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犯罪學理論】   破窗效應

【犯罪學理論】   破窗效應

一、《破窗理論》概述

     「破窗理論」(英語:Broken windows theory)又稱「破窗效應」)是由美國犯罪學家 詹姆斯 威爾森(James Quinn Wilson)和美國社會科學家 喬治凱林(George Lee Kelling)兩人 所提出的理論。

其概念為 如果有一棟建築的其中一扇窗戶被打破,但是 沒有人修復,那要不了多久,附近的其他窗戶 也會接連的被破壞,亂丟垃圾、闖空門甚至縱火等犯罪行為 也可能隨之發生。

二、《破窗效應》的內容

「破窗效應」以一幢有少許破窗的建築為例,如果那些窗沒修理好,可能將會有破壞者破壞更多的窗戶。最終他們甚至會闖入建築內,如果發現無人居住,也許就在那裡佔領、定居或者縱火。又或想像一條人行道 有些許紙屑,如果無人清理,不久後 就會有更多垃圾,最終 人們會視為理所當然地將垃圾順手丟棄在地上。因此「破窗理論」強調 著力打擊輕微罪行 有助減少更嚴重犯罪案件,應該 以「零容忍」的態度 面對犯罪案件。

「破窗效應」也常用來表示,當環境中的某種不良現象發生後,如果 沒有馬上進行改善或修復,這種不良現象 便可能會逐漸被接受,且 逐漸擴大變嚴重。

三、《破窗效應》的階段:

此理論 描述 社區失序的五個階段:

1 社區開始出現失序的情形,部分居民遷出社區。

2 未能遷離社區的居民 因擔心自身安全,對區內的事務 漠不關心。

3 地區的監察力下降,社區的治安 進一步惡化。

4 區內 更多的居民遷走,仍然留在區內的居民 則更加退縮,減少外出時間。

5 外來的犯罪份子入侵社區,令犯罪數字持續上升。

四、 阻止《破窗效應》的方法

凡事照規矩,不輕忽每一件小事。面對繁多工作,每個人難免都會輕忽某些「小事」,以將時間保留給「大事」。然而,任何一點小失誤 都有可能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

再微小的犯罪,最後 都可能蔓延擴大,導致嚴重後果。因此,對於任何不良習慣,都 應該防微杜漸,不要 任由讓自己的惰性和壞念頭影響工作專業。唯有事事 都按部就班照規矩來,並且 養成即時修正和補救問題的習慣,才能 杜絕任何陰溝裡翻船的可能。

就社區失序的情況,凱林與另一學者凱薩琳·科爾斯(Catherine Coles)於1996年提出「修補破窗理論」(Fixing Broken Windows)。他們 認為執法者 應儘早識別及緊密留意和控制高危險群,另外 須保護守法的青少年,同時 要促進居民參與維持公眾治安及協調社區內不同的團體 處理治安問題。

五、《破窗理論》的批判

學術界 仍在爭論「破窗理論」的正確性,有些人 認為大多證據 誤把 相關作為因果。某個地區犯罪率高 有 許多可能的成因,先前和之後 都有 犯罪不能證明先前的犯罪 引發 後來的犯罪。較新的研究認為「破窗效應」對犯罪的影響 只佔一小部份。

「破窗效應」其實跟「從眾心理」頗為相似,都是 人們 因為看見別人所做的行為,想跟著效法的現象。因此 為了避免「破窗效應」的蔓延,解決的根本之道其實 在我們自己本身。

若我們能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獨立思考能力,對於 環境中的不良行為 能予以指正或協助改善,便 不會輕易隨著他人的「負面行為」或是「偏激的輿論」起舞。

參考資料:

許多治安單位把「破窗效應」奉為圭臬,例如 20世紀90年代,美國紐約市警察局局長 威廉 · 布拉頓(英語:William Bratton)和市長魯迪 · 朱利安尼 (英語: Rudolph William Louis "Rudy")進一步 推廣了這一理論,紐約市警察局 認為放任混亂和輕微犯罪 不管會引發越來越嚴重的犯罪,所以 推動攔截搜身政策 讓員警 任意盤查主觀上 覺得可疑的人,以及「零容忍政策」,初犯就重罰。紐約的犯罪率確實在1990年代 推動這些政策後 大幅下降,然而 「犯罪學研究」 認 這歸功於其他因素,例如 當時的經濟成長。

另一方面,這些政策 往往 不成比例地針對少數族裔、窮人和弱勢者。「混亂」的法律定義不明,讓員警 有很大的主觀裁量空間,讓有意或無意的種族歧視和階級歧視 影響執法。黑人和拉美裔 被攔截盤查的機率  遠大於白人,這 也造成許多少數族裔 被員警殺害的案例 。2010年代「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等運動 因此 要求 取消這些政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逸竹(yt) 的頭像
    逸竹(yt)

    逸竹(yt)野叟 的部落格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