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23-03-12_142848.jpg

【名文解析】倉廩實,則知禮節。   衣食足,則知榮辱

春秋時期  管子《牧民篇》: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 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 

       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 ,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管仲(西元前719年~西元前645年),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人,周穆王的後代。姬姓,管氏,名 夷吾,字 仲,謚 敬,通稱為 管子、管夷吾、管敬仲,春秋時期法家先驅、政治人物。

       齊桓公 因用 管仲之謀,通過改革立法 使邦國日漸強盛,「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 春秋時期霸主。《管子》書,反映了管仲的事蹟與思想。

    《管子》書,並非 管仲所撰,主要是 戰國時期 齊國稷下學者的著作彙集,也 包括戰國到漢初各學派的零散著作。書中 也有《牧民》、《形勢》、《大匡》等篇章 反映了管仲的事蹟與思想。據 西漢 劉向編輯敘錄記載,《管子》共有 五百六十四篇,除去 重複的四百八十篇(數字有誤),實際是 八十六篇。現存《管子》七十六篇,另有十篇亡佚,只有 目錄而無內容。

注釋:

1. 倉廩:倉廩(音ㄘㄤ ㄌㄧㄣˇ),儲藏米穀的地方。《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發倉廩,散財幣,以振孤獨窮困之士。」

2. 維:準則。原指 繫物的大繩。

3. 絕:斷絕。

4. 措:安置,確立。

5. 節:規矩、應守的規範。

6. 枉:邪曲、不正。

意譯: 

       糧倉充實了,人民才會懂得做人的禮節;衣食豐足了,人們才會在意榮辱的理念。……

       國有四維,缺了一維,國家就傾斜;缺了兩維,國家就危險;缺了三維,國家就顛覆;缺了四維,國家就會滅亡。傾斜可以扶正,危險可以挽救,傾覆可以再起,只有 滅亡了,那 就不可收拾了。

       什麼是 四維呢?一是禮,二是義,三是廉,四是恥。   

       有禮,人們就不會超越應守的規範;有義,就不會妄自求進;有廉,就不會掩飾過錯;有恥,就不會趨從壞 人。人們不越出應守的規範,為君者的地位就安定;不妄自求進,人們就不巧謀欺詐;不掩飾過錯,行為就自然端正;不趨從壞人,邪亂的事情也就不會發生了。

解析:

      管子 強調 政治要「倉廩實」、「衣食足」,又 提倡「四維」。前者 注重經濟,後者 注重品德。

    管子 認為,人民的物質生活條件和水平是 社會倫理標準的基礎,「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這 就把「四維」等倫理觀念 建立 在經濟基礎之上,是 具有真知灼見。 

參考資料:

    「文武官員是 治國主力」,民進黨執政後 竟然 以 「改革」 為名,製造 職業對立,置 法律「誠信原則」、「不溯既往原則」 於不顧,大砍 退休軍、公、教、警、消 「退休金」。且 破壞 「文官體制」 成立不少「黑機關」,任用私人、政治分贓。此外 更 結黨營私、巧取豪奪,官商勾結、互利共生,貪污受賄、寡廉鮮恥。能騙就騙、 能撈就撈、 能柪就柪。

       以前  做官(今稱 擔任公職),薪俸微薄,為了生計,除了 節省開銷外,尚須 另闢財源 (找門路 賺外快 ) 。如果  奉公守法,秉持清廉 不貪 非分之財,勢必 生活清苦。清官難為,清廉自持,不 同流合污,非惟 得不到好處,反而 遭受排擠打壓。

         台灣民主化後,若 沒有 改善官場文化,人民 仍認為「做官清廉,食飯攪鹽」,那 真是諷刺!

         民主不能沒有法治,政府不能沒有廉能,「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治理國政,應以「福國利民」為目標,使 士、農、工、商、兵 ,同歸富足,消弭 職業對立,而不應 製造 對立,騙取選票。

「反貪促廉」 目標:

讓 文武官員

▲不願貪:型塑誠信反貪意識,健全國家廉政體制。 

▲不必貪:完善員工福利待遇,激勵提升服務品質。 

▲不能貪:強化公私部門治理,促進決策流程透明。 

▲不敢貪:打擊公私部門貪腐,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逸竹(yt) 的頭像
    逸竹(yt)

    逸竹(yt)野叟 的部落格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