉勵將士的誓詞,如《牧誓》。
6.命,帝王的詔令,如《顧命》。

六、《尚書》的價值

由於《尚書》本為官方文書,因此除了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更富含先秦的政治思想。孔子曾經引用《書》來表明自己對於出處進退的想法[《論語.為政》],更以《書》來教學,因此《尚書》中許多重要精神為儒家學者所繼承、發揚,成為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基礎。孔子就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儒家思想裡,外王是內聖功夫的推展,也是儒者對社會人群的關懷。《尚書》中的政治思想,正可看到這一面。
    至於 魏晉學者偽託的部分,自從 成為官方定本以後,學者 已經根據其中經文,進一步發展出不少新見解;況且,「偽」只是 偽託為古人文字,其中思想 仍然是真正 出自(魏晉)儒者。因此,以學術發展的角度來看,《尚書》全本 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撰述者:江義德教授

(前 國立陽明大學專任教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兼任教授)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論語解析】今 吾於人也,聽其言 而觀其行。

【論語解析】今 吾於人也,聽其言 而觀其行。

《論語》(公冶長 第五):

       子曰:「始 吾於人也,聽其言 而信其行;今 吾於人也,聽其言 而觀其行。」     

      《論語》是孔子 應答弟子、時人 以及弟子互相問答的話,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 記錄編纂而成。。從論語中,可以 知道 孔子對許多事物的見解。

      《論語》共二十卷〈學而第一、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公冶長第五、雍也第六、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鄉黨第十、先進第十一、顏淵第十二、子路第十三、憲問第十四、衛靈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陽貨第十七、微子第十八、子張第十九、堯曰第二十〉,每一卷的卷名由來,大多是以卷中 第一篇開頭的幾個字來命名的,沒有 特定的含義。 

意譯: 

        孔子說:「以前 我判斷一個人,他說什麽,我信什麽;現在 我判斷一個人,聽他說什麽,還要觀察 他是否言行一致? 」

解析:     

        我們 要判斷一個人的品德修養,不但 要「聽其言」,還要 「觀其行」。觀察 他是否「言行一致」?    

        人 並不都是 言而有信、言行一致的,有 言行一致的,也有 言行不一致 的。所以 孔子 才有「聽其言 而觀其行」的話,而 不是「聽其言 信其行」。

        政府官員 畢竟 不是演藝人員,不是 靠「表演」博得喝采,而是 憑 實際行動, 為民服務、 造福人民。老百姓 希望的官員,是有 執政能力、造福民眾 的人,而不是 只會 說 大話、謊話、 空話 的人。

       民主政治是 政黨政治,選舉是 政黨取得執政權的主要途徑, 故而 政治人物, 花言巧語、 說 大話、謊話、 空話 騙取選票。取得政權後,枉法弄權、 雞犬升天、政治分贓、謀求私利、比比皆是。 但是「謊言 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可 欺騙人於一時、 很難欺騙人於一世,謊言 終有 被揭穿的一天。當 其欺騙的把戲,被人們 普遍知曉的時候,這種人 就成了 「孤家寡人」,被人唾棄。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3-01-10_084125.jpg

【名句解析】 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

春秋 左丘明《左傳》(襄公 二十四年):

    「太上 有立德,其次 有立功,其次 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 不朽。」 

         左丘明(生卒年 不詳),中國 春秋時 史學家。魯國人,雙目失明,春秋時 有稱為 瞽的盲史官,記誦、講述 有關 古代歷史和傳說,口耳相傳,以補充和豐富文字的記載,左丘明 即為 瞽之一。相傳 曾著《左氏春秋》(又稱《左傳》)和《國語》。兩書 記錄了 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 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

      《左傳》原名為《左氏 春秋》,漢代 改稱《春秋 左氏傳》,簡稱《左傳》。舊時相傳是 春秋末年 左丘明 為解釋 孔子的《春秋》而作。《左傳》實質上是 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它 起自 魯隱公元年(西元前722年),迄於 魯哀公二十七年(西元前468年),以《春秋》為本,記述 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 來說 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 重要經典之一。

       《左傳》與《春秋 公羊傳》和《春秋 穀梁傳》合稱 為《春秋 三傳》。現行本《左傳》計有 六十卷,共有 十八萬字,全書 按照 編年體形式,首列《春秋》經文,然後 分條記事,以時間為 綱領,而 不以一事之本末為主。

注釋: 

1. 太上: 最高的。

2. 立德:創制垂法,博施濟眾。

3. 立功:拯厄除難,功濟於時。

4. 立言:言得其要,理足可傳。

意譯: 

       最高的不朽是 立德:創制垂法,博施濟眾;其次是 立功:拯厄除難,功濟於時。;再其次是 立言:言得其要,理足可傳。能做到 這樣,雖然死了,也能 永垂不朽,就叫做 三不朽。  

解析: 

        中國歷史上 所謂 「三不朽」,是 仁人志士 孜孜以求的一種凡世的永恆價值。

三不朽, 指 立德、立功、立言。《左傳 · 襄公二十四年》: 「太上 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 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唐人 孔穎達 在《春秋左傳正義》 對 立德、立功、立言三者 分別 做了界定: 「立德 謂 創制垂法,博施濟眾」; 「立功 謂 拯厄除難,功濟于時」; 「立言 謂 言得其要,理足可傳」。 

      「三不朽」中,「立德」受制於 眾口難調、見仁見智的外界評價, 「立功」涉及 擠身 壟斷性和風險性極強的官場,這些 往往 非一介書生的能力所及;於是,文人每以 「立言」為 第一要務,以求不朽,這 誠如 曹丕《典論 · 論文》講: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 有時而盡,榮樂 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是以 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 良史之辭,不托 飛馳之勢,而 聲自傳於後。」

參考資料:    

       後人對「三不朽」的解讀中,「立德」係指 道德操守,「立功」乃指 事功業績,而「立言」是把 真知灼見 形諸語言文字,著書立說,傳於後世。當然,無論「立德」、「立功」或者「立言」,其實 都 旨在追求某種「身後之名」、「不朽之名」。而對身後 不朽之名的追求,正是 古聖先賢 超越個體生命而追求永生不朽、超越物質欲求而追求精神滿足的獨特形式。

       曾幾何時,社會上 充斥著「追名逐利」的短視行為,熙來攘往 奔競於名利場上的人們,根本 無暇顧及「不朽之名」的訴求。「立德」方面的「 假仁假義」、「外廉內貪」的道德作秀;「立功」方面的流於「自我吹噓」、「浮誇不實」的政績宣傳; 

      被先賢 視為生命的「立言」方面,時下的 不少 著書撰文者 所追求的 也不再是 不朽,而是 速成,而 速成者 往往是「魚目混珠」、「粗俗不堪」, 自然 就難免「速朽」。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2-12-17_183524.jpg

【名句解析】  入芝蘭之室       久而不聞其香

《孔子家語》(卷四 第十五篇 六本):

    「與善人交,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

與惡人交,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孔子家語》又名《孔氏家語》,或簡稱《家語》。原書 二十七卷,今本 為十卷,共四十四篇。是 一部記錄孔子及孔門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魏 王肅注,書後 附有王肅序和《後序》。

       過去 因為 疑古派的非難 歷代前人多認為《孔子家語》是 偽書,而宋儒重視心性之學,重視《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書,《孔子家語》未受重視。隨著 近代 簡帛文獻的出土證明,確信為 先秦舊籍,此書的真實性與文獻價值 越來 越為 學術界所重視。《孔子家語》對於 全面研究和準確把握 早期儒學 更有價值。

注釋:

1. 六本: 子曰:「行己有六本焉,然後為君子也。立身有義矣,而孝為本;喪紀有禮矣,而哀為本;戰陣有列矣,而勇為本;治政有理矣,而農為本;居國有道矣,而嗣為本;繼嗣不立則亂之萌生財有時矣,而力為本。」

2. 善人:善良的人。心地慈悲,常做好事的人。 

3. 交:交往。

4. 芝蘭:芝草和蘭草 皆香草名。. 古時 比喻君子德操之美或友情、環境的美好等。

5. 室:屋子裡。

6. 惡人:. 邪惡的人。為非作歹的人。

7. 鮑魚:它是屬於腹足綱,鮑科的單殻海生貝類,屬 海洋軟體動物。此指 醃的鹹魚,味腥臭。

8. 肆:店鋪。

9. 鮑魚之肆:賣醃鹹魚的店鋪。比喻 臭穢的地方、惡劣的環境或小人聚集的場所。

意譯: 

       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 沐浴在種植芝蘭 散滿香氣的屋子裡一樣,時間長了 自然充滿香氣;

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 到了賣醃鹹魚的場所,時間長了就聞不到腥臭味了。

解析:

     《孔子家語》:「是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似。雖是 老生常談,但至今仍是 慎擇環境的至理名言。

       中國 自古非常重視幼兒的教育,這時候給孩子選擇良師益友,選擇民風仁厚的居住的環境,(好環境不是指富裕的環境,是指道德好的環境。)就成了傳統幼兒教育的一個常識和最明智的方法。

        正所謂 耳濡目染,孩子無法分辨善惡,最容易受影響,因此,選擇居住的環境尤為重要,一旦打下良好的基礎,懂得 善惡是非,長大後,他們自然能面對複雜的社會和人心,不會輕易 受到不良的影響了。甚至 可以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了。

       即使是 成年人,也會 有對是非把握不好的時候,所以 不管自己是否成年,有了經驗,都要 謹慎選擇交友和生活的環境。人與人之間,還是 會相互影響的。. 

參考資料:    

《孔子家語》為 十卷,共四十四篇

卷一 

相魯第一 始誅第二 王言解第三 大婚解第四 儒行解第五 問禮第六 五儀解第七\

卷二

致思第八  三恕第九 好生第十

卷三

觀周第十一 弟子行第十二 賢君第十三  辯政第十四

卷四

六本第十五 辯物第十六 哀公問政第十七 顏回第十八

卷五

子路初見第十九  在厄第二十  入官第二十一  困誓第二十二  五帝德第二十三

卷六

五帝第二十四  執轡第二十五  本命解第二十六  論禮第二十七

卷七

觀鄉射第二十八  郊問第二十九  五刑解第三十  刑政第三十一

卷八

禮運第三十二  冠頌第三十三  廟制第三十四  辯樂解第三十五  問玉第三十六  屈節解第三十七

卷九

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  本姓解第三十九  終記解第四十

卷十

正論解第四十一  曲禮子貢問第四十二  曲禮子夏問第四十三  曲禮公西赤問第四十四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2-08-15_085230.jpg

【名句解析】 德不配位       必有災殃

《周易 繫辭下》: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易經》,據說 有三種,即 所謂的「三易」。周禮云:「太卜 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連山易》主要 總結了夏代人易學的研究,而《歸藏易》則 主要 總結了商代人易學的研究。《連山易》和《歸藏易》已經失傳,我們 看到的易經 就只有《周易》一種了。

    《周易》亦稱為 易經。由 伏羲 制卦,文王 繫辭,孔子 作十翼。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易經的內容 最早 只是記載大自然、天文和氣象等的變化,古代帝王 作為施政之用,百姓 用為占卜事象。至 孔子作傳,始為 哲理的書,是 儒家的重要典籍。(以上 摘自 教育部國語辭典) 

    《繫辭》,通論性質,介紹 六十四卦的經文要領以及通貫各卦的基本義理,是為 早期的易經通論。分為 上、下傳各十二章,是 專門解釋《易經》的。全書 共四千多字,文辭優美、意境高深,自古以來,即為 研易者所尊崇。

注釋:

1. 德不配位:一個人的德行,無法與他所處的地位 相匹配。

2. 必有災殃:則 易招致災禍。

3. 德薄而位尊:德行淺薄而地位太高。

4. 智小而謀大:智慧不足而謀劃甚大。

5. 力小而任重:能力不足而責任重大。

6. 鮮:鮮(音ㄒㄧㄢˇ),很少。

7. 鮮不及矣:很少 能辦成大事的。

意譯:

《周易 繫辭下》:

     「一個人的德行,無法與他所處的地位 相匹配,則 易招致災禍。德行淺薄而地位太高,智慧不足而謀劃甚大,能力不足而責任重大,那就 很少 能辦成大事了。」

解析:

     《周易 繫辭下》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有多大的的德行,就搭配多高的地位,地位要與自己的德行、智慧、力量相匹配,才能 遊刃有餘。否則 易招致災禍。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 德薄而位尊,必有災殃:德行淺薄而地位太高,人民 會厭惡他;俸祿已經很豐厚,但是 不知足的人,禍患 就會降臨到他頭上。高處不勝寒,越是 高的位子,越是 需要有德行支撐。歷史上 身居高位,最終 落得身敗名裂的人 比比皆是。

▲ 智小而謀大,必有災殃:智慧不足而謀劃甚大, 僅憑 匹夫之勇,不能 成辦大事。就會 感受到 不能完成任務,自身 也會 發生災禍。 西楚霸王 項羽,一代梟雄,力拔山兮氣蓋世,因 錯估形勢,以致  落得 自刎身死的下場。

▲ 力小而任重,必有災殃:自己的力量 比較小,卻 承擔很重的任務,不但 任務無法完成,而且 會給 自己造成災禍。秦武王 來到 東周洛陽,看見 大禹 留下的九鼎,每鼎 有千鈞之重,無人能舉。秦武王 親自舉鼎,結果 折斷膝蓋骨而死。

參考資料:

         民主政治是 「政黨政治」。當今 政黨政治之 最大禍患, 即為「結黨營私,爭權奪利」! 政治 所見 只是 政黨間之 惡鬥、攻訐, 徒增  人心仇恨、背離。互爭互鬥,造成 族群對立、 階級對立、 世代對立 等 社會紛爭。黑白不分、 沒有是非。

         民主政治是 「民意政治」。 主權在民,由人民做主 選舉「領導人」。其 缺失是 選民 僅可 從「兩 或三大爛黨」所推荐的「爛候選人」選出 一位 「領導人」。選出的「領導人」,往往「德不配位」。「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禍國殃民,慘哉!!!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2022-05-10_193558.jpg

名句賞析】螳螂勇猛 奮不顧身    螳臂當車 不自量力

漢 韓嬰《韓詩外傳 卷八》節錄;

       齊莊公 出獵,有 一蟲舉足將搏其輪。問其御曰:「此何蟲也?」對 曰:「此 所謂螳螂者也。其為蟲也,知進而不知卻,不量力而輕敵。」

       莊公 曰:「此為人,而 必為 天下勇武矣!」回車而避之,而勇士歸之。

       韓嬰(約~西元前200年~西元前130年),涿郡 鄚人(今 河北省 任丘市)。《史記》和《漢書》記載,漢文帝時曾任博士,漢景帝時 官至 常山太傅。

       韓嬰是著名的今文經學家,尤 以詩經研究見長,世稱「韓詩」,與轅固生的「齊詩」、申培的「魯詩」並稱「三家詩」。著有《韓詩內傳》、《韓詩外傳》、《韓說》等。南宋後 僅存外傳,行於世。

    《韓詩外傳》是一部由360條趣聞軼事、道德說教、倫理規範以及實際忠告等不同內容的雜編,一般每條都以一句恰當的《詩經》引文 作結論,以支持政事或論辯中的觀點。

注釋:

1. 螳螂:螳螂(音ㄊㄤˊ ㄌㄤˊ),一種昆蟲。能捕食害蟲,有益農業,屬益蟲。

2. 當:當(音ㄉㄤˇ),通「擋」。阻擋,抵擋。

3. 齊莊公:齊莊公(?~前731年),在位期間 齊國漸強,為 其孫 齊桓公 稱霸中原 打下堅實的基礎。。

4. 出獵:外出打獵。

5. 舉:舉起。

6. 搏 :搏鬥、撲打。

7. 御:駕車的人。

8. 知:知道。

9. 卻:退卻。

10. 勇武:勇猛的武士。

11. 回:回(音ㄏㄨㄟˊ ),通「迴」,迴避。

12. 回車:車 繞道行駛。

13. 避:避開。

14. 歸:投奔,歸向。

意譯:

        齊莊公 出門打獵,有一隻螳螂 舉雙臂,準備撲打他的馬車輪子。莊公 問 車夫說:「這是 什麼昆蟲啊?」車夫說:「這是 螳螂 是 只知道前進 不知道後退的,不估計一下力量 就 輕率和敵方對陣的昆蟲」。

        莊公說:「這昆蟲 如果是 人,必定是 天下勇士啊。」於是 齊莊公 果斷 命令他的車隊 繞道行駛,不要 碾傷螳螂。

賞析

       此文 是 成語「螳臂擋車」的由來。「螳臂擋車」的故事,劉安的《淮南子 · 人間訓》亦 有相似的記載。這是 從「諸子百家「的歷史文獻中 信手拈來,用 通俗易懂的小故事,藉喻 治國強軍 大道理。此故事 是 取材 自 莊子《內篇  人間世》。

       漢朝 韓嬰的《韓詩外傳》:「莊公 曰:『此為人,而 必為天下勇武矣!』回車而避之,而勇士歸之。」文中的「螳螂」,是 比喻 出色的勇士,並無貶意。齊莊公 這種 尊重勇士的善舉,被 文武百官 津津樂道,口口相傳。天下勇士們 聞風,都 紛紛投奔齊國,效忠 齊莊公,打起仗來 英勇頑強,奮不顧身。

       齊莊公的可貴之處,就是 能 從這細小、偶然的事件中,思索出 大道理;顯示出「使勇武歸之」的大智慧。並且 能激勵士氣。從而 使齊國 後來 成為「春秋五霸」 奠定了基石。由此 可見,齊莊公是  一位具有遠見的國君。

       但 後來 成語「螳臂擋車」,卻不是 比喻 出色的勇士,而是 比喻 「自不量力」。螳螂 鼓起雙臂 來阻擋前進的車輪,它 不知道 自己是 力不勝任的,自以為 力量很大,可以 擋得車輪,「知進而不知卻,不量力而輕敵。」已經 成為 用來諷刺 那些 狂妄自大,不自量力,可笑之人。

       聖賢之人 是 思想深邃,善思 長遠大計,而愚笨之人,總是 目光短淺。這 就是 同一則 寓言成語故事 在不同時期,不同語境中 的不同之解釋,其 寓意深遠。

參考資料:

莊子《內篇  人間世》︰

     「汝不知 夫螳螂乎?怒其臂 以當車轍,不知 其不勝任也,是 其才之美者也。」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2022-03-12_062853.jpg

【名文解析】 王積薪《圍棋十訣》

唐 王積薪《圍棋十訣》:

    「一.不得貪勝。二.入界宜緩。三.攻彼顧我。四.棄子爭先。

五.捨小就大。 六.逢危須棄。七.慎勿輕速。八.動須相應。

九.彼強自保。十.勢孤取和。 」

      王積薪 (生卒年 不詳),是 唐玄宗時的棋手。他 常在宮中 陪唐玄宗下棋。官至 朝散大夫、前行右領軍衛長史、受命為 皇長子 慶王 友。王積薪 性情豁達,不拘小節。在棋藝上 則 刻意求精,勤勉好業。

      王積薪 在當時所以名震天下,不僅是 因為他棋藝高超,而且 由於他提出了一套圍棋理論,根據 前人和自己的實踐經驗,總結出《圍棋十訣》。

    《圍棋十訣》簡單的十句口訣,不僅 昭示著 下棋需要注意的要訣,更 深深體現出 人生的道理與做事的態度。

      由於《圍棋十訣》詞簡意深,論述中肯,所以 自古被圍棋界 奉為 金科玉律,也傳到中國以外的地方,例如 在日本有「棋聖」之稱的本因坊 秀策,將《圍棋十訣》視為 座右銘,並以此 教授入門弟子。 

說明: 

 《圍棋十訣》:

一.不得貪勝: 

    其意是 贏一目 也是贏,贏百目 也是贏,所以 應穩中求勝、步步為營,不可 貪得無厭,落入圈套。第一訣戒貪。 

  二.入界宜緩: 

    其意是 在進入 對手的領域時,務必 緩緩而行、不可躁進,須 尋找最恰當的時機和方式,避免 盲動 陷入陷阱。 

  三.攻彼顧我: 

    其意是 在破壞或攻擊敵人的陣地或棋形時,要顧慮到自己棋子的安全。守得好才能進攻,攻得好就是最好的防守。

  四.棄子爭先: 

    其意是 棄子 才能搶先手。捨棄 少數 幾目的棋子,才能 去下更大的棋或圍更大的地。不要太計較暫時性的得失 。

  五.捨小就大: 

    其意是 下棋時,先下價值大的地方,不要 將棋 下在小處,圍棋是 以地的大小來判勝敗,所以當然 要捨小就大。 

  六.逢危須棄: 

    其意是 碰到危險 無法挽救 就須放棄。如碰到 有無法挽救的棋時,就應當機立斷「捨棄」,不執迷 浪費棋子去救。

  七.慎勿輕速: 

    其意是 下棋 應謹慎小心、不要 輕率而行。你的速度,不能太快,欲速則不達,務必 步步為營, 切莫 輕舉妄動。

  八.動須相應: 

    其意 是下棋時,其落子要前後呼應,隨時要注意對手 所下的棋來判斷如何應手,以免到頭來 造成 不可挽救的局勢。 

  九.彼強自保: 

    其意是 下棋時,若敵強我弱,此時 自保為首要目標,不要急著想著要去殺對方的棋 盲目地 攻擊對方,陷入絕境。 

  十.勢孤取和: 

    其意是 當棋局 陷於孤立情勢時,或是 我方 少數棋子 落在 對方的勢力範圍,應要 心平氣和, 不要 與對手廝殺。

解析:

   「琴、棋、書、畫」是 中國 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也是 傳承到今天 依然被推崇的傳統文化。《圍棋》這簡單一黑一白的棋子 在這方格裡面 ,卻充斥著古人的聰明與智慧,所謂「人生如棋、棋如人生」,每個人 在面對生活的選擇和命運的抉擇時,圍棋的智慧 也許會給每一個人 帶來正確而長久的指引。

   《圍棋十訣》是 下圍棋時的十句口訣,蘊含著 下圍棋的經驗總結。《圍棋十訣》相傳 是唐代圍棋名手王積薪所創的口訣,亦有由宋人劉仲甫所著之說。《圍棋十訣》最早 見載於南宋陳元靚《事林廣記》,該 十句口訣 對 後世 中外棋界 有廣泛影響。千百年來,被 無數弈棋人士 幾乎 視為 金科玉律。

參考資料:

 《下棋有什麼好處?》

     《圍棋》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文化的瑰寶,是一項集智力、趣味、競技、修養為一身的高雅運動。自古以來,「琴、棋、書、畫」既為我國傳統的四大文化藝術,又是衡量一個人素質與修養的標準之一。

在知識方面:

      下棋 可以拓展知識 增廣見聞,學到 棋藝的術語及要訣。如《圍棋十訣》似可應用於日常生活。

在能力方面:

      下棋 可以提高想像力、思維能力及記憶力。比如 在下棋時,要深思熟慮 思考下一步或下幾步。

在態度方面:

      下棋 可以 培養積極良好的心態。一般而言,下棋 時 需要 臨危不亂、保持冷靜及謙虛的態度。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1-10-13_154332.jpg

【名句解析】 物盛而衰      樂極則悲

 劉安《淮南子 卷十二 道應 訓》:

     「夫物盛而衰,樂極則悲,日中而移,月盈而虧。

是故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多聞博辯,守之以陋;代力毅勇,守之以畏;富貴廣大,守之以儉;德施天下,守之以讓。

此五者,先王 所以 守天下而弗失也。反 此五者,未嘗 不危也。」

        劉安(西元前179年~西元前122年),西漢 沛郡豐(今 江蘇省 豐縣)人,漢高祖劉邦之孫,漢武帝 劉徹之叔,淮南王,都 壽春。招 門客一同撰寫《鴻烈》(後世 稱《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 鴻烈》、《劉安子》,劉向 校定時 名之「淮南」,是 西漢 淮南王 劉安及其門客 蘇非、李尚、左吳、陳由、伍被、毛周、雷被、晉昌 八人,號稱「八公」,仿 秦 呂不韋著《呂氏春秋》,集體 撰寫的一部著作。

     《淮南子》原書 內篇二十一卷,中篇八卷,外篇三十三卷,至今 存世的 只有內篇的部分內容。這部書的思想內容 接近於道家,同時 夾雜著先秦各家的學說,故《漢書 藝文志》將之 列為 雜家類。

        淮南子《淮南子》內篇 二十一卷:

       卷一 原道訓 卷二 俶真訓 卷三 天文訓 卷四 墬形訓 卷五 時則訓 卷六 覽冥訓 卷七 精神訓 卷八 本經訓 卷九 主術訓 卷十 繆稱訓 卷十一 齊俗訓 卷十二 道應訓 卷十三 汜論訓 卷十四 詮言訓 卷十五 兵略訓 卷十六 說山訓 卷十七 說林訓 卷十八人間訓 卷十九脩務訓 卷二十泰族訓  卷二一要略

        胡適 說:「道家 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 淮南書 又集道家的大成。」

注釋:

1. 夫:夫(音  ㄈㄨˊ),文言文 的發語詞,表 提示作用。

2. 物盛而衰:事物發展 到了極盛,就 會轉而衰退。

3. 樂極則悲:歡樂 到了極點,就 會產生悲哀。

4. 虧:缺損、不圓滿。

5. 睿: 睿(音  ㄖㄨㄟˋ),聰明。

6. 守之以愚: 一個 十分聰明的人,要 謙虛謹慎,靠 愚笨來持守。

7. 毅勇:勇武剛強。

8. 危:危殆。

意譯:

      「事物發展 到了極盛,就會 轉而衰退;歡樂 到了極點,就會 產生悲哀;太陽 到了正午,就會 開始西下;月亮 過了滿月,就會開始缺損。

        人間之事物,五種人 需要 警惕的「物盛」、 「樂極」之事:

其一 曰「聰明睿智,守之以愚」。一個 十分聰明的人,要 靠愚笨來持守。也就是說,十分聰明的人 在做事時 不能總是 自以為聰明,而是 要保持一種謙虛謹慎的態度。正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只有 謙虛謹慎,才能夠保證萬無一失。

其二 曰「多聞博辯,守之以陋」。一個 知識廣博的人,要 靠孤陋寡聞來持守。莊子曾說,「吾生 也有涯,而 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在 有限的生命內,人必然是 無法窮盡所有知識的,如果 總是自我感覺良好,以為 自己無所不知,則必有鬧笑話的一天。

其三 曰「武力毅勇,守之以畏」。一個 勇武剛強的人,要 靠怯懦畏懼來持守。人的勇氣 無論有多大,武功 無論如何好,一個人的力量 終歸不能 力敵三軍。如果心中 真的沒有一點擔憂,則早晚 會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

其四 曰「富貴廣大,守之以儉」。富貴寬裕,要 靠樸素節儉 來持守。俗話 說,天上 不會掉餡餅,富貴的得來 本來 就需要艱苦奮鬥、一點一滴的積累。俗俚 又說,富不過三代。再 富貴的家庭 也經不起 三代的揮霍。

其五 曰「德施天下,守之以讓」。德澤 施及天下,要 靠退讓謙遜來持守。君主 坐擁天下,不能 因為對於百姓的點滴恩惠 就覺得 功蓋天下,可以 任意享受、支使民眾了 ; 而是 要始終 以讓利於民的態度 愛民如子。只有如此,才 能常保江山之穩固。

總之,「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大禹謨》),我們 必須懂得 謙虛退讓、戒慎恐懼的道理 ; 只有如此,才能避免「物盛而衰,樂極則悲」的發生。

這也就是 所謂的「物極必反」,因此 凡事 應力求合於 中庸 之道 ,凡事 適可而止,遵行 此五者,才 能常保江山之穩固。背離 此五者,國家 未嘗不陷於危殆也。」

解析:

      「事物 發展到了極盛,就 會轉而衰退;歡樂 到了極點,就 會產生悲哀;太陽到了正午,就會 開始西下;月亮 過了滿月,就會開始缺損。這也就是 所謂的物極必反,因此 凡事 應力求合於中庸之道,凡事 適可而止,才能 守成。」後來「樂極生悲」這句成語 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 指 歡樂到了極點,轉而 發生悲哀。「樂極生悲」原作「樂極則悲「。

        天地運行的自然法則發展到極限,就會 朝相反的另一方轉化,過於 自滿 則會招致損害,像 日月盈虧一樣,是 不變的道理。古代 聖明的天子 待人謙沖和善不敢自滿,像 容納百川匯注的谿谷,接受 來自各方的批評及建言,功業和德行才能不衰退,這就是 天道。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1-09-01_203950.jpg

【名句解析】  千里馬常有     而伯樂不常有

 韓愈《雜說四 馬說》節錄: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韓愈(西元768年~西元824年),字 退之,河南 河陽人。祖籍 昌黎(今河北省 昌黎縣),世稱 韓昌黎。唐德宗 貞元進士。晚年 任官 吏部侍郎,因稱 韓吏部。在當官的生涯裏,他廉潔、耿直、敢講真話,而 使他 數度被貶。

       在文學的領域,他有重大的貢獻。是 唐代 古文運動的大師。他的詩 力求新奇,重氣勢,有「以文為詩」之稱。 

       宋朝 蘇東坡 稱讚 他是「文起八代之衰,而 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 勇奪三軍之帥。」可見 對他的推崇之高。

  (唐宋八大家 是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

明朝 茅坤 編選 這八人的散文為《唐宋八大家 文鈔》,於是 「唐宋八大家」的名稱,便 流傳於世。)

注釋:

1. 說:是 古代用以記敘、議論或說明等方式 來闡述事理的文體。可以 發表議論,也可以 記事,屬議論文,大多是 陳述作者對某個問題的見解。

2. 伯樂:春秋時秦穆公時人,姓孫,名陽,擅長相馬。

3. 千里馬:原指善跑的駿馬,可以日行千里。現在 常用來 比喻 人才;特指 有才華的人。

4. 故:因此 。 

5. 雖:即使。

6. 名:名貴的。

7. 故雖有名馬:所以即使有名貴的馬。

8. 祗:只是。

9. 辱:這裡 指 受屈辱而埋沒才能。

10. 祇辱:一作:只辱。

11. 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也 只能在馬伕的手裡 受到屈辱(或埋沒)。

12. 奴隸人:古代 也指僕役,這裡 指餵馬的人。

13. 駢:(音ㄆㄧㄢˊ),兩馬並駕。

14. 駢死:並列而死。

15. 於:在。

16. 槽櫪:(音 ㄘㄠˊ ㄌㄧˋ),餵牲口用的食器,引申為 馬廄。

17. 馬廄(音 ㄇㄚˇ ㄐㄧㄡˋ),養馬的場所。

18. 駢死於槽櫪之間:(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裡。

19. 以:用。 

20. 稱:(音ㄔㄥˋ),相當;相配。

21. 不以千里稱也:不因 日行千里而著名。指 馬的千里之能被埋沒。

意譯: 

      世上 有了伯樂 這樣的人,然後 有了千里馬。千里馬 經常有,可是 伯樂(這樣的人)卻 不常有。因此 即使有名貴的馬,也 只能辱沒在馬夫手中,跟普通的馬一同 死在馬廄裏,不因 日行千里而著名。

賞析:

         本文結構 ,  十分精巧。先從 正面提出問題:「世有伯樂,而後 有千里馬。」然後 筆鋒一轉,「千里馬常有,而 伯樂不常有」,從 反面 展開議論。千里馬和伯樂的依賴關關係是 如此密切,而 伯樂卻不常有,千里馬 被終身埋沒的命運 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 就寫到千里馬 被埋沒的遭遇,其才美 不得外現的原因,對無知的「食馬者」發出 強烈的譴責,進行了 辛辣的嘲諷。

        本文雖短,中心 卻十分突出。以「伯樂不常有」開始,中間 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馬「才美不外現」寫食馬者的無知及其造成的惡果,然後 對飼馬者的無知 進行痛斥,最後 歸結出「其 真不知馬也!」這 一貫穿全文的中心句。

參考資料:

 唐  韓愈《雜說四 馬說》: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馬者  食:通 飼)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1-05-13_085138.jpg

【名文解析】  酷吏可怕      貪官可惡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卷一二二  酷吏列傳》(義縱):

               「義縱 自河內遷為南陽太守,,聞 寧成家居南陽,及縱 至關,寧成 側行送迎,然縱氣盛,弗為禮。至郡,遂案寧氏,盡破碎其家。成坐有罪,及孔、暴之屬 皆(奔)亡,南陽吏民重足一跡。而 平氏 朱彊、杜衍 杜周 為 縱 牙爪之吏,任用,遷為廷史。軍數出 定襄,定襄 吏民亂敗,於是 徙縱為定襄太守。縱 至,掩 定襄獄中重罪輕繫 二百餘人,及賓客昆弟 私入相視 亦二百餘人。縱 一捕鞠,曰「為死罪解脫」。是日 皆報殺 四百餘人。其後 郡中 不寒而栗,猾民 佐吏為治。」


                      司馬遷 (西元前145年~西元前86年),字 子長,左馮翊 夏陽(今 山西 河津)人(一說 陝西 韓城人),是 中國 西漢時期 著名的 史學家和文學家。 

         司馬遷 所 撰寫的《史記》 被 公認為 是 中國史書的典範,首創的紀傳體 撰史方法 為後來 歷代正史 所 傳承,被後世 尊稱爲 史遷,又因 曾任 太史令,故自稱 太史公。

     《史記》不僅是 一部 體大思精、前無古人的歷史钜著,也是 一部 偉大的文學著作,在 中國史學與文學上的 影響巨大而深遠,研究 文史者 幾乎 無人不讀 《史記》。

       司馬遷 所撰的《史記》 記事 上起 軒轅黃帝,下至 漢武帝 太初年間,是 一部 紀傳體的通史 。全書 包括 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 一百三十篇。
注釋:

1. 義縱:義縱(西元?年~西元117年),西漢 河東(山西省境內 黃河以東的地區。 秦漢 曾於此 設 河東郡)人。漢武帝時,其姊 治瘉後病,縱遂獲官職。為官直法行治,嚴刑峻罰,不避貴戚。後 因事 犯武帝,被處死。

2. 朱彊:南陽  平氏縣(位於 今河南省)人。義縱 為南陽太守,以 朱為爪牙,薦之 張湯,為 廷尉史。

3. 杜周:南陽 杜衍縣(位於 今河南省)人。義縱 為南陽太守,以周為爪牙,薦之 張湯,為 廷尉史。

4. 牙爪之吏:也 寫作「爪牙之吏」,指 作為羽翼的屬吏。。

5. 遷:升遷。

6. 廷史:廷尉史。官名,漢朝時 ,掌助 廷尉  審理 朝廷直屬監獄的罪犯。

7. 軍數出定襄:指 軍隊屢次從定襄 出兵攻打匈奴。

8. 數:數(音ㄕㄨㄛˋ),屢次。

9. 掩:拘捕。

10. 重罪輕繫:沒有戴刑具的重罪犯。

11. 鞠:鞠(音ㄐㄩˊ),同「鞫」,審問。

12. 「為死罪解脫」:漢制,為 囚犯私解刑具者,與其同罪。義縱 將探監者 視為 欲脫囚罪,故 全判死罪。

13. 報殺:論處死刑。

14. 不寒而栗:即 不寒而「慄」。儘管天氣不寒冷,竟因害怕而發抖。形容 內心非常恐懼。

15. 慄:慄(音ㄌㄧˋ),因害怕而發抖。

16. 猾民:奸刁的人。

17. 佐吏為治:協助官吏 維護治安。

意譯: 

                           義縱 擔任南陽太守時,都尉 寧成 掌握 關稅大權, 為所欲為,沒人 敢得罪他。義縱 知道寧成的惡行後,就 決定從此人開始 好好整治南陽。寧成 也知道 義縱的手段強硬,不想 得罪他,於是 在義縱上任之時,帶領眾人 在路旁恭敬地迎接。義縱 知道 寧成 只是想要拉攏自己,就 對他不理不睬。上任之後,義縱 著手收集寧成犯罪的證據,逮捕 寧成,將 他全家的人都殺掉,財產也充公,致使 當地的兩大富豪 孔氏和暴氏,害怕自己的罪行 也被義縱揭發,嚇得 搬離了南陽。

平氏縣的朱彊、杜衍縣的杜周是 義縱的 得力下屬,都 被任用 升為廷尉史。此時 漢朝 軍隊屢次從定襄 出兵攻打匈奴,定襄的官吏百姓 人心散亂,風俗敗壞,於是 朝廷 就派 義縱 任 定襄太守。義縱 上任後,捉拿 定襄 牢中 沒有戴刑具的重罪犯二百多人,以及他們的親友兄弟 私自 探監的 也有二百多人。義縱 把他們全部抓起來審問,說 這些人 企圖為 重罪犯人開脫,全都處死。論處死刑的共有 四百多人。之後,郡中的人民 聽到消息,儘管 天氣不寒冷,竟 因害怕而發抖,導致不肖官吏和奸詐刁民, 狼狽為奸 互利共生。後來,「不寒而慄」這句成語 就是 從這事 演變而來,用來 形容 內心非常恐懼。

解析:

據《史記.卷一二二.酷吏列傳.義縱》載,義縱是 西漢武帝時的一個官吏,他 執法嚴厲,但 也 存在肆意殘殺的問題,司馬遷《史記》把 義縱 歸入酷吏一類。_

孔子 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老氏 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法令滋章,盜賊多有。. 」太史公曰:信哉 是言也!

近年來 台灣社會的種種脫序亂象,令人感嘆!倫理道德 似乎 愈來愈低落了。

年輕的一代 不僅 早已視傳統道德如敝屣,而且 也不願意接受新規範的羈絆。有廣告商趁勢 推出 一句口號:「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立刻 被年輕人 奉為圭臬,而 風行一時;恣意妄為,令人 憂心忡忡。

道德與法律是 維繫社會的兩大主力, 道德淪喪 、法治不彰,社會 將分崩離析。自古至今,天下的法網,非常嚴密,但 奸詐虛偽的事情,卻不斷產生,發展到最嚴重的情況時,不肖官吏和奸詐刁民,居然 狼狽為奸,欺壓良民,使國家往下沉淪。如此看來,治國之道, 應 教化與 法紀並行。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1-04-27_095230.jpg

【名句解析】 笑罵由他笑罵   好官我自為之
宋 鄧綰《宋史  鄧綰傳》︰

    「 綰 諛王安石,除 集賢校理,鄉人在都者,皆笑罵。

綰云:『笑罵從汝,好官須我為之。』」

《宋史》是 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 正史類。於元末 至正三年(西1343年)由丞相 脫脫和阿魯圖 先後 主持修撰。鐵木兒塔識、賀惟一、張起巖、歐陽玄等 七人 任總裁官。 全書 本紀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傳二百五十五卷,共四百九十六卷,是 二十四史中 最龐大的一部 官修史書。

注釋:

1. 鄧綰︰鄧綰(西元1028年~西元1086年)字 文約,北宋官員。成都府 雙流縣人。 宋仁宗慶曆年間舉進士,為 禮部 第一。轉任 職方員外郎。宋神宗 熙寧三年 通判寧州。

2. 諛:諂媚。
3. 王安石︰王安石(西元 1021 年~西元1086年)北宋 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4. 除︰真除,試任 轉為 正任者 稱為 真除。

5. 集賢校理︰官名。 唐 開元時 ,置 集賢殿書院, 置學士、 直學士等官,後又增 修撰、校理等 官。

意譯:  

鄧綰是 王安石變法的主要人物。鄧綰 上書  皇帝 誇讚 王安石:「陛下 得伊、呂之佐,作青苗、免役錢等法,百姓 無不歌舞聖澤。」王安石 引為知己, 正式任用 鄧綰為 集賢殿書院 校理官。在都城的鄉親 都恥笑 鄧綰 諂媚王安石,他 則留下一句話 傳到後世:「笑罵任汝,好官我自為之。」意思是 「管他們笑罵什麼,我仍然做我的好官。」

解析:

宋朝 神宗年間,國勢衰微,財庫空乏,軍事力量薄弱,外寇日逼,政治腐敗,已經到 非改革 無法生存的地步。這時 大政治家 王安石 被任命為 宰相,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指導思想,(天象變異不用怕;祖宗老辦法不必遵守;人們的非難誹謗不必擔心和顧慮。)推行青苗、均輸、市易、免役、保甲保馬等新法。這些新法 本來是 正確的,切中時弊的。可是,一些無恥小人,表面 積極擁護新法,實際是 謀求有權的官職,更加 殘酷地剝削農民,謀求私利。結果 破壞 新法,使 改革 歸於失敗。這批 無恥之徒中,有一個叫 鄧綰, 滿口擁護改革,私下 貪污、受賄、弄權,發了橫財,他的鄉親 都 十分鄙視,背後 嘲笑他、辱罵他,這些 笑罵的話 傳到 鄧綰耳裡,鄧綰 卻 無恥地 笑道:「笑罵由他笑罵,好官我自為之。」後來 王安石 改革徹底失敗 辭職,€ 鄧綰 也被罷官。

「笑罵由他笑罵,好官我自為之」,後來 壓縮成 四字成語「笑罵由人」。後人 用「笑罵由他笑罵,好官我自為之」這個典故 ,比喻 貪官污吏的無恥心態。

參考資料:

《不必 懷疑政府改革的決心?》︰

蔡政府 上任4年多,已 提出4次特別預算,分別是 前瞻前期4200億、新式戰機採購2472億、振興紓困2100億,及未來4年前瞻預算4200億,總規模 1兆2972億。創 中華民國 歷任政府之冠。
政績 竟然是
     火車砸了、戰機墜了、橋樑榻了、水源沒了、空氣髒了、邦交少了、貪污多了、治安壞了、水果禁了、箂豬來了、疫苗沒了………..
     政治是 高明的騙術!

政府真行,能 把台灣搞到這個樣子!不必 懷疑政府改革的決心?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1-04-10_085059.jpg

【孟子解析】  揠苗助長  苗則槁矣

《孟子》(公孫丑 上):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孟子》是 記載 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全書 有七篇,每篇 各分上下,共十四卷。篇名 依序是:〈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每篇 篇名 取自 首章 開頭的幾個字,沒有 特定的含義。

        《孟子》全書,主要 在闡揚 孔子以「仁」為中心 的學說,而 特別強調「義」字,建構了 儒家仁義道德的完整思想體系。自 漢代起,《孟子》一書 已有很大的影響,到北宋時 被列入為 儒家的經典。南宋 理學家 朱熹把 《論語、《 孟子》、《大學》、《中庸》合編為 《四書集註》,更加 提昇《孟子》的地位。    

           孟子 生於周烈王 四年,卒於周赧王 二十六年(西元前372年~西元前289年)名 軻,字 子輿,戰國時 鄒(今山東鄒城)人。魯國 貴族 孟孫氏的後裔。

           孟子  提倡 王道、重 仁義、輕 功利、創 性善之說,孟子 繼承 並發揚光大 孔子的思想,成為 僅次於 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 與 孔子 合稱 「孔孟」。後世 尊為 「亞聖」。儒家 有所謂:「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孟子 言論,集於《孟子》一書。

注釋:

1. 宋:戰國時 國名。周朝 分封殷遺族 微子啟之地,約 位於 今 河南省 商邱縣南,後 為齊所滅。

2. 閔其苗之不長:擔心 所種的苗 長不高。

3. 閔:閔(音ㄇㄧㄣˇ),通 「憫」,擔心、憂心。

4. 揠:揠(音ㄧㄚˋ),拔起。

5. 長:長(音ㄓㄤˇ),生長,成長。

6. 茫茫然:疲倦的樣子

7. 趨:快步走。

8. 槁:(音ㄍㄠˇ),乾枯。

意譯: 

           有一個宋國人,因為自己所種的稻苗未能長高,煩惱不已,最後乾脆把全部的稻苗都拔高一些。他完成工作後,拖著疲倦的身體回家,對家人說:「今天我真的累壞了,因為我幫助了全部的稻苗生長。」他的兒子聽後,便立刻跑到田裏看,結果 所有的稻苗都枯死了。
解析: 

           孟子寓言 : 「古時宋國人因他種的苗未長高,而用手將它拉高,結果苗卻反而枯死了」。

後來這個這一寓言被濃縮成「揠苗助長」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使用不當的手段以求速成,結果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宋 呂本中《紫微雜說》:「學問功夫,全在浹洽涵養蘊蓄之久,左右採擇,一旦冰釋理順,自然逄原(逢源)矣。非如世人強襲取之,揠苗助長,苦心極力,卒無所得也。」

總而言之,人如果能秉持按部就班、腳踏實地的原則,就不會出現「揠苗助長」的情形,在人生路上從容健康地學習並成長。孟子的這個主張,對於急功好利的現代社會,有深刻的意義與作用。

參考資料:

孟子 這寓言,可以印證許多做事的方式;以「揠苗助長」為例,對於教育工作更有啟示作用。教育本是循序漸進的工作,兒童的成長必須循序漸進,因此對他們的教育就要小心謹慎,適材適性,依其學習速度調整教學進度 ,決不可操之過急而「揠苗助長」,提早學習,反而扼殺兒童學習的興趣與能力。而且經過研究,發現兒童要長到適當程度,才適合學習一樣活動,過早學習,要浪費許多時間。

有些父母往往在望子成龍的殷切期盼下,在尚未確定孩子的性向與負荷能力之前,就盲目地使孩子學習特殊才藝,造成孩子沉重的負擔,這正是「揠苗助長」,愛之適足以害之。

兒童時期是人生全部歷程的一部分,人生中有很多事情在時機、因緣尚未成熟之前,不宜操之過急,以免造成相反的效果。成長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歷程,無法由別人代替,「揠苗助長」的後果,使一個未成熟的生命受到損傷,損傷不僅是個人的,也是國家社會的損失。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1-03-13_073324.jpg

【傳說故事】  野叟獻曝      聊表微意
戰國 列子《列子》〈卷第七 楊朱 篇  〉節錄:

     「昔者 宋國 有 田夫,常衣緼黂,僅以過冬。暨春東作,自曝於日,不知 天下之有 廣廈隩室,綿纊狐貉。顧 謂其妻曰:『負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獻吾君,將有重賞。』 

        里之富室 告之曰:『昔人有 美 戎菽,甘 枲莖 芹萍子者,對 鄉豪 稱之。鄉豪 取而嘗之,蜇於口,慘於腹,眾 哂而怨之,其人 大慚。子 此類也。』」

         列子 名 禦寇,春秋末 戰國初期人。其學本於黃帝老子為宗。是戰國時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因《莊子》書中 記載了 很多 關於列子的傳說,故《漢書》認為 他生活的年代 早於 莊子時,而列子與楊朱大致同時。 

         列子 著書 有舊本 二十篇,多寓言。西漢 劉向 去其重複,存者 八篇。一直流傳到現在。當然,關於 現存《列子》 書 的真偽,學者們 尚存爭論。而其思想,秉要執本,清虛無為,及其治身,務崇不兢,合於 六經。唐玄宗 開元年間 號 《列子》書 曰《沖虛 至德真經》。唐玄宗 天寶年間 詔封 列子為「沖虛真人」。 

       《列子》  卷第一 天瑞篇   卷第二 黃帝篇  卷第三 周穆王篇   卷第四 仲尼篇   卷第五 湯問篇   卷第六 力命篇  卷第七 楊朱篇   卷第八 說符篇
注釋:

1. 野叟:鄉野 年老的男人。

2. 昔者:從前。

3. 田夫:農夫。

4. 衣:動詞,穿。

5. 緼黂:緼黂(音ㄩㄣˋㄈㄣ ˊ),用 亂麻作絮的冬衣。

6. 暨:到了。

7.東作:春耕。指 春天農作。

8. 隩室:暖室。隩,通「燠」。

9. 綿纊:絲綿。

10. 狐貉:這裏 指狐、貉的毛皮 製成的皮衣。

11. 負日之暄:曬太陽的暖和。

12. 暄:暄(音ㄒㄩㄢ )溫暖,太陽的溫暖。

13. 里之富室:鄉里的富人。
14. 戎菽:一種 豆科植物。

15. 枲:枲(音ㄒㄧˇ )枲麻,一種麻科植物。。

16. 芹萍:水芹浮萍。 一年生 草本植物,浮生水面。

17. 蜇:(音ㄓㄜˊ)被 毒蟲叮刺。此 形容 刺痛難受。

18. 大慚:大感慚愧。

19. 子此類也:你 就是這類的人。
意譯: 

       從前 宋國 有一農夫,經常 冬天時 僅穿 破舊麻衣,艱困地 捱過嚴寒的冬天。到了春耕的時候,他 獨自曬太陽取暖,而不知道 天下有寬廣的大廈和暖室可以居住,也不知道 世上有絲綿袍和皮衣裘 可以穿着。於是 他 告訴 妻子說:「曬太陽的溫暖舒適,卻 很少人知道。我 把 這個好方法 獻給國君,將 得到重賞。」

       同鄉的富人 聽後 告訴農夫:「從前 有個人 以 戎菽、枲莖 、芹萍子 等 野菜 為美味,於是 向當地的富豪 推薦 這些野菜。富豪 嚐了一口,覺得 口裡 刺痛難受,肚裡 也不舒服。你 就是 這類的人。

       大家 都哂笑與譏諷他,使 他既狼狽 又慚愧。」
解析:

       世人 往往 知識經歷 水平不同, 視野見識 因此有 高低之別。我們 雖 可用「井底之蛙」形容 見識不多之人,但 僅限於 諷刺 那些自負的庸人。對於 一些普通人,他們 因 見識所限,視 某些 平凡的事物 為 瑰寶,而 欲 獻給他人。我們 應同情諒解,提醒 他們 或會 受到別人哂笑與譏諷。

       因 受 知識經歷所限,貧窮之農夫 因 曬太陽的溫暖舒適,以為 見人所未見 而 欲 獻給國君,動機 自是不錯,惟 因 他宥於一己之見,恐怕 只會 惹來屈辱。此即 成語「野叟獻曝」的由來。

    「野叟獻曝」後來 也用以 比喻 所獻菲薄、淺陋,但 出於至誠的謙詞。

      乍看之下,「野叟獻曝」似 無稽之談,農夫再傻,也 不至於 欲將「曬太陽的溫暖舒適」  獻給國君, 去博取重賞。但 細細琢磨,其中 又大有深意。

其一,它顯示了 平民百姓 對國家的真情流露。

其二,它鞭策了 那些「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者的自私心態。

其三,它 也是 對封建君主「拒絕忠信、阻塞言路,偏信奸佞、重賞有加」的辛辣諷刺。

       唐朝 著名 邊塞詩人 高適 就 曾發出「尚有 獻芹心,無因 見明主」的感歎。

      這故事 在流傳中 形成了 種種不同的說法,意思是 一樣的。如 野叟獻曝、野人獻曝、農夫獻曝、田夫獻曝、野人獻日、野人奏曝、野人獻芹、獻曝獻芹等。      
參考資料:

y t(逸竹)野叟 的 Blog》

   「野叟獻曝」 聊表微意。

所談之事,受限於 時空環境、知識背景,

所獻 菲薄、淺陋,但 出於「至誠」。
【「井底之蛙」不知 天高地闊】

《莊子 外篇》(秋水篇)節錄:

   「北海若曰:

   「井蛙 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夏蟲 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

      曲士 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1-03-04_202806.jpg

【孟子解析】 自反而縮   雖千萬人  吾往矣
   《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曰:「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
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孟子 生於周烈王 四年,卒於周赧王 二十六年(西元前372年~西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時 鄒(今山東鄒城)人。魯國 貴族 孟孫氏的後裔。
     孟子  提倡王道、重仁義、輕功利、創性善之說,孟子繼承 並發揚光大 孔子的思想,成為 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 與 孔子 合稱 「孔孟」。後世尊為 「亞聖」。儒家 有所謂:「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孟子言論,集於《孟子》一書。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全書有七篇,每篇各分上下,共十四卷。篇名依序是:〈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每篇篇名取自首章開頭的幾個字,沒有特定的含義。
      《孟子》全書,主要在闡揚孔子以「仁」為中心 的學說,而特別強調「義」字,建構了儒家仁義道德的完整思想體系。自漢代起,《孟子》一書已有很大的影響,到北宋時被列入為儒家的經典。南宋理學家朱熹把《論語》、《 孟子》、《大學》、《中庸》合編為《四書集註》,更加提昇《孟子》的地位。

        注釋:
1. 自反:自我反省。
2. 縮:縮( 音ㄙㄨˋ),意為 直,引申為 有道理。
3. 褐寬博:穿著粗布衣的平民。
4. 惴:惴(音ㄓㄨㄟˋ),害怕。

意譯: 
           孟子引述曾子的話,而曾子的話,則是轉述 孔子的說法。孔子說:「自我反省,要是 理曲的話,縱然 只是 面對穿著粗布衣服的平民,我能 不害怕嗎?自我反省,只要 理直(合乎義理),縱然 面臨 千萬的人的阻撓,我也一樣勇往直前!」  
解析: 
         只要「理直」,就可「氣壯」。理直氣壯,勇者不懼,真正的勇氣,不是 好勇鬥狠,而是站在真理這一邊,只要是道義之所在,即使面對強權和暴力;即使千萬的人的阻撓、反對和不理解,也決不氣餒而改變自己的志向。
         在道德淪喪、正統的倫理綱常 坍塌的時代裏,孔子所提倡的仁義、道德似乎很不合時宜,但是孔子沒有向強大的世俗邪惡勢力低頭,始終維護著仁義道德,堅守正道,「雖千萬人吾往矣」,努力以赴,終將他的思想,代代相傳,影響全中國,更影響了全世界,。

參考資料:
         有人 將「理直氣壯」,解釋為「得理不饒人」,認為 不要「理直氣壯,而要「理直氣和」。似有違「理直氣壯」本義。
   (其實自以為「得理」,客觀分析,往往 根本沒道理。只是自我感覺「很有道理」。)
         此處的「氣」,是 指「正氣」,「浩然之氣」。孟子說:「吾善養浩然之氣。」「何謂浩然之氣?」「浩然之氣,如何養呢?」孟子說:「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
          孟子說:「夫 志,氣之帥也…」這種「氣」靠的是正義和道德的日積月累,否則只會 消退無力;只會存在於 「真君子」的身上,絕非「偽善的人」,掛個招牌 就能擁有。所以,浩然正氣,靠的是養;養,靠的是誠。唯有真心追求之人,方有所得。
         元代 王冕說:「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正氣滿乾坤。」;西晉 楊泉說:「一身正氣為人師,兩袖清風能生威。」(莫問政黨有藍綠,祈求人間有正氣)
         南宋 文天祥:「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繫命,道義為之根。」(文天祥《正氣歌》)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12-17_162639.jpg

【名文賞析】 噤若寒蟬    寒蟬效應

南朝 宋 范曄《後漢書.卷六七.黨錮列傳.杜密傳》:

     「後 密 去官還家,每謁守令,多所陳託。同郡 劉勝,亦 自蜀郡 告歸鄉里,閉門埽軌,無所干及。

        太守 王昱 謂密 曰:『劉季陵 清高士,公卿多舉之者。』密 知 昱激己,對曰:『劉勝 位為大夫,見禮上賓,而 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寒蟬,此罪人也。今 志義力行之賢 而密達之,違道失節之士 而密糾之,使明府賞刑得中,令問休揚,不亦萬分之一乎?』昱 慚服,待之彌厚。」

           范曄(西元398年~西元445年)字 蔚宗,小字 搏。順陽(今 河南 淅川縣東)人。南朝 宋 著名 歷史學家, 著《後漢書》。

      《後漢書》一百二十卷,南朝 宋 范曄撰,書 分十紀、十志、八十列傳三大類,惜 十志未成,范曄 即因罪而被殺,南朝 梁 劉昭 將 晉  司馬彪《續漢書》之八志:律曆、禮儀、祭祀、天文、五行、郡國、百官、輿服 補入,並加注。唐 章懷太子 李賢 續 為之注。

注釋:

1. 黨錮:黨錮 亦作「黨固」。也作「黨禁」。禁止誹謗宦官的黨人出任官職,並限制其與人交往,禁錮終身。

2. 噤若寒蟬:指 像寒冷季節時的蟬,一聲不響。比喻 不敢說話。

3. 噤:噤(音ㄐㄧㄣˋ),閉嘴 不作聲。不可 寫為「禁」。

4. 密:杜密,字 周甫,東漢 潁川人,生卒年不詳。官至 北海相,後 去官還家。桓帝時 拜尚書令,轉 太僕,以黨事免。後復為 太僕,坐黨事 被責問,自殺。

5. 劉勝:即 劉季陵,東漢人,生卒年不詳。 

6. 蜀:今 四川。

7. 郡:州郡。

8. 閉門埽軌:謂 杜絕賓客,不與來往。李賢註:「軌,車跡也。言絕人事。」亦作「閉門卻軌」。

9. 埽:埽(音ㄙㄠˇ ),治河時用來護堤堵口的器材,用樹枝、秫秸、石頭等捆扎而成。

10. 無所干及:不作與己無關的事情,謂 明哲保身,不問政事。

11. 激:激勵。

12. 隱情惜己:隱瞞實情,以保全自身。

13. 自同寒蟬:為了保全自己,像寒蟬似的不聲不響。

14. 慚服:又敬佩又慚愧。

15. 彌厚:更好。

意譯:

         東漢時 杜密是 一個正直敢言的人,他 為官清正,執法嚴明。杜密 去官回鄉後,對政事 仍十分關心,常 向太守 推舉賢人,揭露惡行。當時 有位與杜密同鄉的高官 劉勝,也 辭官還鄉。劉勝 為人 明哲保身,不問政事。

         有一天,太守 王昱 對杜密 稱讚 劉勝 是個 不過問時政的清高之士。杜密 知道 太守是 嫌他 愛管閒事,激勵 他 向劉勝學習,就 說:「劉勝 曾任 大夫,現在退休了,每天 仍接見 不少重要人士,理當 多關心政事。可是 他知道 有賢能的人,卻 不往上舉薦;知道 不好的事,也不肯 向上通報。為了 保全自己,像寒蟬似的不聲不響,這是 國家的大罪人啊!

         而我 見到 有志於正義、盡力行善的賢者 就 向您推薦,見到 違背正道、喪失節操的人 就 向您糾舉,使您 賞罰得宜,英名遠揚,報 知遇於萬一,實在 不是 我想多事啊!」太守 聽了 杜密的話,對 杜密 又敬佩又慚愧,就 待 杜密 更好了。

賞析:

          蟬 嘶於夏秋,不久即死。古人不察,以為 蟬到寒天,不能發聲,乃 以「噤若寒蟬」形容 不敢作聲。語本《後漢書˙卷六十七˙黨錮傳˙杜密傳》:劉勝 位為大夫,見禮上賓,而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寒蟬,此罪人也。

          後來「噤若寒蟬」這句 成語 就 從這裡 演變而出,用來 比喻 不敢說話。後來 報章媒體 所稱「寒蟬效應」乃 延申其義,形容 人們 因某事件 所引發的言論不自由。

       「寒蟬效應」(Chilling Effect),是 一個法律用語,特別 在討論言論自由或集會自由時,指 人民 害怕 因為言論 遭到 國家的刑罰,或是 必須 面對 高額的賠償,不敢 發表言論,如同 蟬 在寒冷天氣中 噤聲一般。「寒蟬效應」的發生,將 導致公共事務 乏人關心,被視為 過度壓制言論或集會自由的不好後果。

參考資料: 

       在 中國 古代的周朝時期,發生過 一場 被稱為 「國人暴動」的事件,是說 在周厲王時期 統治 荒淫無度,百姓 怨聲載道,但是 周厲王 不知 反省自身 ,反而 頒布命令 說:「禁止國人 批評朝政,聽到 誰有不滿言論 就 處以刑罰」 ,因此 殺了 不少人。         

        國人 只能 在見面時 互相看一眼 而 不敢說話。這 就是 成語「道路以目」的由來。 終於 國人 忍無可忍,發生暴動 推翻了 周厲王。 

《邵公 諫 厲王弭謗》原文: 

  「厲王虐,國人謗王。邵公 告曰:「民不堪命矣 !」王怒,得 衛巫,使 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 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 邵公 曰:「吾 能弭謗矣,乃不敢言。」邵公 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 為川者 決之使導,為民者 宣之使言。‧‧‧‧‧」

    王 不聽,於是 國人 莫敢出言。三年,乃 流 王於彘。」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12-12_094318.jpg

【名文賞析】 只許 州官放火   不許 百姓點燈

  陸游《老學庵 筆記》卷五:

       「田登 作郡,自諱其名,觸者必怒,吏卒 多被榜笞,於是 舉州 皆謂 燈為『火』。上元放燈,許 人入州治 遊觀,吏人 遂 書榜 揭於市 曰:『本州 依例 放火 三日。』」

         陸游(西元1125年~西元1210年),南宋詩人,字 務觀,號 放翁,越州 山陰(今浙江 紹興市)人,徽宗 宣和七年生。年十二 能詩文,才氣超逸,尤長於詩。宋孝宗 即位,賜 陸游 進士出身,於 宋孝宗(西元1166年)年間,因 極力 支持抗戰派 北伐,橫遭 投降派 之排擠,後 被彈劾去職,歸老 山陰故鄉。寧宗 嘉定二年(西元1210年)卒,年 八十五。

注釋:

1. 田登:人名。曾任 州郡的太守。

2. 作郡:擔任 州郡的太守。

3. 諱:避諱、忌諱。

4. 自諱其名:忌諱別人 直呼他的名字。

5. 上元:農曆 元月十五日。元宵節。

6. 觸:觸犯。

7. 榜笞:(音ㄅㄥˋㄔ)拷打、鞭打。

8. 舉州:全州。

9. 遊觀:遊覽賞玩。

10. 揭:公佈。

11. 遂:於是。

12. 書:寫。

13. 揭:揭(音ㄐㄧㄝ)揭示、發佈。

14. 榜:告示文書。

15. 市:鬧市。

16. 三日:數日。三 指多數。

意譯:

           田登 當了 州郡的太守,他 忌諱 別人 直呼 他的名字(由於 他名字的「登」,與「燈」諧音。他 不許身邊的人,在談話時,說到 任何一個與「登」同音的字。)觸犯了 他這規矩的人,他 必定大怒 嚴加處罰。有些 差吏小卒‧因此 遭受拷打。  在 這種情況下 全州的老百姓,只好 稱「燈」為「火」。

           正值 上元節 放燈的日子,官府 允許人們 在州的轄區內 遊覽賞玩。 於是 差吏 就在 發佈於鬧市的文書上 寫着:「本州 按照慣例,放火三天」。

賞析:

          田登 當了 州郡的太守,他 忌諱 別人 直呼 他的名字(由於 他名字的「登」,與「燈」諧音。他 不許身邊的人,在談話時,說到 任何一個與「登」同音的字。)觸犯了 他這規矩的人,他 必定大怒 嚴加處罰。

          一年一度的元宵節 即將到來。依照往例,州城裏 要 點放 花燈 表示慶祝。放燈之期,代有不同,約在 正月十一日至二十日之間。

。州府衙門 要 提前 貼出告示 ,讓老百姓 到時候 前來 觀賞花燈。可是 這次,卻 使 書寫 告示的差吏 感到 左右為難。怎麼辦呢? 用上「燈」字,要 觸犯太守;不用「燈」字,意思 又很難 表達 清楚。想了好久,書寫 告示的差吏 只能 把「燈」字 改成「火 」字。這樣,告示上 就 寫成了「本州 照例 放火三日」。

         告示 貼出後,當地的老百姓 更是 氣憤萬分,譏諷的說:「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從此 就衍生出 這 深具諷刺意味的諺語,一直 在民間 流傳著。用來 比喻 統治者 可以胡思亂想作非為,而 百姓的正當言行 也 要受到 種種限制。

         本文 通過 一則避諱的小故事,嘲諷了 那些踐踏百姓權益的當代統治者,將他們的醜惡嘴臉 揭露得 淋漓盡致。

參考資料: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從 它的字面 就 能夠體會出 當權者 對 百姓極端的刻薄,事實上 每當 朝政腐敗,奸人當道 之時,這樣的情況 比比皆是。

         政客的醜陋嘴臉、官員的雙重標準,很容易 就會 令人想起「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 諺語。將 大火與小燈 作 對比的描寫手法,確實 相當 針砭時弊。究其 本意,它雖然 都是 用來 諷刺官員的威權統治,但箇中的情節 卻 與 「放火」「點燈」 無關。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12-07_160030.jpg

【莊子解析】  竊鉤者誅   竊國者侯

《莊子 外篇》(胠篋):

      「彼 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莊子》簡介

        《漢書藝文志》載「《莊子》五十二篇」,然而當時流傳版本,今已失傳。今本《莊子》僅目前所傳三十三篇,六萬五千多字,已經 郭象整理,篇目章節 與漢代亦有不同。其詳細篇目如下:

        《莊子》分 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

           內篇:有 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等七篇。 

           外篇:有 駢拇、馬蹄、胠篋、在宥、天地、天道、天運、刻意、繕性、秋水、至樂、達生、山木、田子方、知北遊等十五篇。 

            雜篇:有 庚桑楚、徐無鬼、則陽、外物、寓言、讓王、盜蹠、說劍、漁父、列禦寇、天下等十一篇。

            以前 一般認為《莊子》全部為 莊子所著。從 宋代起,有不同見解,認為 內篇為 莊子 本人所著,而 外篇和雜篇是 後人託名。外篇雜篇 若不是 莊子所作,應為 莊子弟子及後學所著,但外篇和雜篇,大抵 不違離 莊周主旨。

注釋:

1. 胠篋:胠篋(音ㄑㄩ  ㄑㄧㄝˋ),打開箱子。後 亦泛指 盜竊。

2. 鉤:鈎 (用具的一種。形體彎曲,可 用以鉤取或懸掛器物)。又  一切形體彎曲似鉤的物品。是 普通百姓用品,是 古代非常尋常的賤物。

3. 誅:誅殺,處死。

4. 國:國家政權。

意譯: 

       《莊子 外篇》(胠篋) :「 偷鉤子的小偷,要被處死;但篡奪政權的人, 反倒成為諸侯;成為 諸侯之人,大講仁義道德,受蒙蔽的民眾 反倒 視其為仁義化身。」

解析: 

       《莊子》一書 又稱《南華經》,是 道家的經典之一。該書 文字雄美,想像豐富,善於通過 寓言的故事 來說理,在藝術上 有很高的成就。 

 「竊國者侯」一詞最早出自《莊子》〈胠篋篇〉,它的上下文是:「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意思 是說:偷鉤子的小偷,要被處死;但篡奪政權的人, 反倒成為諸侯;因 竊國者權勢在握,人們 不敢 稱他是大盜,反而 諂媚的稱揚 竊國者是 仁義之人。

   這句話 後世 常被用來諷刺,法律 只是 用來讓小老百姓聽話的,統治者 卻可以淩駕其上,不受束縛。用白一點的話 就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至於「竊鉤者誅,竊國者侯」怎會 引申出「侯之門,仁義存」這層意義?竊國者 怎麼還存仁義呢?因為  竊國之後,仁義的門面也就大言不慚 擺出來,而且 還可昭範後世。

        其實 這是 憤世嫉俗的反諷話,「成王敗寇」,不擇手段 竊奪國家政權的,卻 往往能封侯拜相,甚至 稱王稱帝,反映政治社會現象的不公不義,從古至今 皆然。

參考資料:

        莊子(約西元前369年~西元前286年),名 周,字 子休,生卒年失考,約與孟子同時。戰國時代 宋國 蒙(今河南省商丘市東北,一說 安徽蒙城)人,曾任 漆園吏(對此向來有兩種解釋,一說以漆園爲古地名,莊子曾在此作官;一說 解釋爲 莊子曾在蒙邑中爲吏主督漆事(蒙 在今 商丘市北) 。以後說 爲是。)

    莊子是 著名 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 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

       據傳,莊子嘗隱居 南華山,故唐玄宗 天寶初,詔封 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經》。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05-10_085338.jpg

【成語解析】 夜郎自大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西南夷 列傳》:

      「滇王與漢使者 言曰:『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 亦然。以道不通,故 各以為一州主,不知 漢廣大。」


        司馬遷 (西元前145年~西元前86年),字 子長, 夏陽(今 山西 河津)人(一說 陝西 韓城人),是 中國 西漢時期 著名的 史學家和文學家。 

         司馬遷 所 撰寫的《史記》 被 公認為 是 中國史書的典範,首創的 紀傳體 撰史方法, 為 後來 歷代正史 所 傳承,被後世 尊稱爲 史遷,又因 曾任 太史令,故 自稱 太史公。

     《史記》不僅 是 一部 體大思精、前無古人的歷史名著,也是 一部 偉大的文學著作,在 中國史學與文學上的 影響巨大而深遠,研究 文史者 幾乎 無人不讀 《史記》。

       司馬遷 所撰的《史記》 記事 上起 軒轅黃帝,下至 漢武帝 太初年間,是 一部 紀傳體的通史 。全書 包括 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 一百三十篇。
注釋:

1. 西南夷:在歷史上 泛指 雲貴高原的民族。

2. 滇國:漢代的滇國,在 今 雲南。

3. 滇王:滇國的國王。

4. 夜郎: 指 夜郎國。但「夜郎古國」的位置 ,至今 仍是 歷史界爭論的話題,夜郎王 為了 擴展地域,先後 在雲南、四川、貴州等 地區 多處 建立城池,由於 夜郎王 在 這些城池 都有過 短時間居住。史料記載,夜郎國 大致 起於戰國,至 西漢成帝 年間 滅亡了, 前後 約300年。

5. 自大:妄自尊大。意思是:夜郎國的國王,以為 自己的國家很大,其實 小得可憐。比喻 閉關自守,孤陋寡聞,妄自尊大。


意譯: 

          西元前122年,漢武帝 為尋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曾 遣使者 到達今雲南的滇國。期間,滇王 問 漢使:「漢與我誰大?」後來 漢使 途經 夜郎,夜郎國君 也 提出同樣問題。

 漢朝時期,在中國西南方四川、雲南、貴州等地,分佈一些比較落後的小國,由於交通不便與外界隔離,知識水平很低,猶如 井底之蛙,消息 非常的封閉,並不知外面的廣大世界。


解析:

        漢武帝 時,為了 加強與南方各部族的聯繫和尋求打通到身毒(今 印度)的道路,曾派 使臣 王然於、唐蒙 等人,往西南 尋求通路。

使臣 到了 滇地(雲南),滇王 問:「漢朝和我們相比,哪個大?」後來,使臣 到了 夜郎國,夜郎王 也是 這樣問。原來 他們 對漢朝的情況 很不瞭解。

唐蒙 建議:要征服南方,必須 首先 結交並安撫 夜郎國,作為 進取南方之路。漢武帝 採納了 唐蒙的建議,派他 率領一萬多人,運送 大批禮物,由 長安到夜郎,以便 安撫 夜郎國。

唐蒙 見了 夜郎國王後,便 向他轉達了 朝廷的意願,以封侯和把他兒子作郡守為條件,並 贈送了 華麗的綢緞等禮物,提出 改 夜郎 為郡縣。使臣 告訴他 說 漢朝 有 十個州府,每個州府 又有 許多縣,夜郎的國土,只有 漢朝一個縣 那麼大。夜郎國王 聽後,這 才同意 改為 漢朝的郡。

西漢成帝 年間,因 夜郎王與周邊22邑 反叛 漢王朝,被 漢朝 牂柯(音ㄗ ㄍㄜ,郡名)太守 陳立 所殺,從此,夜郎國 便滅亡了。

這段 很平常的故事, 後來 便演變成 家喻戶曉的成語「夜郎自大」。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19-10-26_162525.jpg

【名句解析】墨子 曰:國有七患,七患者何? 

墨子《墨子》卷一(七患)︰
     子 墨子 曰: 「國 有七患。七患者何?城郭溝池 不可守而治宮室,一患也。
邊國至境 四鄰莫救,二患也。
先 盡民力無用之功,賞賜 無能之人,民力 盡於無用,財寶 虛於待客,三患也。
仕者 持祿,游者 愛佼,君 脩法討臣,臣 懾而不敢拂,四患也。
君 自以為聖智而不問事,自以為安彊而無守備,四鄰謀之 不知戒,五患也。
所信者 不忠,所忠者 不信,六患也。」
畜種菽粟 不足以食之,大臣 不足以事之,賞賜不能喜,誅罰不能威,七患也。
以七患居國,必無社稷;以七患守城,敵至國傾。七患之所當,國必有殃。
 
      墨子(約西元前468年~西元376年),姓 墨,名 翟,春秋末 戰國初期 宋國(今河南 商丘)人,一說 魯國(今 山東 滕州 木石鎮)人,是 中國 戰國時期 著名思想家、政治家、科學家、軍事家。他 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儒」、「非樂」、「節葬」、「節用」、「交相利」等觀點,創立 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 傳世。
墨家 在當時影響很大,《孟子.滕文公》篇云:「楊朱、墨翟之言 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於楊,即歸墨。」可知 戰國之世,墨家 屬 顯學。《墨子》一書中 體現的墨子的思想, 在後世 仍具有一定影響。

《墨子》是 闡述 墨家思想的著作,原有71篇,現存53篇,一般 認為 是 墨子的弟子及後學記錄、整理、編纂而成。

注釋: 
1. 患:禍患。
2. 邊國:敵國。
3. 虛:空虛。
4. 仕:做官。。
5. 持祿:保住祿位,無所建樹。《晏子春秋 內篇  問下》:「士者持祿,游者養交,身之所以危也。」言 仕者守其祿,游者愛其交,皆 為己而不為國家也。
6. 游:通 「遊」。遊說。
7. 游者:游說之士。本指  戰國時代 遊說諸侯的縱橫之士,後 泛指 出計策、獻謀略的人。
8. 佼:通 「交」。交往。
9. 拂:拂(音 ㄈㄨˊ),拂逆,違背。
10. 威:威嚇。
11. 當:存在。

意譯:  
        墨子說:國家 有七種禍患。這七種禍患是 什麼呢?
內外城池壕溝 不足守禦而去修造宮室,這是 第一種禍患。
敵兵壓境,四面鄰國 都不願來救援,這是 第二種禍患。
把民力 耗盡在無用的事情上,賞賜 沒有才能的人,(結果)民力因做無用的事情而耗盡,財政在迎來送往大吃大喝中被掏空,這是 第三種禍患。
官員們 只是 屍位素餐;未仕者 忙著 攀交權貴;國君 修訂法令 以討伐臣子,臣下 畏懼 而不敢拂逆君命,這是 第四種禍患。
國君 自 以為英明,而 不過問國事,自以為 安穩而強盛,而 不作防禦準備,四面鄰國 在圖謀 攻打,而 尚不知戒備,這是 第五種禍患。
所信任的人 不忠實,而忠實的人 不被信任,這是 第六種禍患。
家畜和糧食 人民 不夠吃,大臣 對於國事 不能 勝任盡職,賞賜 不能 使人欣喜,責罰 不能 使人畏懼,這是 第七種禍患。
治國 若存在 這七種禍患,必定 失去社稷江山;;守城 若存在 這七種禍患,國家 必定 傾頹滅亡。。任何國家 若有 這七種禍患存在,必然 會遭殃。

解析: 
本篇 指出 國家的七種禍患,治國 若存在 這七種禍患,必定 失去社稷江山;;守城 若存在 這七種禍患,國家 必定 傾頹滅亡。。任何國家 若有 這七種禍患存在,必然 會遭殃。
網路上 有人 引用 墨子所言,「國之將亡,必有七患」。加以 精簡陳述,言簡意賅,頗能 把握精義: 
1. 國防之患:不修國防 , 大興宮殿, 粉飾太平。
2. 外交之患:大敵當前 , 外無盟友, 孤立無援。
3. 財政之患:分配不公 , 鋪張浪費, 窮盡民用。
4. 內政之患:仕皆漁私 , 修法禁言, 不問國是。
5. 國君之患:閉門自大 , 標榜先進, 坐以待斃。
6. 團隊之患:用人不當 , 小人當道, 離心離德。
7. 政權之患:民無食用 , 國無賢能, 賞罰失威。
《禮記 中庸》有言,「國之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
古今多少聖賢 曾在言論中,對「亡國之兆」加以論證,並告誡 當朝 統治者。
可惜 統治者們 都 置若罔聞,曾經 繁盛一時的王朝 隨時間 湮沒在歷史潮流中。

參考資料:
《台灣 各項指標 領先世界》
< 台灣 最近幾年 最好? > 
< 台灣 國防 最近幾年最好? > 慶富 獵雷艦 詐貸案 是 指標。
< 台灣 外交 最近幾年最好? > 三年多  斷交 七國 是 指標。
< 台灣 國安 最近幾年最好? > 總統專機 走私香菸 是 指標。
< 台灣 內政 最近幾年最好? > 毒品氾濫  詐騙猖獗 是指標。
< 台灣 司法 最近幾年最好? > 歹徒可教化 暴民獲國賠 是指標。
< 台灣 軍公教 最近幾年最好?>文武人員 士氣低落  是指標。
< 台灣 工人 最近幾年最好? > 失業低薪 血汗勞工  是指標。
< 台灣 農民 最近幾年最好? > 蔬果暴跌 血本無歸  是指標。
< 台灣 同志 最近幾年最好? > 男男女女 有志一同  是 指標。
< 台灣 產業 最近幾年最好? > 觀光產業 淪為慘業  是指標。
………。 
      當今 政壇上 「招搖撞騙」橫行,為官者 只知 「爾虞我詐、爭權奪利」,」擅長 「玩弄權謀,騙取選票」。取得 政權後,「治理國政」卻只是 「結黨營私,唯利是圖」;「政治酬庸,任用私人」;「占著職位 而不盡職守」;「享受俸祿  卻無所作為」。遇事「 推諉卸責;束手無策」;與「民意 背道而馳」,卻「自我 感覺很好」,令人 搖頭嘆息。
《危機處理 SOP  (標準 操作程序) 》
1. 束手無策 : 都是 中共打壓。
2. 推諉卸責 : 前朝積弊 已久。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19-10-14_093531.jpg

【名句解析】    金玉其外      敗絮其中
 
明  劉基《賣柑者 言》︰
         杭 有賣果者,善 藏柑,涉 寒暑不潰,出之燁然, 玉質而金色;置於市,賈十倍,人爭鬻之。予 貿得其一, 剖之,如有煙撲口鼻;視其中,則 乾若敗絮。
予 怪而問之曰:「若 所巿於人者,將 以實籩豆,奉祭祀、供賓客乎?將 衒外以惑愚瞽乎?甚矣哉,為欺也!」

        劉基(西元1311年~西元1375年),字 伯溫,浙江  青田人,故 時人 稱他 劉青田,明 洪武三年(西元1370年)封 誠意伯,人們 又稱他 劉誠意。武宗 正德九年 追贈 太師,諡號 文成,
       他是 元末明初 傑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他 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以 神機妙算、運籌帷幄 著稱於世。輔佐 明太祖 朱元璋 完成帝業、開創 明朝 並 保持國家安定,因而 馳名天下,被後人 比作 諸葛武侯。至今 在中國大陸、港澳臺 乃至 東南亞、日韓等地 仍有 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注釋:
1. 杭:杭州,簡稱「 杭」,古稱 臨安,是 浙江省 省會。
2. 善:擅長。
3. 藏:貯藏。
4. 涉:經過,經歷。
5. 潰:腐爛,腐敗。
6. 燁:燁(音ㄧㄝˋ):光彩鮮明的樣子。
7. 玉:像 玉石一樣。
8. 賈:同「價」,價錢。
9. 鬻:鬻(音 ㄩˋ ) 這裏 是 買的意思。
10. 貿:買賣,這裏是 買的意思。
11. 若:像。
12. 敗絮:破敗的棉絮。
13. 若:你。
14. 實:填滿,裝滿。
15. 籩豆:古代 祭祀時 盛祭品用的兩種器具。
16. 籩:籩(音ㄅㄧㄢ),竹製的器具。
17. 豆:木製、陶制或銅製的器具,形狀 如豆。
18. 衒:同「炫」,炫耀,誇耀。
19. 惑:迷惑,欺騙。
20. 愚:愚蠢的人。
21. 瞽:瞽(ㄍㄨˇ),盲者,失去視力的人。
22. 為:做。
23. 欺:欺騙人的事。

意譯:   
        杭州 有個 賣水果的人,擅長 貯藏柑橘,經過 冬夏也不腐爛,拿出 它們的時候 還是 光彩鮮明的樣子,玉石一樣的質地,金燦燦的顏色。放到 市場上賣,價格高出 普通柑橘 十倍,人們 爭相購買。
    我 買了一個,剝開它,似乎 有股 臭味 直撲口鼻,看 它的裏面,乾得 像破爛的棉絮。我 對此 感到不解,問 他說:「你 賣給 別人的柑橘,是 將要  放在 盛祭品的容器中,以 供奉神明或用來招待賓客的嗎?還是 要 炫耀它的外表, 用來 迷惑 愚蠢或眼盲的人呢 ? 你 做 這種欺騙的事,實在 太過份了!」

解析: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一語,在 明代 劉伯溫《賣柑者言》文中,原本 是 指賣柑者 所賣的柑,外表華美 看起來 像 金玉般,剝開來 內部果肉 卻 乾得 像 破棉絮,表裡不一、 虛有其表。
         劉伯溫 這篇《賣柑者言》,構思巧妙,寓意深刻,言辭犀利。借 由賣柑者 說的話,諷刺 當時官員 不能 替百姓謀福,讓 百姓 陷於 生活困頓之中,自己 卻「坐高堂、騎大馬、醉醇醲 而 飫肥鮮者」,嚐遍 天下美食, 享盡 榮華富貴,這種 欺世盜名 的行徑,這 與 外表 像 金玉般華美,內部 果肉 卻 盡似 破棉絮 的柑,有何不同?後來「」演變 為 成語,用來 形容 外表美好 而 內質腐敗。
         當今 政壇上 「招搖撞騙」橫行,為官者 只知 「爾虞我詐、爭權奪利」,」擅長 「玩弄權謀,騙取選票」。取得 政權後,「治理國政」卻只是 「口號治國,口是心非」;「政治酬庸,任用私人」;「占著職位 而不盡職守」;「享受俸祿  卻無所作為」。遇事「 推諉卸責;束手無策」;與「民意 背道而馳」,卻「自我 感覺很好」,是典型的「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令人 搖頭嘆息。

參考資料: 
《冰山一角,危橋崩塌》  
          南方澳 跨港大橋 108.10.1崩塌 造成 6死 多人受傷,這座橋 近年來 花了 近千萬元 維修,所謂的「維修」,「真的非常離譜」,維修費 是 用在「換 燈具」、「修補 橋面破損」以及「欄杆 生鏽油漆」,「鋼索鏽蝕」未列入,「這樣的維修,如何 能維護 橋梁安全?」
          交通部長 林佳龍、港務公司 吳宗榮 到 立院報告,立委 質疑 台灣有17座危橋 都未檢驗,更 沒有統一的檢測規範!林佳龍 承諾「3個月內 會將台灣危橋做全面盤點、檢驗。」

《學界「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案例》
<2007-07-19  假博士 騙人 不稀奇,2所大學 被騙了7年 就不多見了>
          有碩士學歷的男子 許宜愃 以 假博士學位 先後 向 台南 南台科技大學(當時為 南台技術學院)、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徵教職 獲錄取,詐領薪資;後來 因 教學品質不佳 才被踢爆。
          台南地方法院 昨判 許某1年8個月徒刑、緩刑5年,許某 並須 捐款15萬元 給瑞復益智中心。
           判決 指出 ,現年55歲的許宜愃(原名 許宜 )於87年 4、5月間 向不詳人士 購得 偽造的美國加州大學 洛杉磯分校(UCLA)商業管理博士 畢業證書。證書影本 背面 還有 偽造的台灣駐美國洛杉磯 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 認證戳章(含 簽證人 簽名)。
          南台科大 聘他 擔任 國貿系 助理教授,持續聘用5年  從87年8月迄92年8月,5年 共 領走710多萬元。
          92年8月間,許某 從 南台科大 轉任 高雄第一科大 行銷與流通管理系 助理教授,每月 領取7萬3000餘元薪資 。後 因 許某 教學品質不良,94年3月初 被人檢舉 博士畢業證書 有偽造之嫌,查證後 發覺上情,經 教育部同意,予以解聘。
          南台科大 至此 才驚覺 原來 上當5年,因而 提出 詐欺告訴。南台科大 指出,將 循法律途徑求償,只是 追討 再多錢,也 彌補不了校譽受損。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天理昭昭, 詐騙 經不起 時間的考驗, 終有 被揭穿的一天! 

文章標籤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