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解析】 千里馬常有 而伯樂不常有
唐 韓愈《雜說四 馬說》節錄: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韓愈(西元768年~西元824年),字 退之,河南 河陽人。祖籍 昌黎(今河北省 昌黎縣),世稱 韓昌黎。唐德宗 貞元進士。晚年 任官 吏部侍郎,因稱 韓吏部。在當官的生涯裏,他廉潔、耿直、敢講真話,而 使他 數度被貶。
在文學的領域,他有重大的貢獻。是 唐代 古文運動的大師。他的詩 力求新奇,重氣勢,有「以文為詩」之稱。
宋朝 蘇東坡 稱讚 他是「文起八代之衰,而 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 勇奪三軍之帥。」可見 對他的推崇之高。
(唐宋八大家 是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
明朝 茅坤 編選 這八人的散文為《唐宋八大家 文鈔》,於是 「唐宋八大家」的名稱,便 流傳於世。)
注釋:
1. 說:是 古代用以記敘、議論或說明等方式 來闡述事理的文體。可以 發表議論,也可以 記事,屬議論文,大多是 陳述作者對某個問題的見解。
2. 伯樂:春秋時秦穆公時人,姓孫,名陽,擅長相馬。
3. 千里馬:原指善跑的駿馬,可以日行千里。現在 常用來 比喻 人才;特指 有才華的人。
4. 故:因此 。
5. 雖:即使。
6. 名:名貴的。
7. 故雖有名馬:所以即使有名貴的馬。
8. 祗:只是。
9. 辱:這裡 指 受屈辱而埋沒才能。
10. 祇辱:一作:只辱。
11. 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也 只能在馬伕的手裡 受到屈辱(或埋沒)。
12. 奴隸人:古代 也指僕役,這裡 指餵馬的人。
13. 駢:(音ㄆㄧㄢˊ),兩馬並駕。
14. 駢死:並列而死。
15. 於:在。
16. 槽櫪:(音 ㄘㄠˊ ㄌㄧˋ),餵牲口用的食器,引申為 馬廄。
17. 馬廄(音 ㄇㄚˇ ㄐㄧㄡˋ),養馬的場所。
18. 駢死於槽櫪之間:(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裡。
19. 以:用。
20. 稱:(音ㄔㄥˋ),相當;相配。
21. 不以千里稱也:不因 日行千里而著名。指 馬的千里之能被埋沒。
意譯:
世上 有了伯樂 這樣的人,然後 有了千里馬。千里馬 經常有,可是 伯樂(這樣的人)卻 不常有。因此 即使有名貴的馬,也 只能辱沒在馬夫手中,跟普通的馬一同 死在馬廄裏,不因 日行千里而著名。
賞析:
本文結構 , 十分精巧。先從 正面提出問題:「世有伯樂,而後 有千里馬。」然後 筆鋒一轉,「千里馬常有,而 伯樂不常有」,從 反面 展開議論。千里馬和伯樂的依賴關關係是 如此密切,而 伯樂卻不常有,千里馬 被終身埋沒的命運 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 就寫到千里馬 被埋沒的遭遇,其才美 不得外現的原因,對無知的「食馬者」發出 強烈的譴責,進行了 辛辣的嘲諷。
本文雖短,中心 卻十分突出。以「伯樂不常有」開始,中間 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馬「才美不外現」寫食馬者的無知及其造成的惡果,然後 對飼馬者的無知 進行痛斥,最後 歸結出「其 真不知馬也!」這 一貫穿全文的中心句。
參考資料:
唐 韓愈《雜說四 馬說》: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馬者 食:通 飼)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