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廣賢文】 良藥苦口利於病 忠言逆耳利於行
清 周希陶《增廣賢文》: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增廣賢文》:
「增廣賢文」書名 最早見之於 明代 萬曆年間的戲曲《牡丹亭》,據此 可推知此書 約 寫成於明代 萬曆年間。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現在這個模樣,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
此書作者 一直未見於 任何書記載。只知道 清代 同治年間,周希陶 曾 進行重訂,以平、上、去、入四韻 重新編排,而成此文。《增廣賢文》很可能是 民間創作的結晶。
「增廣賢文」以 有韻的諺語和文獻佳句 選編而成,其內容 十分廣泛,從 禮儀道德。典章制度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幾乎 無所不含,但其中心是 講人生哲學、處世之道。書中 一些諺語、俗語 反映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勤勞樸實、吃苦耐勞的優良傳統,成為 寶貴的精神食糧。
注釋:
1. 良藥: 指 藥效良好的藥。
2. 苦口:味苦,難以吞嚥。
3. 忠言:忠誠的話,肺腑之言。
4. 逆耳:聽了不舒服。
意譯:
良 好的藥 雖然很苦,讓人 難以吞嚥,但 卻利於治病 能讓病痊癒,
忠誠的話 雖然 讓人 聽了有點不舒服,但 卻能助人 改正行為缺失。
解析:
《增廣賢文》:「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是 一句經久廣泛流傳於世間、警世喻人的格言。在 孔子門人所撰的《孔子家語‧六本》中 也有記載,孔子 也曾說過「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增廣賢文》可能 取材於此。
一個人 有了過錯 並不可怕,只要 能夠 及時改正 就無大礙,可怕的是 諱疾忌醫,不願意 接受別人的批評意見,從而 由小錯而到大錯,由大錯而到不可救藥。
一般而言,人們 都喜歡聽 阿諛的的話,而不願意 聽批評的話,有些人甚至 把批評的人 當成仇人。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旨在 告誡 人們要勇於接受批評。強調 良藥 多數是 帶苦味的,但 卻有利於治病;而 忠誠告誡的語言, 多數是 讓人 聽了有點不舒服,但 卻 有利於人們改正行為缺失。
縱觀 中國歷史,凡是 成就突出的人,大都 勇於接受批評意見。他們 能夠從善如流,所以 能夠 吸取眾人的智慧,避免 自己的失誤,從而 成就自己的事業。
參考資料:
春秋時 左丘明《國語》(周語上)
邵公諫 厲王弭謗: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 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堵住 百姓的口(指 限制言論),比 在河道 築堤壩 堵塞水流,更為 危險。
河道 不暢通而堤壩決口,傷害的人 一定很多。百姓 也 像河水一樣,言論 要表達,情緒 要發洩。鉗制言論 將 導致 社會失控。
所以 治理 河水的人 要 疏通河道 使之暢通 ﹔ 治理 百姓的人,使 百姓 發洩不滿緒緒,讓 他們表達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