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政治法律 (3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企業管理】 《績效預算制度》

【企業管理】 《績效預算制度》

一、《績效預算制度》概述

「績效預算制度」(Performance Budgeting System,PBS)是 運用企業管理的科學管理方法和成本會計的原理 來進行預算的編製,亦即 依據政府的工作計畫,就完成的工作計畫中 每一項工作所需之成本而編製的預算,是一種「由下而上」編製順序的預算制度。

二、《績效預算制度》意涵

「績效預算制度」為 美國行政機關組織委員會(胡佛委員會),於西元1949年對國會報告中 所提出,聯邦政府 並於西元1951年開始推行。

「績效預算制度」,就是政府首先制定有關的事業計畫和工程計畫,再 依據政府職能和施政計畫 制定計畫實施方案,並在 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礎上 確定實施方案所需費用來編制預算的一種方法。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 將預算改革的焦點 集中在能夠有效提高政府 行政績效的「績效預算」制度」。從已開發國家 推行「績效預算」改革的實踐來看,「績效預算」對提高公共資金使用效率、改進政府部門績效等方面 獲得了明顯的效果

三、《績效預算制度》的建議

以今(2025)年來說,總統 賴清德執政 首次編列總預算,原編列 歲入3兆1534億元、歲出3兆1325億元,兩者 雙雙創新高;

1、建議 行政院各部會及單位的年度預算 應以「零基預算」方式編列,而 非依往年成長比例編排,立法院審預算時 也不應僅用統刪,應審視 其必要性及過去績效,政府 要建立明確機制,分類固定費用、檢視成效的延續性計畫及評估必要性的新計畫。

2、建議 以理性態度檢視預算,摒除 黨派干擾,為人民把關。立法院應授權各委員會 分工審核,以理性態度 檢視預算,摒除黨派與情緒干擾,確實 為人民把關,重要預算 也可組成各類專家會議 協助審核,更 客觀有效率。

參考資料:

2025年1月18日 下午10:48

立法院在野黨立委認為 政府對於又2兆9000億預算收入 太樂觀,且有錢 就想快花掉。但預算膨脹太快 不是好事」。「預算 該砍就要砍!」在野黨提案是 幫民眾看緊荷包,否則 政府狂灌水 不替後代著想,將 債台高築 債留子孫。

政府 要痛下決心,敢於 削減臃腫機構,精簡行政機構,徹底 解決政府機構, 越設越多,政府效率 ,越來越差現象。無績效的機構 應裁撤。無績效預算 ,應刪減。

此次《立法院  審查 政府總預算案 》 基於績效預算制度」而言

1、針對 潛艦預算保留2億元,其餘18億元 先行凍結,待潛艦海測過後 才能動支。。

2、立委(國)王鴻薇也揭露為期四年經費一百億的 「韌性國家醫療整備計畫」,又出現了沈伯洋的「黑熊學院」和吳怡農的「壯闊台灣」,藍營 也批評難怪網軍攻擊越來越激進。

3、立委(國)徐巧芯:「擋人財路當然就是會讓人生氣,所以這一次站出來的很多既得利益者,終於能夠讓我們看到他的真面目,側翼網軍預算我們要全部刪除。沒有功能(績效)的部會,業務費 砍到一塊錢,那就是 數位部、NCC還有 陸委會。」值得肯定。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談古說今】   古有 楚霸王    今有 柯總罷

【談古說今】   古有 楚霸王       今有 柯總罷

一、 古有《 楚霸王》(力拔山兮   氣蓋世)

「漢軍已略地,四面楚歌聲;
大王意氣盡,夕陽剩餘暉」

          西元前202年,漢王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項羽 被劉邦困在了垓下,劉邦 手下有不少人會唱楚歌,項羽 幾番突圍失敗,兵孤糧盡,夜晚 聽到四面楚歌,以爲 楚地盡失,楚營裏的將士們,聽見家鄉的歌聲,軍心渙散,都 紛紛逃跑了。    

後在 楚漢戰爭中的「垓下之戰」爲 漢高祖劉邦所敗,逃亡 至東城被殺。
(《史記~項羽本紀》稱 項羽在烏江 (今安徽 和縣)自刎而死。
      楚霸王 看見大勢已去,不由悲傷地唱起了《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二、 今有《 柯總罷》(萬年總召   已瘋狂?)

柯建銘 當了20幾年總召,從陳水扁時期的朝小野大、再到 馬英九時期的絕對少數,柯建銘 能無往不利是因為有王金平協助,再到 後來蔡英文時期,柯建銘 呼風喚雨,也是 因為有綠委過半席次相挺。

[NOWnews今日新聞] (2025-01-04)

巷仔內/對付藍委 只剩嘴砲 老柯 還有招嗎?

柯建銘 揚言罷免 韓國瑜,還要 罷免41席國民黨區域立委。

柯建銘近日再發狂語,要罷免韓國瑜、要解散國民黨,甚至要彈劾國民黨召委、罷免41席國民黨區域立委。但這些招式,有些於法不符,有些  完全沒可能性。但從 另一個角度來看,柯建銘 若只剩張嘴巴,是否 也代表「萬年總召」,已機關算盡,不知道 該怎麼辦了?

柯建銘 用盡過去的老招式,滿口政治語言,只想 激化朝野衝突。或者,如果 真的柯建銘 只剩這些招,是否也代表 柯總召的時代,應該 要劃下句點了?

參考資料:

 要解散 政黨(國民黨),必須由內政部向憲法法庭聲請,且必須合乎法理 不是柯建銘說了算。監察院 也無權彈劾立委。立法院內規 只有規定改選立法院長,沒有 罷免立法院長 制度,且綠委是 少數,換掉韓國瑜根本就不可能。

  至於罷免41席區域立委 (不是一、二席),更是 大話 、笑話  、空話 。  顯示了 民進黨 就是輸不起。想在2月開始發動大罷免潮,國民黨 要反制,當然 更有理由修《選罷法》提高罷免門檻、避免仇恨罷免。近來 柯建銘 這些言行,柯總召 似已陷瘋狂了?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組織理論】   《帕金森定律》「組織麻痺病」

【組織理論】   《帕金森定律》「組織麻痺病」

一、《帕金森定律》概述

     「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亦譯為「帕金森定理」、「白京生定律」。西元1958年,英國 政治學家 西理爾· 諾斯古德· 帕金森(Cyril Northcote  Parkinson) 經過多年調查研究,出版了《帕金森定律:對於進度的追求》 (Parkinson's Law: The Pursuit  of  Progress)提出的。

「帕金森定律」亦稱「官場病」或「組織麻痺病」。用來描述 一個官僚組織中的行政人員總數,通常 以每年5~7% 的速度增加。

帕金森 認為,有兩股力量,造成 官僚組織中的行政人員總數增加。

1   官員希望 他的可動用的下屬增加,聽其使喚 ,自己高高在上 發號施令。

2.  行政機構 官員間,會 推諉塞責,爭功諉過,分散和製造工作量 給彼此。

二、《帕金森定律》的內容

帕金森 經過多年調查研究 ,發現 一個人做一件事,所耗費的時間差別 如此之大:他可以在10分鐘內 看完一份報紙,也可以看半天。一個忙人 20分鐘可以寄出一疊明信片,但可以 足足花一整天:找明信片一個小時,查地址半個小時,…特別是 在工作中,工作 會自動地膨脹,占滿一個人 所有可用的時間,如果 時間充裕,他就會 放慢工作節奏或是增添其他項目,以便 用掉所有的時間。

由此 得出結論: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機構 會像金字塔一樣不斷增多,行政人員會 不斷膨脹,每個人 都很忙,但 組織效率 越來越低下。這個定律 又被稱為「金字塔上升」現象。

他在書中 闡述了 行政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後果: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 有三條出路。

第一 是 申請退職,把位子 讓給能幹的人;

第二 是 讓一位能幹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

第三 是 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

第一條路是 萬萬走不得的,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力;第二條路 也不能走,因為那個能幹的人 會成為自己的對手;看來 只有第三條路最適宜。

於是,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則高高在上 發號施令。兩個助手 既無能,也就 上行下效,再為 自己找兩個無能的助手。如此類推,就形成了一個行政機構 庸人充斥、相互推諉、效率低下 龐大腐化的官僚組織。

三、《帕金森定律》的啟示

「帕金森定律」的啟示:不稱職的行政首長,一旦 擔任領導地位,龐雜的機構和過多的冗員 便 不可避免;庸人 占據著高位的現象 也不可避免;整個行政管理系統 就會 形成惡性膨脹,陷入 難以自拔的泥淖。

帕金森 以英國海軍部人員統計 證明:1914年 皇家海軍官兵14.6萬人,而基地的行政官員、辦事員3249人,到1928年,皇家海軍官兵 降為10萬人,但基地的行政官員、辦事員 卻 增加到4558人,增加40%。

四、解決《帕金森定律》的難題

「帕金森定律」並非是 老調重彈,缺乏新意,這個定律 把 一些行政機關

用人現狀 刻畫得 入木三分。一些 心術不正的首長,以權謀私,「舉賢不避親」,或欺上瞞下,或弄虛作假,或交換提攜 ,把 那些缺乏基本業務素質的親朋故舊,安插到自己所任職的部門。

要解決「帕金森定律」的難題,必須

1  `健全文官制度

行政府政機構 任用人員 必須 公平、公正、公開,不任用私人, 才能解決問題。

2.  精簡行政機構

政府要 痛下決心,敢於削減臃腫機構,精簡行政機構,徹底解決 敷衍塞責現象。

五、我國的《帕金森定律》難題

1  `中華民國憲法規定 行政院的組織

《中華民國憲法》於1947年 元旦 公布施行後,同年3月31日,《行政院組織法》公布。 同年12月25日施行。 中華民國行政院,1949年3月21日精簡為「八部二會」,其後 在未修改「八部二會」之架構下,因應 國內外政經變遷而進行組織增生,包括 扮演思考、擘劃與考核功能的「經濟建設委員會」和「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皆 因應 組織分工的需求 先後設立。

原 《行政院組織法》

本法 依憲法第六十一條制定之。 行政院行使憲法所賦予之職權。 

行政院設下列各部:

一、內政部。

二、外交部。

、國防部。

四、財政部。

五、教育部。

六、法務部。

七、經濟部。

八、交通部。

2.  現行 行政院的組織

現行《行政院組織法》修正公布 第 3 條條文,行政院定 自112年8月1日施行 本法依憲法第六十一條制定之。 行政院行使憲法所賦予之職權。 行政院設 下列各部:

一、內政部。

二、外交部。

、國防部。

四、財政部。

五、教育部。

六、法務部。

七、經濟部。

八、交通部。

九、勞動部。

十、農業部。

十一、衛生福利部。

十二、環境部。

十三、文化部。

十四、數位發展部。

行政院 設下列各委員會:

一、國家發展委員會。

二、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三、大陸委員會。

四、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五、海洋委員會。

六、僑務委員會。

七、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八、原住民族委員會。

九、客家委員會。

參考資料:

2024年12月16日·Yahoo奇摩新聞

勞動部勞發署前北分署長謝宜容涉嫌霸凌,導致吳姓公務員在辦公室輕生,隨著全案延燒,總統 賴清德為此道歉,要求 嚴查嚴辦;時任勞動部長 何佩珊 坦言調查報告用語錯誤,並 由行政長卓榮泰 批准其辭呈。北分署長 謝宜容又遭控涉嫌挪用公款裝修豪奢辦公室、濫買伴手禮等 貪瀆行為遭羈押禁見。

2024年12月17日·Yahoo奇摩新聞

前勞動部長 許銘春在舉辦演唱會後,審計部 有無針對此事提出就業安定基金的檢討報告?審計長 陳瑞敏表示,目前 已經派員審核,初步發現 不符合基金用途的 有將近5千多萬元,會幫忙收回,採購異常的會移送檢調,未盡職責的會移送監察院。

2024年11月17日 ·Yahoo奇摩新聞

     數位發展部2年多前風光揭牌,近2年共拿了283億元預算,

數位發展部113年度的總預算案就會發現,「年度人事費用」將近3.9億,其中「法定編制人員」與「約聘人員待遇」就超過2.5億元,另有編列超過5300萬的「獎金」。

然而 數發部成立後負責的業務之一「打詐」,卻成效不彰,台灣的詐騙案 仍然猖獗。

2024年10月28日 ·Yahoo奇摩新聞

     台北地檢署 追查 超思公司進口雞蛋案,以 被告身分傳喚 前農業部長 陳吉仲、前中央畜產會董事長 林聰賢、以及現任農業部長 陳駿季等3人 到案說明。農業部僅表示,一切配合檢調,目前 不便對外說明。.

2024年1月23日 ·Yahoo奇摩新聞

當前台灣農業施政 存在 四大隱患:一、大補貼讓農民逐漸養成依賴心理,失去積極性和應變力。 二、試驗研究機構 逐漸失去研發創新的熱情和能力。 三、蔡政府 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平常 事事干預,遇事 則拿「尊重市場機制」卸責。 四、上位者 習於信口開河,官員們 有樣學樣,猛吹政績 還硬拗,卻禁不起檢驗,讓 農民經歷一次又一場的災難。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國際政治】 「一個中國原則」≠「一個中國政策」

【國際政治】 「一個中國原則」≠「一個中國政策」

一、  《一個中國原則》概述

1美國等 支持退守台灣的中華民國

       1949年10月1日,在國共內戰中獲勝的中國共產黨 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與退守台灣的中華民國互相對立,形成「兩個中國」政權並立的格局,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之後 便以 各種方式試圖取得中華民國政府所擁有的聯合國「中國」席位。但由於,以往在美國的影響下,支持中華民國的力量 都佔有優勢。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企圖,未能得逞。

       中蘇交惡後,1969年發生中蘇邊界衝突,蘇聯曾經派代表赴台北商討,由蘇聯方面支持中華民國推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美國也知悉此事。另一方面,美國經過1960年代在越南戰爭上耗費大量軍費,國內反戰風潮四起,陷入泥淖之中,因而積極尋求力量抗衡蘇聯。 

2、美國 向中華人民共和國讓步

       1970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為了與蘇聯對抗,決定與當時與蘇聯交惡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交往。雙方關係迅速升溫;於是美國向中華人民共和國讓步,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聯合國代表權,此時支持中華民國的陣線立即崩潰。 

        1971年,9月16日下午,美國總統尼克森公開宣佈,美國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並取得安理會席位。 

         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是1971年10月25日在第26屆聯合國大會會議上第1976次全體會議 表決並通過的,關於「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問題」的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依此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席位,同時 也為日後中華民國放棄中國代表權、以台灣代表 加入聯合國留下相關爭議。

3、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中國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中國原則」,稱為「一中三段論」:(1)中國只有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代表,()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要求所有邦交國,以及包括聯合國在內的所有國際組織,都必須承認與遵守這項原則,反對「兩個中國」與「一中一台」的台獨,在這個前提下與中國進行外交與經貿往來。因此中國的所有邦交國,皆不承認中華民國是獨立主權國家,不與中華民國發展正式外交關係。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張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並根據該決議排斥台灣以任何名義參與聯合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認為,該決議從政治、法律和程序上解決了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同時也明確了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只有一個,不存在「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問題。)

二、《一個中國政策》概述

「一中政策」與《一中原則》的不同

      「一個中國政策」(英語:One-China Policy),簡稱「一中政策」,是 各國政府基於對「一個中國」的理解而採取的外交政策,其內容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宣稱的「一個中國原則」並非 完全一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要求與之建交之國家先承認其「一個中國原則」,並在這個原則下 建立外交關係;在參與國際組織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也會要求這個國際組織遵守「一個中國原則」。

          但是,部分國家 基於其立場或地緣政治考量,在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 中國唯一合法的政府的情況下,對於「一個中國原則」的認定或解釋存在不同,進而 構造出相對不同的「一個中國政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單方面宣稱所有國家皆完全認同與遵守「一個中國原則」,但國際上 其他國家,則 根據自身立場來解釋「一個中國原則」,發展對中國大陸與對台灣的關係,不完全遵守中國的要求。

三、世界上《一個中國政策》情況

1、英國與美國的「一中政策」

        以英國與美國模式為例,他們 同意中國只有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 中國唯一合法代表,但 對於台灣主權歸屬,則採取外交模糊策略,只表示「認知(acknowledges)」中國的立場,但並未「承認」(recognize)中國 對台灣的主權要求。在英文本中,採用不同措辭,來表示態度上的不同;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文譯本中,則 都用同一中文詞「承認」。美國政府多次公開澄清,美國採取的「一個中國政策」,與中國政府的「一個中國原則」,並不相同。 

2、中華人民共和國 邦交國 的「一中政策」

        截至2024年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與183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其中有180個聯合國會員國和3個非會員國(巴勒斯坦、庫克群島、紐埃),這些國家全部都有某種形式的「一中政策」,但其涵義的清晰度有所不同。

        根據 統計,有135個國家 明確承認台灣為中國領土或為中國一省,其中131個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聯合國會員國、1 個為聯合國會員國但非建交國(不丹),約占聯合國會員國總數的三分之二;3個為建交的非會員國(巴勒斯坦、紐埃、庫克群島)。

        在剩餘49個建交國中,有33個國家明確提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剩餘的16個國家都聲明他們「有一個中國政策」或「奉行一個中國原則」,但其內涵不清晰。 

3、中華民國 邦交國的「一中政策」

        蔡政府 上任以來,已 有.10個國家與我國斷交,包括 聖多美 普林西比(2016/12/21)、巴拿馬(2017/06/13)、多明尼加(2018/05/01)、布吉納法索(2018/05/24)、薩爾瓦多(2018/08/21)、索羅門群島、(2019/09/16)、吉里巴斯(2019/09/20)瓜地馬拉(2021/12/10)宏都拉斯(2023/3/25)以及諾魯(2024/1/15)

       目前 中華民國 有 12個邦交國,包括 中美洲2國(貝里斯、尼加拉瓜);加勒比海島國 4國(海地、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太平洋島國  3國(馬紹爾群島、帛琉、吐瓦魯);南美1國(巴拉圭);非洲 1國(史瓦帝尼)以及 歐洲 1國(梵蒂岡)。

與中華民國保有邦交的國家,不承認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中國原則」。承諾 將會繼續支持中華民國保持獨立。 

4、中華民國 「一中政策」

      自 蔣經國政府之後,不再堅持「一個中國」,與其邦交國往來文書中 不使用「中國」字樣 而以「華」或「台」作為簡稱,默許邦交國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經貿與外交關係,只 主張中華民國為獨立主權國家,不受 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願意在平等開放的基礎上,與任何國家發展外交關係。李登輝政府、陳水扁政府、與蔡英文政府皆 願意接受 「雙重承認」,但 中國方面並不接受。

賴清德 表示《海轄兩岸 互不隸屬》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2024年10月14日 下午5:39

        先前 我國總統 賴清德 曾於113年 國慶晚會致詞 發表「祖國論」,後 又在雙十國慶當天 發表 令人矚目的演說,強調「台灣與中國互不隸屬,中國無權代表台灣」。

        當時 就有外媒分析,中國 可能 會在雙十國慶後 發動軍事演習,作為 對「分裂行為」的回應。

        中共東部戰區今晨宣布組織戰區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等兵力,於台灣海峽、台灣北部及南部、東部展開「聯合利劍-2024B演習」,重點演練海空戰備警巡、要港要域封控、對海對陸打擊、奪取綜合制權等項目,檢驗聯合作戰能力。

       中共14日宣布展開「聯合利劍-2024B演習」,國防部表示,統計截止至下午4時30分止,偵獲125架次共機,其中90架次進入應變區;另有17艘作戰艦、17艘海警(公務船舶)在臺灣周邊海域。

參考資料:

       《上海公報》於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期間 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簽署,

《上海公報》的主要內容包括:

1、中美關係正常化符合雙方利益; 

2、國際爭端應在尊重主權、不干涉別國內政等基礎上解決,反對任何國家在亞洲建立霸權或在世界範圍內劃分利益範圍; 

3、中方堅決反對任何旨在製造「一中一臺」、「一個中國、兩個政府」、「兩個中國」、「台灣獨立」和鼓吹「台灣地位未定論」的活動; 

4、美方認知(acknowledges)海峽兩岸所有中國人 都堅持只有一個中國(there is but one China),台灣是 中國的一部分,並對這一立場 不表異議(not to challenge),它重申 它仍寄希望(reaffirms its interest)於 由中國人 自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諺語解析】法網恢恢   疏而不漏\

【諺語解析】法網恢恢   疏而不漏

《諺語》:

「法網恢恢,疏而不漏,」。

《諺語》是 一些民間流傳的常用語,通常 指 一些含有豐富的知識、經驗,有思想,有教育意義的俗語。例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材燒。」「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諺語》它是 先民們 生活經驗與智慧的結晶,這些《諺語》流傳久遠,雖然 都以 口語方式表現,但許多《諺語》對人們的影響,並不下於「四書五經」呢。

注釋:

1.法網:嚴密的法律制度。

2.恢恢:形容非常廣大。

3.疏:寬大稀疏

4.不漏:形容 作惡者 一定受到嚴密法律的懲罰。

意譯:

嚴密的法律制度,作奸犯科的人 很難 永久逍遙法外,終究 必受法律制裁。

解析: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出自《老子》。意指 天道之網寬廣,誰作惡就要受到懲罰,它看起來很稀疏,但不會放過一個壞人。

後來,「天網」之意從「天道之網」,逐步演變成「法律之網」,常作「法網恢恢,疏而不漏」。 「法網」,《辭海》解釋為「刑法」。此時的涵義,已然演化成:刑法多而面寬,任何作奸犯科的人,都逃脱不了它的懲罰。

參考資料:

https://mypaper.pchome.com.tw/pk2931cd200s/post/1381835734

天羅半地網       作者 無楚 

他說人家他們老早

在很早很早以前

就秘密佈下天羅地網了

先網開一大半

給自己人快速通過

 

另一半的巨網

就留給白目又不聽話的

又不是自己的人

讓他們自己走進羅織的網中

一但沾黏到蜘蛛絲

再也解不開,想要掙脫

卻黏了更緊密

此身必將困竭在

絲絲交扣的蛛絲網裡

再任由蜘蛛宰割

吸乾抹淨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語解析】  指鹿為馬

【成語解析】  指鹿為馬

漢 陸賈《新語  辨惑第五》:

秦二世 之時,趙高 駕鹿而從行。王曰:「丞相 何為駕鹿?」高曰:「馬也。」王曰:「丞相誤也,以鹿為馬。」高曰:「陛下 以臣言不然,願問群臣。臣半言鹿,半言馬。當此之時 秦王不能自信自 而從邪臣之說。」

陸賈(西元前145年~西元前86年)是 西漢初期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對 早期儒學的發展有重要作用。作《新語》二卷。

陸賈原為 楚人,有口才、善辯論,早年 隨劉邦平定天下時,常 出使諸侯各國。

《新語》是 漢初著名思想家、政論家 陸賈的代表作。分爲 上下兩卷,共12篇,道基第一、術事第二、輔政第三、無為第四、辨惑第五、慎微第六、資質第七、至德第八、懷慮第九、本行第十、明誡第十一、思務第十二。

西漢建立之初,陸賈 受命總結 秦朝滅亡及歷史上國家成敗的經驗教訓,著文12篇,每奏一篇,高祖 無不稱善,故 名其書爲《新語》。

注釋:

1.二世:指 秦二世 皇帝胡亥(前221年-前207年)。嬴姓,趙氏,名 胡亥。

2.指鹿為馬:指 著鹿,說 是馬。比喻 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3趙高(?~前207年),嬴姓,趙氏。秦朝 二世皇帝時丞相

4.誤:錯誤;誤會。

5.半:一半。

6.自信自:自己相信自己。

意譯:

秦二世的時候,趙高 駕著一頭鹿隨從二世出行,二世 問他說:「丞相為什麼駕著一頭鹿呢?」趙高說:「這是一匹馬啊!」二世說:「丞相錯了,把鹿當做馬了。」趙高說:「這確實是一匹馬啊!(如果)陛下 認為我的話不對,希望(陛下允許我)問一問群臣。」「群臣之中 一半說是鹿,一半說是馬。在這種情況下,         

秦王 不能再堅持自己的看法,只好 順從趙高的說法。」

解析:

趙高是 個生性奸詐、頗具野心的人,想要 篡奪朝中大權。秦始皇帝 病逝時,假傳聖旨,賜死秦始皇長子 扶蘇,接著 立次子胡亥為帝,即秦二世,自己則當了丞相。當時 胡亥年紀甚輕,因此 趙高便專權攬政,但是 他並沒有因此而滿足,進而 想要謀奪帝位,卻又怕朝中大臣們不服,於是 就想出一個方法來試探。就先設下圈套設法試探。

有一天,趙高就駕鹿跟隨著秦二世外出,秦王看見了就問說:「你為何騎著鹿呢?」趙高回答:「這是一匹馬。」秦王說:「你錯把鹿當成馬了。」趙高說:「皇上若不相信我所說的,可以問問其他人。」群臣中有人說是鹿,也有人說是馬。這時候秦王竟不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事實,卻相信了奸臣的說法。後來 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指鹿為馬」,用來 比喻人刻意顛倒是非。

參考資料:

「混淆是非」和「指鹿為馬」都有「違背事實;不分是非」的意思;有時 可通用。但「指鹿為馬」完全是故意的;並時 有咄咄逼人之勢;「混淆是非」可以是故意的;也可以是無意的。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孟子解析】  孔子成春秋  而亂臣賊子懼

【孟子解析】  孔子成春秋  而亂臣賊子懼

《孟子》〈滕文公 下〉曰:

「昔者 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孟子 生於周烈王 四年,卒於周赧王 二十六年(西元前372年~西元前289年)名 軻,字 子輿,戰國時 鄒(今 山東 鄒城)人。魯國 貴族 孟孫氏的後裔。

孟子  提倡 王道、重 仁義、輕 功利、創 性善之說,孟子 繼承 並發揚光大 孔子的思想,成為 僅次於 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 與 孔子 合稱 「孔孟」。後世 尊為 「亞聖」。儒家 有所謂:「孔 曰 成仁,孟 曰 取義」。

《孟子》是 記載 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全書 有七篇,每篇 各 分上下,共 十四卷。篇名 依序是:〈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每篇 篇名 取自 首章 開頭的幾個字,沒有 特定的含義。

《孟子》全書,主要 在闡揚 孔子以「仁」為中心 的學說,而 特別強調「義」字,建構了 儒家 仁義道德的完整思想體系。自 漢代起,《孟子》一書 已有很大的影響,到 北宋時 被列入為 儒家的經典。南宋 理學家 朱熹把 《論語、《 孟子》、《大學》、《中庸》合編 為 《四書集註》,更加 提昇《孟子》的地位。

注釋:

1.孔子:孔子(西元前551年9月28日~西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魯(今中國山東曲阜)人,孔子是中華文化中的核心學說儒家的首代宗師,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2.春秋:是我國古代史類文學作品。又稱《春秋經》《麟經》或《麟史》等。

3.亂臣:叛逆的臣子。

4.賊子:不孝的子孫。

5.亂臣賊子:也泛指圖謀不軌,作亂造反的人。

6.懼:害怕。

意譯:

從前夏禹治平洪水而天下太平 ;周公摒絕了夷狄,驅逐了猛獸,百姓才得安寧;孔子作成了春秋,亂臣賊子才知道畏懼。

解析:

《春秋》或許真是孔子所作的書吧,但那樣簡單的備忘錄,在二百四十二年的行事當中記下了「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弒君是批判 亂臣賊子 亡國是批判 無道昏君。與其說 足以使「亂臣賊子懼」,無寧是 足以使 無道昏君、亂臣賊子懼怕。。

孟子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更明確地表達了這一點,認為湯對於桀,武王對於紂,並不是弒君,這只是殺掉了一個獨夫。

《春秋》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它是《春秋》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範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現存版本據傳是由孔子修訂而成。

參考資料:

《春秋》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後來出現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補充、解釋、闡發的書,被稱為「傳」。代表作品是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論語解析】  聽訟   吾猶人也  必也使無訟乎

【論語解析】  聽訟   吾猶人也  必也使無訟乎

《論語》(顏淵第十二)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 ; 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論語》是 孔子應答弟子、時人以及弟子互相問答的話,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記錄編纂而成。從論語中,可以知道孔子對許多事物的見解。

《論語》共二十卷〈學而第一、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公冶長第五、雍也第六、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鄉黨第十、先進第十一、顏淵第十二、子路第十三、憲問第十四、衛靈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陽貨第十七、微子第十八、子張第十九、堯曰第二十〉,每一卷的卷名由來,大多是以卷中第一篇開頭的幾個字來命名的,沒有 特定的含義。

注釋:

1.聽訟:也就是審理訴訟案。

2.吾猶人也:我和別人審理訴訟案的方法 沒有什麼不同。

3.必也使無訟乎:但是我的目標 就在於使人們不爭訟。

4.無情者不得盡其辭:使隱瞞真實情況的人 不敢 大放厥詞。

5.大畏民志:以 大德使人心畏服。

意譯:

孔子說:「我審判案件和別人沒有什麼不同,但是我的目標在於使人們不爭訟。使隱瞞真實情況的人 不敢大放厥詞。以大德使人心畏服,這 就叫做懂得了根本的道理。」
解析:

孔子 談訴訟的話來闡發「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的道理,強調凡事都要抓住根本。審案的根本目的是使案子不再發生,這正如「但願世間人無病,何愁架上藥生塵」的道理一樣。

審案和賣藥都只是手段,或 者說是「末」,使人心理畏服不再犯案和增強體質不再生病才是目的, 或者說才是「本」。

《尚書· 虞書》(大禹謨):「明於五刑,以弼五教,期於予治,刑期於無刑。」

「能夠正確運用五刑來輔助五教,用刑法曉喻人民,使人們都知法、畏法而守法,以達到教化所不能收到的效果。使人民都能走上正道,期望使我的政事達到治理的境地。

參考資料:

(當今台灣 ,教育改革 失誤,道德淪喪。司法改革 失焦,法治崩解。亟待 妥善 謀求對策,亡羊補牢。)

2024/04/25

Yahoo奇摩 新聞報導〕

士林地院優秀法官 李昭然 墜樓身亡,高等法院法官 辦公時昏迷送醫、書記官 過勞去世等事件,引發 司法界極大震撼。司法院長 許宗力 希望法官注意身心健康、參加戶外活動,不要整天綁在辦公室。

司法界對他罵聲不斷,有離職司法官 在臉書PO文,質疑 許宗力 如同 晉惠帝「何不食肉糜」, 司法界質疑 許宗力 司改無方,要他下台負責。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名句解析】  朝令有錯,夕改又何妨!

【名句解析】  朝令有錯,夕改又何妨!

前行政院長 郝柏村 認為「朝令有錯,夕改何妨?」這也是 企業管理大師 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的經典語錄,「政府最常犯的錯誤 就是不知道把已被證明是 錯誤、行不通的政策 拋棄掉,反而 會一再說『我們再努力吧』。」在投資上 不認賠殺出者,只會 輸光賠死!決策傲慢、施政無能,其結果是 造成人民受苦、社會受害。

政府 千萬別陷入「途徑依賴」,明知做錯事,以為 光耍嘴皮與媒體公關,就可以 屢試不爽、順利過關。殊不知 當今時代進步、民智大開,政府的施政作為與個人表現,全 被攤在陽光下 接受檢驗,政治人物的自我感覺良好,只會 讓人民 更加的嫌惡。朝令有錯,夕改又何妨!

『新聞評論』

賴政府 新挑戰  要 將錯就錯或改弦更張

五二○ 政權交接 在即,蔡政府八年執政,從 兩岸、國防、外交,到 能源、青年低薪、居住正義與司法改革等,都 留下 待解難題。過去八年,民進黨 因一黨獨大,在 年金改革、一例一休等 爭議政策,仗著 國會多數,強勢輾壓在野黨,造成 朝野嚴重對立。其結果是 造成人民受苦、社會受害。準總統 賴清德  上任,必須 面對蔡政府 留下的燙手山芋。

以 總統主導的國防、外交 為例

《我國的國防問題》

「軍費問題」:

台海兩岸 若 能維持穩定的關係,共同降低 國防支出 占GDP的比重,將 釋出的財源 用來 促進 經濟成長,一起創造「和平紅利」,當然 是 最佳抉擇;然而 當前情勢 恐非如此。

2023年8月24日  國防經費部分,由國防部主管113年度歲出編列4406億元,較112年度增加314億元,不包括 新式戰機採購及海空戰力提升計畫採購 「特別預算」943億元。這 對 台灣而言,當然 是 沉重負擔。

站在 保衞國家安全立場,當用則用,不當用 則必須節省,尤其 值此 兩岸關係緊張時刻,三軍 需要之各項軍事支出,必然增加,政府 在軍備採購上,尤須審慎,務必 將經費花在刀口上,確實 符合國防所需。

2020年11月9日 · 《台灣英文新聞》(Taiwan News)~時評, 「

目前 美國聯邦法令 原則上禁止軍火採購支付佣金回扣,但是 對台灣及少數國家 竟然例外,目的是 作為促進軍火外銷補貼,卻 意外變相鼓勵台灣政客及軍購人員 貪污腐化,極不可取。」

「兵源問題」:

2016年8月5日  udn報導   總統 蔡英文 「國軍部隊之旅」。指示 「基地長官的責任,是 讓大家在軍隊裡 抬頭挺胸;自己的責任,是 讓軍人 面對社會時 能夠抬頭挺胸,最重要的是 制度好,軍人 才會有尊嚴」。「國防改革   勢在必行」。

實際情況,卻是 「政府 藉「年金改革」之名,大砍 退役軍人退休俸,」又因少子化因素 兵源不足。國軍 志願役 招募困難,募兵制 苟延殘喘!?「無兵可用」的國軍,如何「抗中保台」?

《我國的外交問題》

2023年3月26日 我國外交部的年度預算 從2014的222億,到2023終於突破300億大關,有 301億元台幣。

面臨 中共 強鄰壓境, 我國 外交處境 更為艱困,為 鞏固邦誼,勢必 從事「秘密外交」,給予 友邦金錢等 援助。 卻 仍無法達成 鞏固邦誼。應記取「巴紐案」慘痛教訓

依照 聯合國標準:獲得 普遍承認的國家和地區 共有 249個,其中 193個 為 聯合國會員國,加上 梵蒂岡 羅馬教廷(國家身份)共 194個國家。其餘 55個 為 地區。

蔡政府 上任以來,已 .10個國家與我國斷交,包括 聖多美 普林西比(2016/12/21)、巴拿馬(2017/06/13)、多明尼加(2018/05/01)、布吉納法索2018/05/24)、薩爾瓦多(2018/08/21)、索羅門群島、(2019/09/16)、吉里巴斯(2019/09/20)瓜地馬拉(2021/12/10)宏都拉斯(2023/3/25)以及諾魯(2024/1/15)。

目前 中華民國 有 12個邦交國,包括 中美洲2國(貝里斯、尼加拉瓜);加勒比海島國4國(海地、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太平洋島國3國(馬紹爾群島、帛琉、吐瓦魯);南美1國(巴拉圭);非洲1國(史瓦帝尼)以及 歐洲1國(梵蒂岡)。令人憂心。

 參考資料:

<「巴紐案」慘痛教訓>

南太平洋島國「巴布亞紐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簡稱「巴紐」。巴紐與我國 在1999年 曾 一度 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卻 因為 當時的總理 史凱特(Bill Skate)遭 倒閣 而下台,兩國邦誼 僅 維持短短16天。  

台灣 在政黨輪替後,2006年 總統 陳水扁  計畫再度與巴紐 進行建交。

2006年8月,時任 國安會秘書長的 邱義仁,介紹 金紀玖、吳思材 給外交部長 黃志芳,由於 這是 國安會秘書長的指令,外交部 不得不配合。他們 達成了 口頭協議,由金紀玖、吳思材 兩人擔任「仲介者」,運作 巴布亞紐幾內亞與中華民國建交, 兩國官員商議多次後 仍破局。

但 金紀玖 將 對方開出的二千萬美元條件 暗中 增加至 四千萬美元,最後 外交部與金紀玖 協商的結果,同意 以三千萬美元(當時 約 新台幣10億元) 為 「秘密經費」,其中 廿萬美元是 金和吳的活動費。但是 此 外交援助款, 遭 金、吳 兩位掮客 侵吞,這 就是 轟動一時的「巴紐案」。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名句解析】  明刑弼教    期於予治

【名句解析】  明刑弼教    期於予治

《尚書》· 虞書》(大禹謨):

「明於五刑,以弼五教,期於予治,刑期於無刑,民協於中,時乃功,懋哉。」。」

《尚書》又稱《書》、《書經》,爲一部 多體裁文獻 匯編,是 中國 現存最早的史書。分爲《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戰國時期 總稱《書》,漢代改稱《尚書》,即「上古之書」。因 是儒家五經之一,又稱《書經》,相傳 由孔子編選而成,傳本 有些篇是 後人 追述補充進去的。

注釋:

1.大禹謨: 記敘了大禹、伯益和舜謀劃政事的遠古史料。

2.大禹:禹是舜的臣子,他以治理洪水建立大功,後人 尊稱為大禹。

3.伯益:虞舜的臣子,為東夷部落的首領。相傳助禹治水有功,禹要讓位給伯益,益避居箕山之北。

4.五刑:古代 五種刑罰之統稱,在不同時期和地區,五種刑罰的具體所指 皆不相同。在西漢 文帝前,五刑:五刑 指墨、劓、刖、宮、大辟;漢文帝 廢除肉刑之後,五刑則 指笞、杖、徒、流、死。

5.弼:輔助。

6.五教: 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 倫常教育。. 

7.期:期望

8.懋哉:功勞就大了!

意譯:

     《尚書》· 虞書》(大禹謨):「能夠正確運用五刑來輔助五教,用刑法曉喻人民,使人們都知法、畏法而守法,以達到教化所不能收到的效果。使人民都能走上正道,期望使我的政事達到治理的境地。要用刑罰來達到消除刑罰的目的,使人民都能走上正道,那時你的功勞就大了!」

解析:

      字面觀,「弼」乃輔佐之義,似與「德主刑輔」的傳統立法、司法原則並無不同。實則不然,「德主刑輔」中「德」為「刑」綱,「刑」要受「德」的制約,始終處於次要、輔助位置。

所謂「德主刑輔」(以首先 教化 為主,刑罰懲治 為輔)、「德體刑用」(以首先教化為本體,刑罰懲處為其服務)、「明德慎罰」,就是 寬刑輕典的立法原則。
宋代以降,在處理 德、刑 關係上 始有突破。著名 理學家 朱熹 首先對「明刑弼教」做了 新的闡釋。他 有意提高了 禮、刑關係中刑的地位,認為 禮法二者對治國同等重要,「不可偏廢」。

參考資料:

在 我國古代法律史上,一般說來,倡導「德主刑輔」,本意是 注重道德教化,限制苛刑,所以 它往往是 與輕刑主張 相聯繫的。而 經朱熹闡發,朱元璋 身體力行於後世的「明刑弼教」思想,則完全是 借「弼教」之口實,為推行 重典治國 政策 提供 思想理論依據,於是 他強調「刑亂國用重典」的學說。

(當今台灣 ,教育改革 失誤,道德淪喪。司法改革 失焦,法治崩解。亟待 妥善 謀求對策,亡羊補牢。)

《台灣淪詐騙王國》!

2022年7月27日

據 刑事局統計,今年 光上半年國內就發生1萬3,301件詐騙案,共騙走31億,若以此速度推估,今年全年 台人今年恐遭騙走60億。

20241月1日

聯合報 記者朱漢崙

根據 刑事警察局 提供給金融業者的一份數據顯示,台灣近年來的詐欺犯罪詐騙金額及件數都不斷攀升,其中 不論是件數或金額,從2020年起就直線攀升,到2023年11月底止,當年度詐騙件數 已超過35000件、詐騙金額 超過79億,均創史上新高紀錄。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歷史解析】中國歷代王朝興亡

【歷史解析】中國歷代王朝興亡

高明:《中國歷代王朝興亡四字歌》

高明,1926年生,祖籍天津。北京大學 考古文博學院教授。1952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1956年留校任教,協助唐蘭先生的教學工作,并師從唐蘭先生學習古文字。研究方向為 古文字學、考古學、古文獻學。著有《古文字類編》、《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古陶文匯編》、《古陶文字徵》、《帛書老子校注》等書。并在《考古》、《文物》等雜志 發表論文數十篇。

北京大學 史學教授 高明先生,著作《中國歷代王朝興亡四字歌》,以四字為一句,共120句,計480字,上自三皇五帝,新舊石器時代,下至清朝滅亡,民國興起。

《中國歷代王朝興亡歌》

中華民族,歷史悠長。三皇五帝,傳位禪讓。 

夏建王朝,始立家邦。湯伐夏桀,滅夏建商。 

武王伐紂,西周勝強。幽王貪色,身死國喪。 

平王遷都,東周洛陽。春秋五霸,齊桓宋襄。 

晉文秦穆,還有楚莊。戰國七雄,彼此逞強。 

秦楚齊燕,韓趙與梁。贏政統一,自稱始皇。 

反秦暴政,陳勝吳廣。楚漢相爭,勝者劉邦。  

劉建西漢,長安稱帝。王莽篡漢,改朝更制。 

綠林赤眉,農民起義。劉秀興兵,反莽殺敵。 

重建東漢,洛陽登基。黃巾軍起,分崩離析。 

魏蜀與吳,三國鼎立。司馬代魏,西晉是立。 

五胡亂晉,擄走懷帝。睿都金陵,東晉續繼。 

齊宋梁陳,南方更替。北十六國,五胡分治。 

繼有北魏,北周北齊。南朝北朝,隔江對峙。 

北周楊堅,取代周帝。自立隋朝,南北統一。 

滅隋建唐,高祖李淵。一代女皇,武氏則天。 

安史之亂,黃巢造反。朱溫滅唐,建樑都汴。 

五代十國,分裂重現。南北十國,各自苟延。 

中原五代,梁唐晉漢。迨至後周,匡胤奪權。 

趙建北宋,仍都於汴。穩定北方,統一江南。 

西夏遼金,覬覦中原。金襲汴京,靖康國難。 

高宗南渡,南宋臨安。蒙古崛起,成吉思汗。 

忽必烈時,滅宋建元。一統南北,大都在燕。 

洪武滅元,建明應天。成祖永樂,移都順天。 

閹黨亂政,自成造反。明帝崇禎,自縊煤山。 

闖王進京,四十二天。三桂請兵,清帝入關。 

康熙宏略,皇輿拓展。鴉片戰爭,列強侵犯。 

太平天國,曇花一現。戊戌變法,維新百天。 

辛亥革命,領袖中山。締造共和,宣統交權。 

王朝統治,從此絕斷。自夏至清,年計四千。    

注釋:

1 三皇五帝:是上古時期傳說中的人物,三皇五帝據《尚書大傳》所記載,有伏羲、神農、燧人三皇,五帝則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2 傳位禪讓:上古的時代,部落首領的傳位元方式是禪讓制,堯禪位於舜,舜又禪位於禹,禹禪位於皋。

3 夏建王朝:夏禹禪位於皋,皋早夭,眾人推舉大禹的兒子啟即位,啟死後將王位傳給了兒子,從此開啟了 從大禹傳位給啟開起了家天下的序幕。

解析:

北京大學史學教授 高明先生,編著的《中國歷代王朝興亡四字歌》汲取《三字經》之長,避其所短,共120句,480個字,自上古時期傳說中的人物,三皇五帝,至清朝滅亡,民國興起。簡明扼要地概述了中華民族在五千年間,形成發展為多民族、大一統的偉大國家的全部過程。

《中國歷代王朝興亡四字歌》後附有三萬餘字的注釋,內容翔實,通俗易懂,與《歌》互為經緯,融成一體。實為 廣大讀者學習歷史的入門書。

參考資料:

中國歷代王朝順序:

——商——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北宋——南宋——元——明——清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今思昔】回顧過去「黑貓中隊」 看看當前「黑熊勇士」

【感今思昔】回顧過去「黑貓中隊」 看看當前「黑熊勇士」

往昔:「黑貓中隊」「反攻大陸」

今日:「黑熊勇士」「抗中保台」?

解析: 

《往昔:「黑貓中隊」「反攻大陸」》

        「黑貓中隊」 為 中華民國空軍高空戰略偵察機部隊~~ 空軍 第三十五偵察中隊的別稱,駐地為 空軍桃園基地,使用機種為 洛克希德 U -2偵察機。使用的隊徽 即為「黑貓」。「黑貓中隊」的的隊徽,是 由U - 2偵察機 飛行員 陳懷生設計。陳懷生(1928年~1962年),空軍幼校 第二期畢業,空軍官校二十八期 第一名畢業。  民國 51年9月9日:陳懷生中校 駕駛編號「378」的U - 2C型機  在 桃園機場起飛,前往 執行西安偵察任務,在 江西省 南昌被解放軍空軍以SA - 2防空導彈 擊落身亡。

     1961年,蔣中正規劃對中國南方各省執行「野龍計畫」,計畫運用敵後空降的方式進入,破壞、策反中共地方組織,並進行游擊作戰,不久 發生陳懷生駕駛之U-2偵察機遭擊落的事件,計畫 最終不了了之。

1962年到1974年之間,「黑貓中隊」 28位飛行員 共執行220 高空戰略偵察任務,10員殉職(郄耀華、梁德培、王政文、吳載熙、余清長、黃七賢等 6 於訓練任務失事殉職。陳懷生、李南屏、黃榮北、張燮 4 於作戰任務失事殉職。),2員被俘(張立義及葉常棣 於作戰任務失事 被俘。)

       站在 中華民國政府的角度而言,「黑貓中隊」 努力奮鬥的結果,不但 確保了美援的供應,也 保衛了台澎金馬的安全,使得 中華民國 能夠 持續生存發展到今天。

《今日:「黑熊勇士」「抗中保台」》?

       日前 才對外喊話「已決定 會死在台灣」的 聯電前董事長 曹興誠,2022年 9月1日 身穿防彈背心 在 立法院 舉辦記者會,證實 個人已放棄新加坡國籍,恢復「中華民國」國籍,並宣佈 將資助新台幣10億元 協力 兩項計劃 助台 抵抗外部侵略(即「抗中保台」)。

一個計畫是 要在3年內訓練出300萬名 積極協助區域防衛的「民間勇士」(稱為「黑熊勇士」),這個計畫,他會資助6億元。另一個計畫是 盡速訓練出30萬名以上「民間的神射手」(稱為 「保鄉神射」),這個計劃,他 願意提供4元。

估算一下,6億元訓練費用 分給300萬名「黑熊勇士」,每位的訓練費用是 200元。4億訓練費 分給30萬名「神射手」,每位訓練的費用是 1333元。

令人 難以理解,200元新台幣 可以 訓練成 一位 「勇士」?只要1333元 就可以 訓練成 一位 「神射手」?

什麼是「勇士」?什麼是 「神射手」?如何訓練?含含糊糊、閃爍其詞。這顯然是 一種「虛張聲勢」、「誇大不實」、「矇騙大眾」的假話 、大話、謊話罷了!!未來的歷史 將會 證明 其瘋狂與荒唐!

     執政者 為鼓勵 「黑熊勇士」倡議者,致力「抗中保台」意識形態的宣揚。已決定 以「 不分區立委」酬庸)。

參考資料: 

《孫子兵法》 :

     「兵者,國之大事也。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不可不察也。」「抗中保台」國之大事,豈可 兒戲?

台灣是 反共的堡壘
對 全民防衛 有完善的規劃

《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

3 條

動員任務如下:

一、動員準備階段結合施政作為,完成人力、物力、財力、科技、軍事等戰力綜合準備,以積儲戰時總體戰力,並配合災害防救法規定支援災害防救。

二、動員實施階段統合運用全民力量,支援軍事作戰及緊急危難,並維持公務機關緊急應變及國民基本生活需要。

9 條

中央各機關主管之動員準備方案,區分如下:

一、精神動員準備方案:由教育部主管。

二、人力動員準備方案:由內政部主管。

三、物資經濟動員準備方案:由經濟部主管。

四、財力動員準備方案:由財政部主管。

五、交通動員準備方案:由交通部主管。

六、衛生動員準備方案:由衛生福利部主管。

七、科技動員準備方案:由科技部主管。

八、軍事動員準備方案:由國防部主管。

15 條

為確保動員實施階段獲得所需人力,人力動員準備分類計畫主管機關於動員準備階段,應對民間重要專門技術人員、民防、義勇消防、社區災害防救團體及民間災害防救志願組織,實施調查、統計、編組,並對學校青年動員服勤、戰時致受傷或身心障礙及退除役軍人安置等事宜進行規劃。直轄市及縣(市)政府並應配合辦理。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23-03-12_142848.jpg

【名文解析】倉廩實,則知禮節。   衣食足,則知榮辱

春秋時期  管子《牧民篇》: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 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 

       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 ,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管仲(西元前719年~西元前645年),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人,周穆王的後代。姬姓,管氏,名 夷吾,字 仲,謚 敬,通稱為 管子、管夷吾、管敬仲,春秋時期法家先驅、政治人物。

       齊桓公 因用 管仲之謀,通過改革立法 使邦國日漸強盛,「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 春秋時期霸主。《管子》書,反映了管仲的事蹟與思想。

    《管子》書,並非 管仲所撰,主要是 戰國時期 齊國稷下學者的著作彙集,也 包括戰國到漢初各學派的零散著作。書中 也有《牧民》、《形勢》、《大匡》等篇章 反映了管仲的事蹟與思想。據 西漢 劉向編輯敘錄記載,《管子》共有 五百六十四篇,除去 重複的四百八十篇(數字有誤),實際是 八十六篇。現存《管子》七十六篇,另有十篇亡佚,只有 目錄而無內容。

注釋:

1. 倉廩:倉廩(音ㄘㄤ ㄌㄧㄣˇ),儲藏米穀的地方。《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發倉廩,散財幣,以振孤獨窮困之士。」

2. 維:準則。原指 繫物的大繩。

3. 絕:斷絕。

4. 措:安置,確立。

5. 節:規矩、應守的規範。

6. 枉:邪曲、不正。

意譯: 

       糧倉充實了,人民才會懂得做人的禮節;衣食豐足了,人們才會在意榮辱的理念。……

       國有四維,缺了一維,國家就傾斜;缺了兩維,國家就危險;缺了三維,國家就顛覆;缺了四維,國家就會滅亡。傾斜可以扶正,危險可以挽救,傾覆可以再起,只有 滅亡了,那 就不可收拾了。

       什麼是 四維呢?一是禮,二是義,三是廉,四是恥。   

       有禮,人們就不會超越應守的規範;有義,就不會妄自求進;有廉,就不會掩飾過錯;有恥,就不會趨從壞 人。人們不越出應守的規範,為君者的地位就安定;不妄自求進,人們就不巧謀欺詐;不掩飾過錯,行為就自然端正;不趨從壞人,邪亂的事情也就不會發生了。

解析:

      管子 強調 政治要「倉廩實」、「衣食足」,又 提倡「四維」。前者 注重經濟,後者 注重品德。

    管子 認為,人民的物質生活條件和水平是 社會倫理標準的基礎,「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這 就把「四維」等倫理觀念 建立 在經濟基礎之上,是 具有真知灼見。 

參考資料:

    「文武官員是 治國主力」,民進黨執政後 竟然 以 「改革」 為名,製造 職業對立,置 法律「誠信原則」、「不溯既往原則」 於不顧,大砍 退休軍、公、教、警、消 「退休金」。且 破壞 「文官體制」 成立不少「黑機關」,任用私人、政治分贓。此外 更 結黨營私、巧取豪奪,官商勾結、互利共生,貪污受賄、寡廉鮮恥。能騙就騙、 能撈就撈、 能柪就柪。

       以前  做官(今稱 擔任公職),薪俸微薄,為了生計,除了 節省開銷外,尚須 另闢財源 (找門路 賺外快 ) 。如果  奉公守法,秉持清廉 不貪 非分之財,勢必 生活清苦。清官難為,清廉自持,不 同流合污,非惟 得不到好處,反而 遭受排擠打壓。

         台灣民主化後,若 沒有 改善官場文化,人民 仍認為「做官清廉,食飯攪鹽」,那 真是諷刺!

         民主不能沒有法治,政府不能沒有廉能,「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治理國政,應以「福國利民」為目標,使 士、農、工、商、兵 ,同歸富足,消弭 職業對立,而不應 製造 對立,騙取選票。

「反貪促廉」 目標:

讓 文武官員

▲不願貪:型塑誠信反貪意識,健全國家廉政體制。 

▲不必貪:完善員工福利待遇,激勵提升服務品質。 

▲不能貪:強化公私部門治理,促進決策流程透明。 

▲不敢貪:打擊公私部門貪腐,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22-10-21_085722.jpg

【名句解析】楊震四知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北宋 司馬光《資治通鑑》(漢紀 永初四年):

      「楊震 字 伯起,弘農華陰人也。震少好學,明經博覽,無不窮究。諸儒 為之語曰:『關西孔子 楊伯起。』

       大將軍 鄧騭 聞其賢而辟之,舉茂才,四遷 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 所舉荊州茂才 王密為 昌邑令,謁見,至夜 懷金十斤 以遺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 愧而出。」

         司馬光(西元1019年~西元1086年),字 君實,號 迂叟。陝州 夏縣 涑水鄉(今 山西省夏縣)人,世稱 涑水先生。生於 宋真宗 天禧三年,卒於 宋哲宗 元祐元年,享壽68歲。哲宗初,入朝為相,罷 王安石新法,恢復舊制。卒贈 溫國公,諡 文正,是 我國著名的史學家。他一生著作甚多,以《資治通鑑》最為著名。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 中國著名古典編年史、北宋 司馬光 所主編的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三百萬字。作者 司馬光和他的重要助手 劉恕、劉攽、范祖禹等人 根據大量史料,花19年時間,才寫成。除 正史以外,所採雜史 多至二百二十二種。

       《資治通鑑》,記載的歷史 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晉(戰國時代)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 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計 跨16個朝代,包括 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曹魏 蜀漢 東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 其他政權,共 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 一部編年體通史,在 中國史書中 有重要的地位。一向為歷史學者所推崇,有很多人摹倣它,寫成 同樣體裁之編年史,在 中國的歷史編纂學上 有巨大影響。 

注釋:

1. 《漢紀》:是 記述西漢歷史的史書,體例為編年體,三十卷,作者是 東漢時期的荀悦。

2. 荀悦:荀悦(西元148年~西元209年),字 仲豫,漢獻帝時 任侍講,後來 任秘書監、侍中。著有《漢紀》、《申鑑》。

3. 永初四年:漢安帝 永初四年(西元110年)。

4. 漢安帝:劉祜(西元94年~西元125年),東漢第六位皇帝(西元106年~西元125年 在位),漢章帝孫,清河王劉慶之子,在位19 年,其正式諡號 為「孝安皇帝」,後世 省略「孝」字 稱「漢安帝」。

5. 楊震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後 流傳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6. 楊震(西元59年~西元124年) :字 伯起,弘農華陰(今 陝西 華陰東)人,東漢名臣,著名的「四知先生」,中國歷史上 為官清廉 的代表人物之一。

7. 關西:古時 稱 函谷關以西。(函谷關以東的地區,民風好文,多出宰相;函谷關以西的地區,民風好武,多出將帥)。

8. 鄧騭:鄧騭(音ㄓˋ):東漢年間,漢和帝之後,因繼位皇帝幼小,鄧綏太后 臨朝稱制,鄧太后 有個兄弟 鄧騭,任 車騎將軍,總攬兵權。

9. 辟:(音ㄅㄧˋ):徵召。長官 召人做官。

10. 茂才:東漢 為避光武帝劉秀的諱 而稱 秀才為「茂才」。秀才,指 才能優秀的人,是漢代作為舉薦人員的科目之一,與 明清科舉考試時的秀才不同。

11. 遷:陞遷。

12. 荊州 :東漢年間,相當於 今湖北湖南二省全境。

13. 刺史:中國 古代官職,本為御史的一種,始於 漢代,東漢末年三國時期 又有州牧一職與之類似。

14. 東萊:東萊郡(今 山東省 掖縣 煙臺 萊州市)。古時 以其在齊國之東,故名東萊。

15. 太守: 郡守 ,係 中國 古代官職 。為一郡的最高行政長官,相當於省長(但管轄範圍比現在的省小)。

16. 之郡:到(東萊)郡上任。

17. 昌邑:在 今 山東 金鄉縣境。

18. 遺:(音ㄨㄟˋ):贈送。

19. 涿郡:。中國 古代的 郡 。. 漢高祖 設置, 治所 在 涿縣 (即今 河北省 涿州市 )。. 轄境相當今 天津市 海河 以北、河北省 霸州市 和北京市南部, 薊運河 以西,赤城、涿鹿等縣以東地區。

意譯: 

       楊震,字 伯起,弘農華陰人。楊震從小好學,博通經術。眾儒生說:「真是 關西的孔子 楊伯起啊。」

      大將軍 鄧騭 聽說楊震賢明 就派人徵召他,推舉他 為秀才,多次陞遷,官至 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 他赴任途中,途經 昌邑,他 從前舉薦的荊州秀才 王密 擔任 昌邑縣令,前來拜見(楊震),到了夜裡,王密 懷揣十斤金銀 來送給楊震。

      楊震說:「我瞭解你,你卻不瞭解我,你 為什麼 夜送金銀 呢?」王密說:「夜裡 沒有人知道。」楊震說:「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麼說 沒有人 知道呢!」王密(拿著金銀)羞愧地出去了。

解析: 

      此篇 史料 取材 自《後漢書 楊震傳》及《漢紀》。是記述 東漢名臣大儒 楊震 光照千古的故事。

      楊震52歲的時候,從荊州赴東萊郡(今 山東省 掖縣)當太守。途中 路過昌邑縣,縣令王密是 楊震 舉薦提拔的官員,夜裡 懷揣 十斤金銀前去拜見。楊震拒收,王密 回答:「夜裡 沒人知道。」楊震 認真地說:「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麼 能沒人知道呢?」王密拿著金銀 羞愧離去。

      楊震 公正廉潔,不謀私利。為官多年,依然是 兩袖清風,老百姓 因此 都很敬重他。因「暮夜卻金」 被譽為「四知先生」。

參考資料:

     這個故事,除了 對於 已經有「權」有「勢」的人,有 一定的榜樣的作用。楊震 深夜 能 自我 戒懼警惕,不收 意外之財,不做 虧心事。須知:「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自古以來 清官 都備受人們的尊崇,因為 清官不易,並不是 所有的人 面對真金白銀 都 還能堅守自己的本心。而 東漢的名臣 楊震 在面對下屬的「孝敬」時,卻仍能 做到 不為所動, 讓人敬佩。

     這故事中的 「潔身自好 不昧良心 」的道理,無論何時 都  適用於 所有人。做人最難的 是 懂得自律。所謂 自律,就是 要在獨處或者 相對人少的情況下,也能 知道自己 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始終 做到 表裏如一。

《媒體報導  新冠疫苗 購買價格 (包括 國產高端疫苗)、相關會議資料等  為「密件」, 保密30年! 須 西元2051年,才 解密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可告人之事 必有隱情 !!!。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2-10-02_164050.jpg

【台灣諺語】 七月半鴨仔  毋知死

台灣諺語:「七月半鴨仔,毋知死。」

           所謂 《諺語》是 一些民間流傳的口語,通常 指 一些含有豐富的知識、經驗,有思想,有教育意義的俗語。它是 語言的精句,也是 為人處世的參考準則。

          台灣 傳統諺語 源於 古中原文化,充滿民族文化生活價值觀,句句深含哲理,詞藻淺顯,任何人 一聽 即可 意會其意義。

注釋:

1. 七月半: 農曆七月十五日是 中元節,民間習俗 以祭品普渡鬼魂。

2. 鴨仔:鴨子。中元普渡主要的祭品。

3. 毋知死:不知死活。不知道 死期快到了。

意譯:

         台灣社會流傳的「諺語」:「七月半鴨仔,毋知死。」

七月半 到了,鴨子 不知道 死期快到了。

解析:

        台灣社會流傳的「諺語」:「七月半鴨仔,毋知死。」意思是 中元節 到了,鴨子 不瞭解 人間習俗,仍然 到處晃蕩,不知道 死期快到了。

       這「諺語」 也常用來 警告責罵 那些身處險境,隨時會有災難到來的人,竟然 懵然無知,不知死活。

       七月半 到了,民間習俗,大多 以 鴨子為「牲禮」, 是 中元普渡 主要的祭品,但 無知的鴨子,不知 死期將至,走起路來,仍然 搖搖擺擺,一副悠哉悠哉的樣子。

       事實上 被人類宰殺,是 鴨子的宿命,鴨子 既 「無力反抗」,也無法 「遠走高飛」,並不是鴨子  懵然無知,不知死活。

參考資料:

美國 裴洛西 訪台一陣風  台灣 卻陷入危機中

2022年8月2日

       美國眾議院議長 裴洛西(Nancy Pelosi)亞洲行 今晚 抵達台灣訪問。

        中共解放軍 晚間11時整宣布,「自4日中午12時至7日中午12時,在 台灣東西南北周邊 共6個海域「進行 重要軍事演訓行動,並 實彈射擊」。

       現在的情況 比西元1996年的 台灣海峽 飛彈危機還緊張,但是 升斗小民 卻毫無危機感 ,整個氛圍不同? 似如 台灣社會流傳的「諺語」:「七月半鴨仔,毋知死。」!

       事實上 台灣人民, 多麼無奈!既無法 阻擋 裴洛西 訪台,也無力 反對政府歡迎 裴洛西。中共 文攻武嚇,甚至要 經濟制裁 台灣, 爽了  自私的政客  卻 苦了台灣人民。

        而 台灣升斗小民 並不是 毫無危機感 ,但 有危機感 又有何用?台灣 四面環海,無處可逃 ,只能 接受 殘酷的現實,聽天由命。敵人若攻台..,拿起掃帚 衝! 衝! 衝 ........

往昔 「抗中保台」

歌曲 「保衛大台灣」 必唱

歌詞

保衛大台灣  保衛大台灣………

我們已經有所準備    只有勇敢前進…….

(反攻   反攻   反攻大陸去 )

後因 

影射 「包圍打台灣」 禁唱

歌詞

包圍打台灣   包圍打台灣……..

我們已經無處可退   只有…….

(拿起掃帚 衝! 衝! 衝 .... )

參考資料:

反攻大陸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8ZbcFSsqmQ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22-07-18_200131.jpg

【名文解析】風俗之厚薄  自乎 一二人心之所嚮

 清 曾國藩《曾文正公 全集》(原才):

      「 風俗之厚薄 奚自乎?自乎 一二人之心之所嚮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皆是也,有一二賢且智者,則 眾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眾焉。

          此一二人者之心 向義,則眾人與之赴義;一二人者之心 向利,則眾人與之赴利。眾人所趨,勢之所歸,雖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撓萬物者,莫疾乎風。」風俗之於人心也,始乎微,而 終乎不可禦者也。 」 

        曾國藩(西元1811年~西元1872年),初名 子城,譜名 傳豫,字 伯涵,號 滌生;清朝 湖南長沙府湘鄉白楊坪(現 屬湖南省 婁底市)人。

        道光18年(西元1838年)進士。咸豐、同治年間,內有 太平天國之亂,外有 英法聯軍之禍。咸豐二年(西元1852年)冬,太平軍之亂,曾國藩 以在籍兵部侍郎 奉命 督辦湖南團練,乃集合 羅澤南、胡林翼、彭玉麟等 創立湘軍,初 肅清湖南,進而 與太平軍 角逐長江,卒 平定太平天國之亂。

       曾國藩 積極 提倡洋務運動,為 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同時是 一位軍事家、文學家。與胡林翼 並稱 曾胡。曾國藩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並稱「晚清 四大名臣」。諡 文正。有《曾文正公 全集》。

注釋:

1. 奚自乎:從 何處來。

2. 嚮:通「向」,趨向。

3. 民之生:活在世上的人。

4. 戢:戢(音ㄐㄧˊ) ,聚集。

5. 戢戢:眾多貌。

6. 君之:推尊他 為領袖。

7. 莫之敢逆:「莫敢逆之」的倒裝,不敢違抗他。

8. 撓:撓(音ㄋㄠˊ)攪動,動搖。

9. 疾:急速、猛烈。

10. 撓萬物者,莫疾乎風:搖動萬物的沒有比風的力量 更快更強勁的了。這二句出自《易經  說卦》。

11. 始乎微:起初 力量很微弱。

12. 不可禦:不可抵擋。

意譯: 

       社會風尚的淳厚和浮薄是 從從何處來?來自 於 一兩個人的內心趨向罷了。活在世界上的人,平庸懦弱的人 比比皆是,如果 有一兩位賢能的人,大家 就會尊他為領袖,而且 接受他的領導;更賢能的人,所領導的人 也就更加多了。

       這一兩個賢能的人 內心趨向仁義,大家 就跟他走向仁義的路;這一兩個賢能的人 內心趨向名利,大家 也跟著他走向名利。大眾所走的方向,就是 情勢所趨,即使 有很大的力量,也沒有敢違抗它的。所以說:「搖動萬物的沒有比風的力量 更快更強勁的了。」風俗 對於人心 也是一樣,起初 力量很微弱,到了 最後就成了一股不可抵擋的力量了。

解析: 

        清代名臣 曾國藩 曾經說:「風俗之厚薄,自乎一二人心之所嚮。」古人以為,「風」是 朝廷所施行的政令教化,所以說「上以風化下」。「俗」則是 百姓所接受的教化政令。「風」和「俗」,意義不同,但 字典辭典 就常以「風」和「俗」兩字 互相訓解,如「風,俗也。」或「俗 曰風」。意義 是 一樣的。曾國藩 正是 站在政令教化的立場,因此 有「一二人心之所嚮」,就 足以 移風易俗的說法。

        時代 雖然不同,但 人的良知 不應改變。換句話說,善良風尚習俗的價值,還是 普遍存在於人心。因此,已經是 公眾人物,或 期望成為公眾人物的人,都 應該有基本的認知:不能 為了 逞個人的私心,公然 敗壞善良的風俗!「道德倫喪,政風敗壞」,爭權奪利,唯利是圖,巧取豪奪,不擇手段,將使 民心渙散 社會崩解。

       以史為鑒,可以 知興替。自古以來,「上梁不正 下梁歪,桀紂之徒執政, 沉迷玩弄權術、佞臣逢迎諂媚,結黨以求祿爵,陷害排擠忠良」導致 盜賊橫行,民不聊生,哀鴻遍野。就是 政權末日 改朝換代之時。

參考資料

       在漢代 劉向 所編纂的《說苑》〈君道〉篇,載錄 一則故事 可以參考。

       春秋 齊景公,有一次 設宴招待文武百官,散席之後,大家 就一起到廣場上射箭取樂。每當 齊景公射出一箭,即使 沒有射中箭靶,群臣們 都 仍然高聲喝采,稱讚 齊景公 箭法如神。

       但是 齊景公 一點也不快樂,並且感到納悶,於是 就詢問 賢臣 弦章,為什麼群臣們 會是這樣的反應。弦章說:「這是 因為 那些群臣們 不敢批評君王的過錯,而 古人曾說,國君喜歡吃什麼、穿什麼,臣下 也就跟著喜歡吃什麼、穿什麼;所以 如果國君喜歡人家奉承,自然群臣們 也就 只會 向國君奉承,而 不會 向國君進諫了。」這則 故事中 蘊含了「上行下效」的意思,正說明了 在上位者 言行舉止的重要。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2-07-25_163335.jpg

【名文解析】士大夫之無恥  是謂 國恥

明末清初 顧炎武《日知錄》(廉恥):

    「《五代史 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 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然而 四者之中,恥尤為要,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又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 國恥。」

         顧炎武(西元1613年~西元1682年),原名 絳,字 忠清。明亡後 改名 炎武,字寧人,亦 自署 蔣山傭。尊稱為 亭林先生。江蘇 崑山人。明末清初 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曾 參加抗清鬥爭,後來 致力於學術研究。

         顧炎武 提出「文 須有益於天下」,是「經世致用」思潮的代表。所著《肇域志》、《天下郡國利病書》、《金石文字記》、《音學五書》等書 都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代表作《日知錄》較為 系統闡述了他在哲學、政治、經濟學等方面的觀點。

《日知錄》是 顧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顧炎武「稽古有得,隨時劄記,久而類次成書」,在四庫全書中為子部雜家類。《日知錄》內容宏富,貫通古今。三十二卷本《日知錄》有條目1019條(不包括 黃侃《校記》增加的2條),臨終前 仍未完成。

注釋:

1. 管生:管仲(西元前719~西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 夷吾,字 仲,謚敬,春秋時期法家先驅、政治人物。輔佐 齊桓公 成為 春秋時期第一霸主。

2. 其有不亂:(豈)有 不亂。

3. 行己有恥:人有羞恥心,凡認為可恥的事就不去做。

4. 人不可以無恥:人不可沒有羞恥心。

5. 無恥之恥,無恥矣:以無恥為恥,改過向上,就可遠離恥辱。

意譯: 

         五代史 馮道傳 評論說:「禮、義、廉、恥,是國家的四個綱紀;這四個綱紀不能伸張,國家就會滅亡。」說得好啊!管仲如此善於立論啊!禮、義,是 治理人民的重要法則;廉、恥是 培植人民的重要操守。因為 不廉潔就沒有什麼不貪取的,不知恥就沒有什麼不敢做的。人如果像這樣,那麼災禍、頹敗、變亂、滅亡,也就沒有不降臨的了。何況 身為大臣若是沒有什麼不貪取,沒有什麼不敢做的,那麼 天下那有不混亂,國家 那有不滅亡的道理呢?

可是 在這四個綱紀當中,知恥是 最為重要的,所以 孔子的在談論士人的道理時說:「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要有羞恥心。」孟子說:「人不可以沒有羞恥心。能將無恥視為最可恥的事,則終身必能遠離恥辱。」又說:「羞恥心 對於人是很重要的,從事投機應變巧術的人,是 沒什麼事情會感到羞恥的。」他們 會這麼說的原因,是由於一個人 如果不廉潔,到了 違背禮節損害道義的地步,那原因 都是 出自於沒有羞恥心啊。所以 身為 士大夫 如果 沒有羞恥心,這 可說是 國家的恥辱。

解析:

      顧炎武《日知錄》〈廉恥〉一文, 旨在 說明 讀書人是否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表現 作者 對士大夫節操的重視。
     明末政治腐敗,宦官弄權,綱紀紊亂,一般無恥士子 為了 個人富貴 爭相依附;滿清 入主中原後,繼續 又有無恥官員 不顧操守,紛紛變節求榮。作者 對於當時 士大夫這種墮落無恥的行徑 深表痛惡,並提出「士大夫之無恥,是謂 國恥」,暗諷 當時 無恥的士大夫...  蓋 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 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參考資料:

四維八德是 中國傳統美德。其中「四維」出於 齊國 管仲的《管子》一書,把禮、義、廉、恥稱為國之「四維」。強調「四維」 是良好的社會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

中國大陸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認為 要「破四舊」,將 「四維八德」 加以毀壞。廣州 原 國立中山大學西門牌坊 背面的 首任校長鄒魯的題字 「忠孝 仁愛 信義 和平」,在文革時 被人 用水泥破壞。中國大陸 已承認「破四舊」是 錯誤的政策,文化大革命是「十年浩劫」。

往昔 在台灣各級學校, 都懸掛「禮義廉恥」共同校訓 匾牌。民進黨執政後,竟然 採取 大陸在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的政策,認為 倡導「禮義廉恥」不合時宜,欲 徹底清除。

難道 「悖禮犯義,寡廉鮮恥」,才 合乎時宜,是 民進黨 所謂的「台灣價值」 。

民進黨執政後,貪污 層出不窮,以 陳水扁為例 陳水扁 被貪汙定罪的四大案:一、龍潭 購地案。收賄4億元。依貪汙罪 判陳水扁有期徒刑11年。 二、陳敏薰 1千萬買官案。依貪汙罪 判 陳水扁有期徒刑8年。 三、龍潭 洗錢案。依貪汙罪判 陳水扁有期徒刑2年。 四、元大併復華案。向 元大收賄2億元。依貪汙罪判 陳水扁有期徒刑10年。

陳水扁 還有另外四大案:一、國務機要費案。二、國泰併世華案。三、教唆偽證罪案。四、海外洗錢案 (扁還有3億餘元在瑞士)。這四大案,都還沒有定讞。(2022/5/30 民進黨 挾國會多數 已強行通過 國務機要費 貪汙除罪法案。陳水扁 詐領國務機要費案1億415萬多元,因除罪化後 獲免訴。)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22-06-11_073511.jpg

【名句解析】 將帥無能    累死三軍

 北宋 司馬光《資治通鑑》(周紀五):

    「趙括 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 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 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紙上談兵   不切實際)

       司馬光(西元1019年~西元1086年),字 君實,號 迂叟。陝州 夏縣 涑水鄉(今 山西省 夏縣)人,世稱 涑水先生。生於 宋真宗 天禧三年,卒於 宋哲宗 元祐元年,享壽68歲。哲宗初,入朝為相,罷 王安石新法,恢復舊制。卒贈 溫國公,諡 文正,是 我國著名的史學家。他一生著作甚多,以《資治通鑑》最為著名。

注釋:

1. 紙上談兵:在 紙面上 談論打仗。比喻 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2. 紙上:紙面上或口頭上。泛指 理論上。

3. 談兵:用兵、打仗、軍事。

4. 趙:趙國。戰國時 七雄之一。其領土有 今河北省南部及山西省北部一帶。 

5. 廉頗:戰國時 趙國人,生卒不詳。為趙之名將,屢敗齊、魏等國。長平之戰,堅壁自守,秦懼 不敢加兵,後 趙王受秦反間計,以趙括代之,趙遂大敗。 

6. 藺相如:戰國時 趙國人,生卒年不詳。趙惠王時,秦昭襄王 欲以十五城池,易換趙國的和氏璧,相如 懷璧前往,見秦王無償城的誠意,妥善因應,乃 完璧歸趙。後來 在秦、趙 澠池之會,智辯秦王,使 趙王免於屈辱,遂封為 上卿。 

7. 趙奢:戰國時 趙國人,生卒年不詳。秦伐韓時,韓請救於趙,趙奢為趙將,大破秦軍。

8. 趙括:戰國時 趙國人,生卒年不詳。趙國大將軍 趙奢之子。

9. 當:匹敵、相抗衡。 

10. 難:難(音ㄋㄢˋ),辯駁。 

11. 死地:生死搏鬥的境地。 

12. 易言:說得 很輕鬆、容易。 

意譯: 

     戰國時 趙國名將 趙奢的兒子趙括 ,從 少年時代起,就 熟讀兵書,善談兵法,目中無人,自認 談論兵法 天下無人相比。 趙括曾和他的父親 談論兵法, 他的父親  也說不過他。然而 趙奢 卻認為 趙括 只會 紙上談兵,不具有 真正的軍事才能。

     趙括的母親 問趙奢為什麼不信任趙括,趙奢說:「戰爭是 關係到國家命運的大事,必須 以極其嚴肅謹慎的態度去對待,而 趙括 卻 把它看得很輕率,這 就必定會惹禍。」將來 若 趙王 沒有重用他當將軍 就罷了,如果 起用他,那麼 讓趙國大敗的一定就是 趙括。」

解析: 

      此篇 史料 取材 自《左氏春秋》。記述 戰國時期,趙國 有一個軍事空談家,名叫 趙括,他是 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奢 機智善戰,為 趙國 立過大功,被 趙惠王封為 馬服君。趙括 從少年時代起,就熟讀兵書,善談兵法,目中無人,自認 談論兵法 天下無人相比, 趙括曾和他的父親 談論兵法, 他的父親  也說不過他。然而 趙奢卻認為 趙括 只會 紙上談兵,不具有 真正的軍事才能。趙括的母親問趙奢 為什麼不信任趙括,趙奢說:「戰爭是 關係到國家命運的大事,必須 以極其嚴肅謹慎的態度去對待,而 趙括 卻把它看得很輕率,這 就必定會惹禍。」

      後來 趙奢死了,趙王 想改派 趙括替代廉頗,但 趙括的母親 卻 上書表示反對,藺相如 也 表示 同樣意見,但 趙王 不聽建言,還是 派了趙括 領兵抗秦。趙括 接掌兵權後,馬上 改變廉頗的戰略,軍官 也大批更換。趙括 空談軍事理論,不懂 隨機應變,「長平之戰」趙括遭秦軍亂箭射死,斷送了 趙國四十萬大軍,使趙國 元氣大傷。後來 這個故事 被濃縮成「紙上談兵」成語,用來 比喻空談理論,不切實際。

      由於 趙括將軍的無能, 斷送了趙軍四十萬將士性命和趙國的前途。這 也是俗語「一將無能,累死三軍」的由來。

     縱覽 歷史上 大小戰例,沒有 無能的兵士,只有 無能的將帥。後來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俗語 ,演變成「將帥無能,累死三軍」。

參考資料: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 中國著名古典編年史、北宋 司馬光 所主編的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三百萬字。作者 司馬光和他的重要助手 劉恕、劉攽、范祖禹等人 根據大量史料,花19年時間,才寫成。除 正史以外,所採雜史 多至二百二十二種。

       《資治通鑑》,記載的歷史 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晉(戰國時代)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 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計 跨16個朝代,包括 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曹魏 蜀漢 東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 其他政權,共 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 一部編年體通史,在 中國史書中 有重要的地位。一向為歷史學者所推崇,有很多人摹倣它,寫成同樣體裁之編年史,在 中國的歷史編纂學上 有巨大影響。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2022-03-27_173654.jpg

【名句解析】不識天時 強欲與爭       正如 以卵擊石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用奇謀孔明借箭   獻密計黃蓋受刑:

     「劉豫州 不識天時,強欲與爭,正如 以卵擊石,安得不敗乎?」

        羅貫中(西元1330年~西元1400年),名 本,字 貫中,山西 太原人,號 湖海散人,元末明初 小說家。《三國演義》的作者。他的籍貫 一說是 太原(今 山西 太原),一說是 東原(今 山東 東平), 一說是 錢塘(今 浙江 杭州) ,不可確考。

        明朝是 中國小說 最興盛的朝代,其中 代表作品 有所謂的四大奇書,這四大奇書 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

注釋:

1. 劉豫州:劉備(西元161年~西元223年),字 玄德,東漢末年 幽州 涿郡涿縣(今 河北省 涿州市)人,曾任 豫州刺史,因稱 劉豫州。 三國時期 蜀漢 開國皇帝。

2. 天時:天道運行的規律,有利的時機。

3. 強欲:勉強要。

4. 爭:爭戰。

5. 正如:就像,和什麼一樣。

6. 安得:如何能得、怎能得。. 含有 不可得的意思。

意譯: 

          劉備 所占據的新野 只是一個小縣城,人少、資源不多。 不懂 天道運行的規律,不估算 自己的力量,勉強 要和強大的曹魏 爭戰,就像 拿蛋去擊打石頭,怎麼 不戰敗啊?

解析: 

        我們 無論 做什麼事情 都要 估量自己的能力,不能 盲目行動。面對 強大對手的時候,更要 知己知彼,這樣 才有 取勝機會。當 實力懸殊,不能 力敵的時候,何不 採用 智取的方式呢?只要 我們 清楚自己的不足,不斷完善自己,終有一天,我們 會戰勝對手。

《孫子兵法 》: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不對稱作戰」,(英語:Asymmetric warfare)亦譯為「非對稱作戰」,西元1997年 美國 國防部《四年防務審查報告》首次 公開 在官方文件 使用「不對稱作戰」概念。

「不對稱作戰」是 一種軍事術語,指 軍力弱者 對 軍力強者的戰爭中,如何 取勝或達成戰鬥目標的學問。 「不對稱作戰」,其實 就是《孫子兵法 》中:「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的「奇」,「兵者,詭道也」的「詭道」。

參考資料: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一部兵法書。

而「三十六計」一語,最早見於 南齊書 王敬則傳 中。

《三十六計》為 古人 為我們留下來的智慧精華,內容為:

第一套 勝戰計

無中生有,暗渡陳倉,隔岸觀火,笑裡藏刀,李代桃僵,順手牽羊。

第二套 敵戰計

瞞天過海,圍魏救趙,借刀殺人,以逸待勞,趁火打劫,聲東擊西。

第三套 攻戰計

打草驚蛇,借屍還魂,調虎離山,欲擒故縱,拋磚引玉,擒賊擒王。

第四套 混戰計

釜底抽薪,混水摸魚,金蟬脫殼,關門捉賊,遠交近攻,假道伐虢。

第五套 並戰計

偷樑換柱,指桑罵槐,假癡不癲,上屋抽梯,樹上開花,反客為主。

第六套 敗戰計

美人計,空城計,苦肉計,反間計,連環計,走為上計。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22-03-02_154141.jpg

【諺語解析】 傷敵一千        自損八百

 《諺語》:

「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諺語》。是 一些民間流傳的常用語,通常指 一些含有豐富的知識、經驗,有思想,有教育意義的俗語。例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材燒。」「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諺語》它是 先民們生活經驗與智慧的結晶,這些《諺語》流傳久遠,雖然 都以口語方式表現,但許多《諺語》對人們的影響,並不下於「四書五經」呢。

注釋:

1.「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另一版本 「傷敵一萬,自損八千」。

2. 傷敵一千: 形容 敵方傷亡慘重。一千是 形容詞。

3. 自損八百:形容 自己也傷亡不少。八百是 形容詞。

意譯:

         《諺語》:跟敵人作戰 ,雖然「 殺傷了 一千個敵人,自己也損失了 八百個人」。

解析:

        《諺語》,「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從字面意思 來看,是 殺傷了 一千個敵人,自己也損失了 八百個人。後來 引申為 戰爭 沒有贏家,只會 損人害己, 兩敗俱傷。

          綜觀 人類歷史 就像一艘巨艦,在 用鮮血 匯成的河流中 前進, 戰爭 無疑是 一種 象徵 「建立」 或者 「推翻」 的手段,貫穿其間。兵荒馬亂的戰爭 是 殘酷的,使 數以萬計的人  流離失所;讓 成千上萬 的人 犧牲性命。

          所以 孟子 曰:「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 所謂 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故 善戰者服上刑。」

         2022. 2. 24 凌晨,俄羅斯總統 普丁 下令 對 烏克蘭 展開軍事行動,烏國 境內隨後 傳出 多起爆炸聲響,還有 多個城市 傳出遭飛彈攻擊。俄烏開戰,災情四起,現在 仍在 進行中的俄烏戰爭 ,震驚了全世界。 無論 烏俄危機 如何發展 , 「戰爭中 沒有 完勝的一方,戰爭 對於 任何一方,都是 災難」。

《「越南戰爭」,可供借鑑》

參考資料:

     「越南戰爭」 ( 1955年 11月1日~1975年 4月30日)  (歷時 19年 5個月 4周 又1天 ) ,是 二戰後,持續時間最長、最激烈的大規模 區域性戰爭,造成 越南 逾 140萬人死亡,1000多萬人 成為 難民;美國 有5. 8萬人 喪生、30 多萬人 受傷,戰爭 耗費 2000多億美元。1973年    美國 從 越南撤軍,1975年 北越 統一越南。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