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對聯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022-11-25_071830.jpg

【名聯解析】  豈能盡如人意       但求無愧我心

 劉伯溫  《自勉聯》:

  「豈能盡如人意 

但求無愧我心。」  

        劉基(西元1311年~西元1375年),字 伯溫,浙江  青田人,故 時人 稱他 劉青田,明 洪武三年(西元1370年)封 誠意伯,人們 又稱他 劉誠意。武宗 正德九年 追贈 太師,諡號 文成,

       他是 元末明初 傑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他 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以 神機妙算、運籌帷幄 著稱於世。輔佐 明太祖 朱元璋 完成帝業、開創 明朝 並 保持國家安定,因而 馳名天下,被後人 比作 諸葛武侯(孔明)。至今 在中國大陸、港澳臺 乃至 東南亞、日韓等地 仍有 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注釋:

1. 豈能:怎能?那能?

2. 盡如人意:事情完全符合人的心意。宋·劉克莊《後村全集  李艮翁禮部 墓誌銘》:「然 議者 但以爲恩澤侯 挾貴臨民,安得 盡如人意。」

3. 盡:全。

4. 如:依照,符合。

5. 但求:只求。

6. 但求無愧我心:另一版本,但求無愧「吾」  心。

7. 無愧我心: 不愧對自己的內心。戰國時期 孟子的《孟子  盡心篇 上》: 「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意譯:

        人生在世匆匆數十載,世事那能完全符合人的心意。

只求在撫心自問的時候,沒有愧對自己的內心。

賞析:

       「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據說 來自 明朝 開國功臣 劉伯溫《自勉聯》,亦成為 很多人的座右銘。清朝大臣 林則徐 更 將此 寫成條幅,懸於室中,以激勵自己。

        人的一生是否有意義?不在於 所追求的目標 有沒有實現,而在於 有沒有為自己的目標和理想奮鬥過。堅持過,努力過,無悔無怨、無愧於心 已經很不錯了。

        南宋詞人 辛棄疾詞《賀新郎  用前韻再賦》嘆曰:「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名藝文家 豐子愷說:「凡事順其自然;遇事處之泰然;得意之時淡然;失意之時坦然;艱辛曲折必然;歷盡滄桑悟然。 」很多事情是 祈求不來的。

參考資料:

《不求盡如人意,但求問心無愧」

        人生的路 經歷過,才知道有短有長;人生的事 閱歷過,才知道有喜有傷;生活的滋味 品嘗過,才知道有苦有甜。人生 應該有所捨棄,但 不可捨棄快樂;人生有些東西 可以輸掉,但不可 輸掉心情。再多的糾結和彷徨,一笑置之一切隨緣;再多的挫折和滄桑,泰然處之,隨遇而安。

        寧靜,是一種心態。寧靜的心境,不是天生就有。它是一個人在閱遍了人情冷暖,嘗夠了世態炎涼,懂得了「月有陰晴圓缺」的道理之後,漸漸形成的一種淡定。生活不需過多的絢爛,生命終究將歸於平淡,塵世的歷練讓我們的內心不斷貼近本真,讓靈魂歸於成熟穩練。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2-02-16_091026.jpg

【對聯賞析】 延平郡王祠前   牌坊對聯

白崇禧 將軍《題聯》 :

  「孤臣秉孤忠  浩氣磅礡留萬古。

正人扶正義  莫教成敗論英雄。」

    白崇禧(西元1893年~西元1966年),字 健生 廣西 桂林臨桂人(今 廣西 臨桂區)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畢業 。參戰 北伐戰爭、 中原大戰、中國抗日戰爭、第二次國共內戰。屢立戰功。有「小諸葛」之稱。晉升 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獲頒 青天白日勳章。西元1946年 擔任 國民政府 國防部部長。

     民國 三十六年(西元1947年)二月二十七日在 台北市 發生私煙查緝員 槍殺市民 引發「二二八事件」 延及全台灣。民情沸揚。國民政府 遂派 國防部長 白崇禧 到台宣慰。他是 國民政府 桂系將領。地位 僅次於 李宗仁。

注釋:

1. 延平郡王:鄭成功(西元1624年-西元1662年)。因受 明 永曆帝,敕封為 延平王,而稱 鄭延平。鄭成功的一生,致力 「抗清驅荷」,「開台保台」,功績彪炳,後人敬仰。

2. 孤臣:孤立無助或不受重用的遠臣。 南朝 梁 江淹 《恨賦》:「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墜心,遷客海上,流戍隴陰。」

3. 秉:秉持。

4. 孤忠:忠貞自持,不求人 體察的節操。

5. 秉孤忠:指 忠貞自持的人。

6. 浩氣:正大剛直之氣。唐 牟融 《謝惠劍》詩:「浩氣中心發,雄風兩腋生。」

7. 磅礡:磅礡 (音ㄆㄤ ㄅㄛˊ), 廣大無邊的樣子。

8. 正人:正人君子。正直 的人。

9. 英雄:英雄 出自於 三國英豪並起 的時代,那些 縱橫天下的文人武將,謀臣猛士的代稱。

10. 成敗論英雄:一般社會 對「英雄」的定義 就是 成功的人,所以 當然是以「成敗論英雄」了。

然而 在歷史上、高層次的文化境界中,論英雄 是以「造服人群」為基準,不以「成敗論英雄」。

意譯:

    鄭成功 是 畢生 忠貞自持 孤立無助的明朝遺臣。其 正大剛直之氣  廣大無邊 聲名 將留傳萬古。

他也是 扶持正義的正人君子。其「反清復明」,雖 壯志未酬 ,在歷史上 將不會 以成敗論英雄。」

賞析:

    民國 三十六年(西元1947年)二月二十七日在 台北市 發生私煙查緝員 槍殺市民 引發「二二八事件」 延及全台灣。民情沸揚。國民政府 遂派 國防部長 白崇禧 到台宣慰。白崇禧 途經台南,謁祭 延平郡王 而 題聯 於此祠前 日式鳥居改建的石造牌坊上。,柱上 原為「孤臣秉孤忠,浩氣磅礡留萬古,正人扶正義,莫教成敗論英雄。」橫額「忠肝義膽」。頂有 青天白日之國民黨徽。

序跋 左為「中華民國三十六年春 三月 銜命宣慰台灣 道出台南市 謁祭」,右為 謁祭「延平郡王」 寫此 以誌景仰 桂林 白崇禧」。

    而 民國 五十三(西元1964年)重建時,經 台南市 黃典權 文獻委員 改為「孤臣秉孤忠 五馬奔江 留取汗青垂宇宙。正人扶正義 七鯤拓土 莫將成敗論英雄」。白崇禧之對聯 原為 陽刻 亦改為 陰刻。可能 是 原作 未用 鄭成功典故,添加 這些典故並略修字句 後,較為切題。

  (黃典權 為 台南市 文獻委員,對 歷史文獻的保存,理應 有基本認識和素養,歷史文獻 應以「存真」為原則,篡改 歷史文獻,是 很不妥適的行為。)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10-17_090129.jpg

【對聯解析】賈似道是 假似道   魏忠賢乃 偽忠賢

佚名《對聯》:
上聯:賈似道是假似道
下聯:魏忠賢乃偽忠賢

注釋:
1. 賈似道:賈似道(西元1213年~西元1275年),字 師憲,南宋 台州(今浙江省 台州市)天台人,為 南宋 丞相,在 南宋滅亡前 最後二十多年 掌握 朝廷大權。      
賈似道 從一個 名不見經傳的小官,一路 平步青雲到宰相之位,靠的 就是 他姐姐 賈玉華的引薦。賈氏 長得 貌美如花,入宮選妃時,被 宋理宗 一眼看上。再 加上心靈乖巧,宋理宗 就 把她封為 貴妃。宋理宗 開慶元年(西元1259年),蒙古大軍 侵宋,鄂州危急,賈似道 奉命赴援,但 他卻遣使 與忽必烈講和,答應 以長江為界,每年 奉送 銀絹二十萬兩、匹。《宋史》將其與秦檜 同列 奸臣。

2. 魏忠賢:魏忠賢(西元1568年~西元1627年),原名 魏四,入宮後 做了太監。 改名 李進忠,他勾結 明熹宗的乳母 容氏,出任 司禮監秉筆太監後,復 姓魏,改名 忠賢,字 完吾。
魏忠賢 以司禮監秉筆太監兼總督東廠太監的身份 把持朝政,因為 把 明熹宗 服侍得 舒服妥帖,熹宗 對他愛護備至,信任有加,他 統領 法外機構 東廠、錦衣衛等 特務機關,操縱 朝野臣民的生殺予奪,魚肉百姓,心狠手辣,搞得 國家無寧日,民不聊生,致使 大明王朝 最終 走向滅亡。

意譯:.
南宋丞相 賈似道,外貌似合正道,內心虛假狡詐。
明朝太監 魏忠賢,名為忠貞賢能,實乃迫害忠良。

解析:
     《周書》曰:「衰弊 則禍亂交興,淳和 則天下自治。」歷代 興亡 皆有因,盛衰 豈無憑。朝代之末,政風腐敗,民德頹喪,此時 往往 有 奸佞滋生,惡人當道,忠良反遭迫害。

【賈似道是 假似道】:
      賈似道,為南宋丞相,在南宋滅亡前 最後二十多年 掌握朝廷大權。為了 達到專擅朝政的目的,結黨營私、為所欲為、迫害忠良。
宋理宗 開慶元年(西元1259年),蒙古大軍 侵宋,鄂州危急,賈似道奉命赴 援,但他卻遣使與忽必烈講和,答應 以長江為界,每年奉送銀絹二十萬兩、匹。
      宋度宗死後,元朝軍隊向南宋發起了全面進攻。宋恭帝 德祐元年(西元1275年),長江北岸 重要城池 相繼淪陷,南宋朝廷 只好 請出他們的「救星」賈似道出馬,希望 能像十六年前 那樣退敵。
      賈似道 帶著大軍 北上迎敵,卻 走走停停,不敢與元軍 正面接觸。他一方面派出 親信去與元軍議和,一方面 仍舊在軍中與美人 吃喝玩樂。可是,此次 元軍出征與當年不同,這次是 為了 滅掉南宋,統一華夏。所以 元軍統帥 伯顏 拒絕了賈似道的求和,快馬加鞭 殺向江南。宋軍 戰死者眾,江水為之變赤。賈似道的「救星」神話 破滅了,他 成了 眾矢之的。
      南宋 朝廷下令 將賈似道 貶謫,為高州團練使,安置到循州。福王 趙與芮 素來 痛恨賈似道 誤國,刻意 安排與賈似道有仇的縣尉 鄭虎臣 帶領官兵護送他 到循州。鄭虎臣 就勸 賈似道 自殺謝罪。賈似道 不願意,鄭虎臣 便將賈似道 槌死了。還有 一種說法,元軍 在攻入 南宋時,宋室王爺 因為 對賈似道的誤國 恨之入骨,於是 用尚方寶劍 殺死了他。
      誤國殃民的賈似道 死了,他死後 半年,到了 恭宗 德祐二年(西元1276年)二月,元軍 進入 臨安城,宋朝 太皇太后 謝道清 攜小皇帝投降,結束了 宋朝三百多年的歷史。

【魏忠賢乃偽忠賢】:
      魏忠賢出任 司 禮監秉筆太監後,明熹宗 對魏忠賢 愛護備至,信任有加,他統領 法外機構 東廠、錦衣衛等特務機關,操縱 朝野臣民的生殺予奪,魚肉百姓,心狠手辣,搞得 國家無寧日,
      明朝 天啟七年八月,熹宗病死,其弟弟、信王 朱由檢即位,就是 崇禎帝。魏忠賢 還想 繼續控制崇禎帝,但 沒有得逞。崇禎皇帝 即位不久,各地官民 上奏魏忠賢之罪的 竟達 數百本,崇禎 片紙不遺,親自披閱,看到 「閹黨」所為 令人髮指,不禁動怒,十一月,魏忠賢 被免職,抄沒家產,謫發 鳳陽 守祖陵。之後 崇禎帝下詔 緝拿 魏忠賢等人治罪。魏忠賢 行至途中 接到密報,自知 末日已到,生不如死,於是 懸梁自盡。崇禎 下令 凌遲 魏忠賢屍體,懸其首級 示眾。


參考資料:
     明朝的「東廠、錦衣衛等」:
  「廠衛」是 明朝內廷的偵察機構。廠 指「東廠」、「西廠」、「內行廠」﹔衛,指「錦衣衛」。合稱 「廠衛」。「東廠」 係 永樂十八年(西元1420年)設立於 北京 東安門北﹔「西廠」 係 成化十三年(西元1477年)設於 舊灰廠﹔「內行廠」 係 正德初年設於 榮府舊倉地﹔「錦衣衛」 原為 內廷親軍,皇帝的衛隊,洪武十五年(西元 1382年)成立。「廠衛」 是 明代 特務政治的工具,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明代 多稱 宦官為 太監,明代君主 所設的特務機構,如「錦衣衛」、「東廠」、「西廠」、「內廠」,多 由 宦官掌管,使 他們 手握 生殺予奪之權。許多 朝臣 為一己之權益,往往 結納宦官,尤其 在激烈的黨爭之中,欲藉 宦官 來排除異己,對之 爭相趨奉,遂使 宦官之氣焰 日益囂張。
     只要 中央集權的專制制度 存在一天,宦官們 就有 他們的用武之地,雖然他們經常 給 朝政製造混亂,但 任何一個聰明的皇帝 都不會 輕易捨棄 這個有力的工具,這就是 為什麼魏忠賢 能夠 在中國歷史中 一直 扮演著 重要角色的原因。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9-30_083235.jpg

【對聯賞析】 世上豈無千里馬  人中難得九方臯

北宋  黃庭堅《過平輿 懷李子先 時在并州》:
 上聯:世上豈無千里馬
下聯:人中難得九方臯

       黃庭堅(西元1045年~西元1105年),字 魯直,號 山谷道人,晚號 涪翁,黔安居士,八桂老人。北宋詩人,書法家。英宗 治平三年(西元1066年),黃庭堅 參加省試,中了第一名。第二年春天,再到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參加 禮部考試,中了 三甲進士,登上仕途。
       黃庭堅 出於蘇軾門下。與張耒、秦觀、晁補之並稱為「蘇門四學士」,後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其最重要的成就是詩。遺作有《山谷集》。自選詩集《嚴華疏》、《松風閣詩》、《幽蘭賦》、《廉頗藺相如列傳》等。

注釋:
1. 平輿:縣名,在河南 東南部,鄰接 安徽。周 為沈國,元 廢入汝陽(西元1914年改為 汝南)。
2. 李子先:時 任 并州(今 山西 太原 西南)縣令 佐吏。
3. 汝水:近 平輿,經 安徽入淮。
4. 九方臯:春秋時 善相馬的人。
5. 九臯人閒難得九方臯九折之澤。喻 深遠也。
6. 臯:臯(音ㄍㄠ),沼澤。
7. 人閒難得九方臯:應是 人「間」難得九方臯。且 原作 是 人中難得九方臯。

意譯:
      世上難道 沒有千里馬,千里馬 應不少,,
只是很難 遇到像古代 善相馬的九方皋。
  
賞析:
       縱觀各行各業,人才濟濟。但要每個單位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恐難如願。
「世上豈無千里馬,人中難得九方臯」。各個歷史時期不是缺少人才,而是 看政治是否清明?領導者 能否做到任人唯賢、唯才是舉 ?
任何時代 不是沒有人才,就看 有無 善於識別、選拔人才的體制。陳子昂云:「逢時獨可貴,歷代非無才。」在今日社會,光憑 有限的幾個伯樂和九方皋是 行不通的。
       這一副名聯 摘取自 黃庭堅的詩句。全詩如下
北宋  黃庭堅《過平輿 懷李子先 時在并州》:
   「前日幽人佐吏曹,我行堤草認青袍。
心隨汝水春波動,興與并門夜月高。
世上豈無千里馬,人中難得九方臯。
酒船魚網歸來是,花落故溪深一篙。」 

文章標籤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3-18_073525.jpg

【對聯賞析】  事能知足心常泰    人到無求品自高

清  陳伯崖 《對聯》:
上聯:事能知足心常泰。
下聯:人到無求品自高。

        陳伯崖,生卒年不詳,是 清 文學家 紀曉嵐的老師。

(※ 紀昀(西元1724年~西元1805年),字 曉嵐,又字 春帆,晚號 石雲,又號 觀弈道人、孤石老人、河間才子,諡號 文達,在文學作品、通俗評論中,常被稱為 紀曉嵐。
紀曉嵐 是 清 乾隆年間的著名學者,政治人物,也是 清 乾隆在位時,負責「四庫全書」的總編,《四庫全書》分為 經、史、子、集四部。)

注釋:
1. 事能知足心常泰:另一版本,事能知足心常「樂」。另一版本,事能知足心常「愜」。
2. 泰:泰然, 形容 心情安定。
3. 愜:愜(音ㄑㄧㄝˋ), 愜意。感到暢快。 
4. 無求:不為 外物所羈絆。
5. 品:人品,品格。
6. 高:高潔,高尚。

意譯:
      凡事 能夠知足常樂,內心 則能感到泰然;人能夠 不貪求的話,人品 自然可以高潔。 

賞析:
「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
這是 一副名聯,其作者 說法不一,大致 四種說法,
是 陳伯崖的名聯,見《對聯趣話》,湖北教育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
是 陳伯崖的名聯,見《國學網 楹聯金庫》。
二、是 李叔同的父親 李世真的名聯。
三、是 明朝 詩人 陳獻章的自勉聯。
四、是 林則徐的名聯。
何者正確? 有待考證。

       這裡 說的「知足」、「無求」,是告誡人們 要捨棄 滿腦子的功利與浮躁,不為外物所羈絆,從而 獲得一種超然物外的自在與寧靜。一個正人君子 要想 達到高尚的精神境界,首先 要做到 不受外界物質環境的誘惑,進一步 擺脫虛榮的惑亂。
    「知足」、「無求」,是人品的體現,超然於 世俗之上,它不是 不思進取和漫不經心,也不是 心灰意冷和垂頭喪氣,更不是 一籌莫展和難掩煩悶的消極態度和庸人哲學。而是 告誡人們 要 知足常樂,擺脫功名利祿的羈絆和困擾,不必強求,有所不求,才能 有所追求。能夠「不降其志,不辱其身」。這才是 「知足」、「無求」的最高境界。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