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解析】 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
春秋 左丘明《左傳》(襄公 二十四年):
「太上 有立德,其次 有立功,其次 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 不朽。」
左丘明(生卒年 不詳),中國 春秋時 史學家。魯國人,雙目失明,春秋時 有稱為 瞽的盲史官,記誦、講述 有關 古代歷史和傳說,口耳相傳,以補充和豐富文字的記載,左丘明 即為 瞽之一。相傳 曾著《左氏春秋》(又稱《左傳》)和《國語》。兩書 記錄了 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 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
《左傳》原名為《左氏 春秋》,漢代 改稱《春秋 左氏傳》,簡稱《左傳》。舊時相傳是 春秋末年 左丘明 為解釋 孔子的《春秋》而作。《左傳》實質上是 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它 起自 魯隱公元年(西元前722年),迄於 魯哀公二十七年(西元前468年),以《春秋》為本,記述 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 來說 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 重要經典之一。
《左傳》與《春秋 公羊傳》和《春秋 穀梁傳》合稱 為《春秋 三傳》。現行本《左傳》計有 六十卷,共有 十八萬字,全書 按照 編年體形式,首列《春秋》經文,然後 分條記事,以時間為 綱領,而 不以一事之本末為主。
注釋:
1. 太上: 最高的。
2. 立德:創制垂法,博施濟眾。
3. 立功:拯厄除難,功濟於時。
4. 立言:言得其要,理足可傳。
意譯:
最高的不朽是 立德:創制垂法,博施濟眾;其次是 立功:拯厄除難,功濟於時。;再其次是 立言:言得其要,理足可傳。能做到 這樣,雖然死了,也能 永垂不朽,就叫做 三不朽。
解析:
中國歷史上 所謂 「三不朽」,是 仁人志士 孜孜以求的一種凡世的永恆價值。
三不朽, 指 立德、立功、立言。《左傳 · 襄公二十四年》: 「太上 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 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唐人 孔穎達 在《春秋左傳正義》 對 立德、立功、立言三者 分別 做了界定: 「立德 謂 創制垂法,博施濟眾」; 「立功 謂 拯厄除難,功濟于時」; 「立言 謂 言得其要,理足可傳」。
「三不朽」中,「立德」受制於 眾口難調、見仁見智的外界評價, 「立功」涉及 擠身 壟斷性和風險性極強的官場,這些 往往 非一介書生的能力所及;於是,文人每以 「立言」為 第一要務,以求不朽,這 誠如 曹丕《典論 · 論文》講: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 有時而盡,榮樂 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是以 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 良史之辭,不托 飛馳之勢,而 聲自傳於後。」
參考資料:
後人對「三不朽」的解讀中,「立德」係指 道德操守,「立功」乃指 事功業績,而「立言」是把 真知灼見 形諸語言文字,著書立說,傳於後世。當然,無論「立德」、「立功」或者「立言」,其實 都 旨在追求某種「身後之名」、「不朽之名」。而對身後 不朽之名的追求,正是 古聖先賢 超越個體生命而追求永生不朽、超越物質欲求而追求精神滿足的獨特形式。
曾幾何時,社會上 充斥著「追名逐利」的短視行為,熙來攘往 奔競於名利場上的人們,根本 無暇顧及「不朽之名」的訴求。「立德」方面的「 假仁假義」、「外廉內貪」的道德作秀;「立功」方面的流於「自我吹噓」、「浮誇不實」的政績宣傳;
被先賢 視為生命的「立言」方面,時下的 不少 著書撰文者 所追求的 也不再是 不朽,而是 速成,而 速成者 往往是「魚目混珠」、「粗俗不堪」, 自然 就難免「速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