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賞析】 台灣歌謠 農村曲
台灣歌謠《農村曲》:
作詞:陳達儒 作曲:蘇桐
《農村曲》 歌詞:
(一)
透早就出門,天色漸漸光。
受苦沒人問,行到田中央。
行到田中央,為著顧三頓,
顧三頓,不驚田水 冷酸酸。
(二)
炎天赤日頭,悽慘日中午,
有時踏水車,有時就搓草。
希望好日後,每日巡田頭,
巡田頭,不驚嘴渴 汗那流。
(三)
日頭那落山,工作即有息,
有時歸身汗,忍著寒甲熱。
希望好年冬,稻子快快大,
快快大,阮的日子 就快活。
陳達儒(西元1917年~西元1992年),本名 陳發生,出生於 臺北 艋舺 祖師廟附近。他於西元1935年加入 勝利唱片公司,時 年僅十九歲,於僅僅四年的創作期間,創作了《白牡丹》、《雙雁影》、《青春嶺》、《滿山春色》、《農村曲》、《心酸酸》、《三線路》、《青春城》、《港邊惜別》、《阮不知啦》等作品。
二戰後 陳達儒仍持續創作 台語流行歌曲,寫下了《安平追想曲》、《南都夜曲》、《青春悲喜曲》、《菸酒歌》、《賣菜姑娘》等 膾炙人口的作品。一生 寫作無數佳作的陳達儒,於西元1988年 獲頒 金曲獎 特別獎。西元1937年創作的〈農村曲〉因為內容 顯現 台灣農民生活困苦, 曾被 政府禁唱,直至 西元1976年 才解禁。
蘇桐(西元1910年~西元1974年),本名 蘇同,日治時期 著名作曲家,與陳秋霖、陳水柳(冠華)為 當時知名的歌仔戲 後台樂師,擅長 演奏揚琴。西元1936年曾加入「臺灣 新東洋樂研究會」,改良傳統樂器,研製 日後仍廣泛運用於歌仔戲、客家山歌的「鼓吹弦」。三〇年代中期,加入 古倫美亞唱片公司,專事作曲,與李臨秋 合作創作電影主題曲〈懺悔〉。後轉赴 勝利唱片,與陳達儒 合作多首 台語歌壇代表作,如〈農村曲〉、〈日日春〉、〈雙雁影〉。
他是一位典型的民間藝人,有他的執著、有他的個性,也有他的傲氣。二戰後,蘇桐仍有與陳達儒合作,如〈青春悲喜曲〉、〈菸酒歌〉、〈姊妹愛〉、〈母啊喂〉等佳構,惜生活困乏,入不敷出,淪為 流浪街頭樂師,賣過 歌仔簿及漢藥秘方~「高家種子丸」。晚年,曾隨 楊麗花歌仔戲班 在台視 擔任演奏。
蘇桐是一位音樂天份很高的作曲家,可惜 恃才傲物,加以 生不逢時,而潦倒一生,過世時,身無長物。
注釋:
1. 透早:一大早。
2. 為著顧三頓:為了 三餐能吃飽。
3. 冷酸酸:很冷。
4. 炎天赤日頭:炎日下。
5. 好日後:以後 有好日子過。
6. 即有息:才 回家休息。
7. 歸身汗:全身 都是汗水。
8. 寒甲熱:寒冷和炎熱。
9. 好年冬:好的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一年。
說明:
這首《農村曲》分三段 三段均採同一曲調,三段歌詞 皆不同, 乃 敘述 農民一天的工作情況。旨在 說明 農民的勞苦、 辛酸與期盼。
《農村曲》詞分三段 :
第一段 敘述 農民 日出而作的情況。歌詞大意 為 農民 一大早前往 田地,辛苦 沒人問,為了三餐,不怕 田水很冷。
第二段 敘述 農民 炎熱中午的工作情況。歌詞大意 為 農民 在炎日下 從事 踏水車、搓草、巡田頭等工作,不怕饑渴、不怕汗流浹背,只希望 以後 有好日子過。
第三段 敘述 農民 日落而息的情況。農民 必須忍受著寒冷和炎熱,要很晚了才能回家,只 期待 風調雨順,稻子 快快長大, 能夠 快活過日子。
這首歌,是 一首 反映 農民艱苦生活的歌謠。可以 深刻體會《憫農詩》:「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生活情況。
文鶯 《農村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wDM6ws95G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Nmas086K6s
江蕙~農村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XfpEhzF_WM
參考資料:
唐 李紳《憫農詩》:
第一首: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第二首: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另一版本: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