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歌曲欣賞 (4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019-12-22_182830.jpg

【歌曲賞析】      白髮吟

《白髮吟》:
作曲:Hart Pease Danks  配詞:蕭而化

歌詞

親愛我已漸年老   白髮如霜銀光耀
可嘆人生似朝露   青春少壯幾時好

唯你永是我的愛人 永遠美麗又溫存
唯你永是我愛人   永遠美麗又溫存

當你花容漸漸衰   烏漆黑髮也灰白
我心依然如當初   對你永遠親又愛

人生歲月一去不回 青春美麗誠難再
唯你永是我愛人   此情終古永不改

        蕭而化(西元1906年~西元1985年),生於 江西 萍鄉,從小 喜歡作畫,也 頗有興致地 自學 各種樂器,包括 琵琶、南胡、月琴、三弦以及簫、笛等。
        蕭而化於 西元1935年 如願以償地實現了 前往 日本深造的理想,當年 同時報考 日本 國立上野東京音樂學校 作曲科的中國學生 有二十多位,蕭而化是 唯一的錄取者,而他也至此 才確定了 自己一生的音樂之路。
       蕭而化 自 西元1946年 擔任 師大音樂系 創系 主任,西元1949年 音樂系主任 由戴粹倫接任後,在系務行政上 功成身退的蕭而化 依然在教學上 堅守著 教授作曲理論的崗位,繼續 為培育作曲人才而努力。由於 蕭而化 身兼 國立師大、藝專、政工幹部學校等校之教授,又曾 擔任《音樂教育》月刊 主編,對於 臺灣音樂教育影響甚鉅,而 他的《現代音樂》一書,也是 臺灣音樂史上 最早的「現代音樂理論專書」。

說明:
           這首《白髮吟》原是 一首美國流行歌曲。「Silver Threads Among the Gold」,英文歌詞 感人肺腑,中文配詞 也 很有意味。
終生不渝的愛情 不一定是 纏綿悱惻, 如膠似漆,它 往往存在於 訏寒問暖的日常關懷中。因此,一段的往事片段,其實 也交錯著一種五味雜陳的生活滋味,當中 有 甜的、苦的、 酸的以及 熱辣的,才能夠 組合成這樣有滋有味的人生。我們試想兩個完全陌生的人 能成為夫妻,那是 一種緣分。「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這《諺語》的意思,是 要我們「惜緣」。就算是  偶然 搭上同一條船渡河,也 必須要有一些因緣。到底 前一生彼此之間,是 怎麼樣的因緣,我們並不曉得,但 在我們的生命中,確實 存在 很多的因緣。
         這一輩子,有緣 成為朋友,尤其是 結髮為夫妻,乃是前世 百年左右的修行 才有的情緣,所以 我們 當下 更應該 要珍惜 這難得的緣分。男女 能結為連理、共締姻緣,本是 前世修來的緣份及福氣;自 當珍惜並費心經營,方可 確保 百年好合、白頭偕老。
         人生歲月 一去不回,很多時候,隨著 歲月的流逝 年歲漸老,烏漆黑髮也灰白; 花容漸衰,青春美麗誠難再。才 能真正的體會 歌中的《白髮吟》此情終古永不改 的動人含意。

參考資料:
《白髮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y-nOxGEOz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sxpbunBJ3o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X-i0Ay3AyI


美國流行歌曲
《Silver Threads Among the Gold》
作曲:Hart Pease Danks    作詞: Eben E. Rexford

Hart Pease Danks( 6 April 1834 ~ 20 November 1903 ),美國 康州人,從小喜歡音樂,八歲時跟隨家人搬到紐約州,後來又搬到芝加哥, 在那裡,他一邊在父親的建築公司當木匠, 一方面開始跟老師學習作曲, 後來終於成為職業作曲家, 主要作品是教會的合唱曲,《Silver threads among the gold》是 他最有名的曲子,
Eben E. Rexford  (16 July 1848 ~ 18 October 1916) , 紐約州人,是 美國詩人、作家兼作詞家, 他的文章 主要是 園藝小品,他的曲詞 則是流行和教會歌曲。 這首《Silver threads among the gold》 是 根據 他 在十八歲時 寫的一首詩《Growing Old》改寫而成。

英文歌詞:
Darling, I am growing old,   親愛的,我日漸蒼老 
Silver threads among the gold  銀絲夾在金色頭髮中 
Shine upon my brow today,   今日閃耀在我額頭上
Life is fading fast away.   生命迅速衰退
But, my darling, you will be, will be,   可是,我親愛的
Always young and fair to me,   你將是永遠年輕和美麗
Yes, my darling, you will be,   是的,我親愛的
Always young and fair to me.   你將是永遠年輕和美麗
When your hair is silver white,   當你的頭髮是銀白色
And your cheeks no longer bright,   而你的雙頰不再有光澤
With the roses of the May,   僅似五月的玫瑰.
I will kiss your lips and say:   我將吻你的玉唇並說:
Oh! my darling, mine alone, alone,   噢!我親愛的,屬於我自己的
You have never older grown,   你並沒有變老
Yes, my darling, mine alone,   是的,我親愛的,屬於我自己的
You have never older grown.   你並沒有變老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9-12-21_172041.jpg

【民歌賞析】  歌聲 滿行囊

《歌聲 滿行囊》:

作詞:陳雲山
作曲:陳雲山
演唱:楊芳儀

歌詞

我來輕輕唱 你來拍拍掌
我們歡聚在一堂
你也輕輕唱 我也拍拍掌
快樂歌聲最悠揚
今朝我們相聚 時雖短
誠摯友情似水長
明朝我們離別 奔向四方
歌聲滿行囊

說明:

《歌聲 滿行囊》是 「校園民歌」~也是 山巔水涯營火畔的旋律,懷念的 救國團 自強活動之歌。由 陳雲山 作詞作曲,楊芳儀演唱。

 風雲唱片與救國團 曾共同合作發行專輯,精選了 30首 救國團 自強活動傳唱最廣的 「校園民歌」經典 ! 包括 《歌聲 滿行囊》、《今山古道》、《拜訪春天》、《讓我們看雲去》、《捉泥鰍》、《小草》、《橄欖樹》、《如果》、《生命的陽光》、《微風往事》、《木棉道》、《中華之愛》、《看我聽我》、《浮雲遊子》、《歸人沙城》、《守住這一片陽光》、《季節雨》、《忘了我是誰》…。

西元1978年中美斷交後,激發了 國內青年人 面對 自我文化覺醒,因而 觸發 台灣青年學子 不再高唱 西洋音樂,轉向「用自己的語言,創作自己的歌曲」的想法,並喊出「唱自己的歌」的口號,被稱為「民歌運動」,造就了「校園民歌」的誕生。民歌的特質是 歌詞通俗而真摯,曲調優美而樸質、節奏明朗而生動,結構簡短而自然,使人 聽了有身歷其境的感覺, 歌謠具深刻思想內容,反映社會的光明面及純正價值觀。

對於四、五、六年級而言,這些多數 出自「金鼎獎」的歌手與歌曲,旋律優美、真摯動人,無疑是 青春歲月中 最令人懷念的片段。隨著悠揚的歌聲,勾起 溫馨的回憶…

《我愛紅娘》是 台灣電視公司(台視)電視交友節目名稱 是 在是 西元1982年 由 台視總經理 石永貴定名。《歌聲滿行囊》是《我愛紅娘》的主題曲。

參考資料:

《歌聲滿行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A8ep_CQ4M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h3JzBMjEC8

文章標籤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19-12-18_092049.jpg

【名歌賞析】            高山青

《高山青》 作曲:張徹   作詞:鄧禹平 
編曲:黃友棣

《高山青》 歌詞:
高山青 澗水藍 阿里山的姑娘 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 壯如山。 
啊~~~~啊~~~
阿里山的姑娘 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 壯如山。 
高山長青 澗水常藍 姑娘和那少年 永不分呀,碧水 常圍著青山轉。
高山青 澗水藍 阿里山的姑娘 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 壯如山,壯如山。
姑娘和那少年 永不分呀,碧水 常圍著青山轉,圍著青山轉。

         張徹(西元1923年~西元2002年),原名 張易揚。浙江 寧波 青田人,生於上海。1940年代 畢業於重慶 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 南京大學)。武俠電影 巨匠,現代武俠電影 鼻祖。

        鄧禹平(西元1925年~西元1985年),筆名 夏萩、雨萍,四川省 三台縣人。畢業於 四川 省立藝術專科學校,並在肄業於 東北大學 中文系後 於1949年 前往臺灣。此後,他 從事於 文藝寫作、繪畫設計、影劇編導,他 曾在西元1954年3月與覃子豪、余光中、鍾鼎文、夏菁等人 成立 藍星詩社。

        黃友棣(西元1912年~西元2010年),廣東省 高要縣人。廣東大學(今 廣州 中山大學)教育學系畢業 由於時局動亂,使得早年的黃友棣,飽受 流離失所的歲月,但也因此,黃友棣 寄情於音樂,並且 終身專研其中,為了追求更高深的音樂領域,更以46歲高齡 遠赴義大利進修。
     黃友棣是 當代最重要的音樂家之一,也是 集作曲家、演奏家、作家、學者於一身的少數全能型音樂家。
黃友棣,創作力驚人,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都是出自這位大師,如:「杜鵑花」、「思我故鄉」等 名曲,流傳至今,風靡已久。

解析:
       《阿里山風雲》是 西元1947年 台灣拍攝 的 第一部國語電影片,其 主題歌《阿里山的姑娘》,由 導演 張徹作曲,鄧禹平 作詞。
         西元1952年 著名音樂家 黃友棣 將之編曲 為《阿里山之歌》,後來 有人將《阿里山之歌》改名為《高山青》並明載為 鄧禹平詞、黃友棣 編曲,此乃 歌手們 傳唱、所採用之《高山青》。 
       《高山青》被選作 西元2010年 廣州 亞運會開幕式 中華台北代表團的進場音樂。其歌詞 蘊含 原住民風情。描述 阿里山的高山青、澗水藍,後轉 歌詠 阿里山的姑娘美、少年壯,並且 永不分。 
          西元 1949年兩岸分治之後,《高山青》是少數 在大陸流傳的台灣相關歌曲,兩岸的音樂課本 皆 曾收錄此歌曲,更是 少數 兩岸 都能傳唱的歌曲。而 阿里山 也成為 許多大陸人對台灣認知的代表景點之一。

參考資料:
名歌賞析
 《高山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OCITEeer4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4DNs29XHLI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2019-12-15_163912.jpg

【歌曲賞析】   晚安曲

《晚安曲》:
詞曲:劉家昌
編曲:鮑比達

歌詞

讓我們 互道一聲晚安
送走 這匆匆的一天
值得懷念的 請你珍藏
應該忘記的 莫再留戀

讓我們 互道一聲晚安
迎接 那嶄新的明天
把握 那美好的前程
珍惜 你錦繡的人生

願你 走進甜甜夢鄉
祝你 有個寧靜的夜晚
晚安 晚安 再說一聲
明天見

       劉家昌(西元1943年~西元 年),籍貫 山東省,出生於 哈爾濱市,中華民國 作曲家、填詞人、電影導演。
       劉家昌 童年時 因國共內戰,隨母親 輾轉 從香港逃往韓國,又遇上 韓戰的動亂。而後 來台。新竹中學畢業,西元1962年 以僑生身分 進入 中華民國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學系就讀,兩年後肄業 從事演唱。 
       早期,劉家昌 在 台灣的夜總會 演唱 西洋歌曲,但發展 並不順利。直到 西元1968年,以一首 瓊瑤電影《月滿西樓》的 同名主題曲 嶄露頭角。西元 1970年,為 尤雅 寫的歌曲〈往事只能回味〉推出 後 非常成功,歌手 尤雅 也 因此 迅速在 歌壇走紅。
       劉家昌 曾經 為 很多歌手 打造 暢銷歌曲,除了 尤雅的〈往事只能回味〉,還有 甄妮的〈誓言〉、鳳飛飛的〈有真情有活力〉、歐陽菲菲的〈嚮往〉、劉文正的〈諾言〉、翁倩玉的〈海鷗〉、江蕾的〈煙雨斜陽〉、費玉清的〈晚安曲〉、〈中華民國頌〉、陽帆的〈揚帆〉、楊林的〈不一樣〉、沈雁的〈一串心〉等。
       根據 劉家昌自述,他 所創作的歌曲 估計 有二、三千首。西元2001年,劉家昌 獲頒 第12屆 金曲獎 特別貢獻獎;該屆 的 特別貢獻獎 共有 兩位得主,另一位是 音樂家 許常惠。


       鮑比達(西元1950年~西元 年) 生於 香港,是 活躍於 港台兩地的音樂人,擔任 作曲、編曲、唱片製作人、電影配樂、音樂總監及指揮等。
鮑比達 生於 音樂世家,父親是 菲律賓人,母親是 中國人,自小 接觸各類型音樂。其父 曾 在上海當樂手,及後 移居香港,鮑比達 就是 在香港出生。鮑比達7歲 便開始音樂工作,首先 在夜總會 表演薩克斯風、吉他、貝斯及打擊樂器,後來 更成為 音樂領班。
       他 曾就讀 喇沙書院。西元1975年鮑比達 出任 香港科藝百代唱片公司的音樂總監,為旗下歌手作曲、編曲及擔任製作人。鮑比達 於西元1978年重返校園,到 美國 波士頓 柏克利音樂學院(Berklee College of Music)主修 作曲及編曲,畢業後 轉 赴洛杉磯 迪格羅夫音樂工作坊(Dick Grove's Workshop)修讀 電影配樂及音樂工業課程。 
       八十年代初 鮑比達 學成返港,西元1982年 為 陳百強 重新編曲「今宵多珍重」而聲名大噪,繼後 參與 製作一線歌手 如 許冠傑、徐小鳳、陳百強、張國榮、林子祥、葉蒨文、甄妮、梅艷芳等的唱片,並 為不少大型活動 擔任音樂總監及指揮。西元1984年 鮑比達 首次 參與台灣電視劇「一代佳人」原聲帶 音樂製作,主題曲「一代佳人」的主唱者 是 湯蘭花,自此 開始活躍於台灣的流行樂界。 
  
說明:
         劉家昌  作詞作曲的《晚安曲》被 費玉清(當時藝名「費玉青」)公開演唱後,而聲名大噪,西元1979年3月5日,中國電視公司(中視)啟用《晚安曲》作為 每日 必播的「收播曲」。
         西元1988年11月,中視 不再以《晚安曲》為收播曲;原因是 由於 劉家昌 曾經 要求 中視支付版稅;但 相當特殊的 是,雖然 中視 不再播放《晚安曲》,《晚安曲》卻 早在 西元1979年之後 即 已成為 台灣各大百貨公司、超級市場、餐廳打烊時的預告歌曲。之後,《晚安曲》的應用範圍 甚至遍及 諸如 速食店、麵包店、圖書館等 公共場所;因此,《晚安曲》被 暱稱為「打烊歌」。另外,中華民國國軍 一些部隊 就寢前 也會 播放《晚安曲》。
         西元2001年 中華民國法律《著作權法》修正後,《晚安曲》播放 涉及《著作權》。但 迄今 用《晚安曲》通知 顧客「即將打烊」的情況 仍 時有所聞。

參考資料:
費玉清
《晚安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2R53upiwW0

文章標籤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18-05-10_204257.jpg

【歌曲賞析】 王洛賓    《青春舞曲》

《青春舞曲》:
填詞:王洛賓   編曲:王洛賓

歌詞

太陽下山 明早依舊爬上來 
花兒謝了 明年還是一樣的開
美麗小鳥 飛去無影蹤
我的青春小鳥 一樣不回來
我的青春小鳥 一樣不回來
別得那呀喲  別得那呀喲
我的青春小鳥 一樣不回來

         王洛賓(西元1913年~西元1996年),名 榮庭,字 洛賓,出生 北京,中國民族音樂家 。西元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畢業於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音樂系。 
         西元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王洛賓 在蘭州 改編了 新疆民歌《達阪城的姑娘》,之後便與西部民歌 結下了不解之緣,並將一生 都獻給了西部民歌的創作和傳播事業, 
         有「西北民歌之父」、「西北歌王」之稱。主要作品有《在那遙遠的地方》、《半個月亮爬上來》、《達坂城的姑娘》、《掀起你的蓋頭來》、《阿拉木漢》、《在銀色的月光下》等

注釋:
1. 別得那呀喲:據說是「小鳥 」的意思。
2. 別得那呀喲:另一版本 別的那樣喲。
3. 別得那呀喲:據說 王洛賓的 原本歌詞是 小鳥小鳥小。

說明:
          這首《青春舞曲》是 維吾爾族 很有名的民謠。而維吾爾族是 中國新疆的一個古老民族,《青春舞曲》是一首新疆 短小精悍的歌曲,並且深受 中外人民喜歡。
《青春舞曲》的曲調是 小調式,頗具 新疆風格,適合 表現奔放、開朗的情緒,很符合 新疆維吾爾人的民族特徵。
         這首歌謠 以太陽和花兒 來比喻時光的流轉輪替,再 以小鳥 來比喻 青春的飛逝,這樣 稍帶感傷的歌謠 卻譜以如此輕快又俏皮的舞曲曲調,呈現出 邊疆民族樂觀豁達的胸懷。

參考資料:
          這首歌謠 前三句 有雙關意味 : 第三句「美麗小鳥飛去無蹤影 」。歌詞和前兩句「太陽下山 明早依舊爬上來, 花兒謝了 明年還是一樣的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前面的事物 都可以重復,而 小鳥無法重復飛來。同時,又和第四句「我的青春小鳥 一樣不回來」,有共通之處:「青春 」和「小鳥 」一樣,都「不回來 」了。
          這首歌謠 前四句 非常精彩, 四句歌詞中 各有 一個絕妙的動詞:「爬 」、「開 」、「無 」、「來 」,因為 押韻,有一種琅琅上口之感,同時 又在人們眼前 呈現出一系列生動形象:太陽爬、花兒開、小鳥無、青春不來……也應和了題目中的「舞曲 」,不僅旋律上有舞蹈之感,這些動詞 還將這些動作 表現得 如舞蹈般的韻味。
        「小鳥 」是 這首歌曲的核心辭彙。和很多民歌一樣,這首歌 也使用了雙關的創作方法。也就是說,小鳥 不單單指活生生的鳥兒,展開翅膀,呼啦啦飛走,留下美麗的弧線,還隱喻 青春像小鳥,也 長有翅膀,能飛走,再 也看不見。
           有人認為 在一首歌中 反復重復一句歌詞 沒有意義。殊不知,這 也是 民歌的一大特點。因為 重復是 民歌特徵的具體表現。《青春舞曲》中 反復重復「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 」,這種 重復 非但不讓人 感覺到多餘,反而 讓歌曲在音韻上 更加流暢,表達上更加通俗、易唱易記、別有趣味。

北京天使合唱團 《青春舞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6vqBRapC3g

雷婷 《青春舞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9jeiL1YRpU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7-12-27_084832.jpg

【歌曲賞析】        台灣歌謠             農村曲

台灣歌謠《農村曲》:

作詞:陳達儒   作曲:蘇桐

《農村曲》   歌詞:

(一)

透早就出門,天色漸漸光。

受苦沒人問,行到田中央。

行到田中央,為著顧三頓,

顧三頓,不驚田水 冷酸酸。

(二)

炎天赤日頭,悽慘日中午,

有時踏水車,有時就搓草。

希望好日後,每日巡田頭,

巡田頭,不驚嘴渴 汗那流。

(三)

日頭那落山,工作即有息,

有時歸身汗,忍著寒甲熱。

希望好年冬,稻子快快大,

快快大,阮的日子 就快活。

 

                             陳達儒(西元1917年~西元1992年),本名 陳發生,出生於 臺北 艋舺 祖師廟附近。他於西元1935年加入 勝利唱片公司,時 年僅十九歲,於僅僅四年的創作期間,創作了《白牡丹》、《雙雁影》、《青春嶺》、《滿山春色》、《農村曲》、《心酸酸》、《三線路》、《青春城》、《港邊惜別》、《阮不知啦》等作品。

                            二戰後 陳達儒仍持續創作 台語流行歌曲,寫下了《安平追想曲》、《南都夜曲》、《青春悲喜曲》、《菸酒歌》、《賣菜姑娘》等 膾炙人口的作品。一生 寫作無數佳作的陳達儒,於西元1988年 獲頒 金曲獎 特別獎。西元1937年創作的〈農村曲〉因為內容 顯現 台灣農民生活困苦, 曾被 政府禁唱,直至 西元1976年 才解禁。

 

                            蘇桐(西元1910年~西元1974年),本名 蘇同,日治時期 著名作曲家,與陳秋霖、陳水柳(冠華)為 當時知名的歌仔戲 後台樂師,擅長 演奏揚琴。西元1936年曾加入「臺灣 新東洋樂研究會」,改良傳統樂器,研製 日後仍廣泛運用於歌仔戲、客家山歌的「鼓吹弦」。三年代中期,加入 古倫美亞唱片公司,專事作曲,與李臨秋 合作創作電影主題曲〈懺悔〉。後轉赴 勝利唱片,與陳達儒 合作多首 台語歌壇代表作,如〈農村曲〉、〈日日春〉、〈雙雁影〉。

                              他是一位典型的民間藝人,有他的執著、有他的個性,也有他的傲氣。二戰後,蘇桐仍有與陳達儒合作,如〈青春悲喜曲〉、〈菸酒歌〉、〈姊妹愛〉、〈母啊喂〉等佳構,惜生活困乏,入不敷出,淪為 流浪街頭樂師,賣過 歌仔簿及漢藥秘方~「高家種子丸」。晚年,曾隨 楊麗花歌仔戲班 在台視 擔任演奏。

                              蘇桐是一位音樂天份很高的作曲家,可惜 恃才傲物,加以 生不逢時,而潦倒一生,過世時,身無長物。

 

注釋:

1. 透早:一大早。

2. 為著顧三頓:為了 三餐能吃飽。

3. 冷酸酸:很冷。

4. 炎天赤日頭:炎日下。

5. 好日後:以後 有好日子過。

6. 即有息:才 回家休息。

7. 歸身汗:全身 都是汗水。

8. 寒甲熱:寒冷和炎熱。

9. 好年冬:好的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一年。

 

說明:

                    這首《農村曲》分三段 三段均採同一曲調,三段歌詞 皆不同, 乃 敘述 農民一天的工作情況。旨在 說明 農民的勞苦、 辛酸與期盼。

《農村曲》詞分三段 :

                      第一段 敘述 農民 日出而作的情況。歌詞大意 為 農民 一大早前往 田地,辛苦 沒人問,為了三餐,不怕 田水很冷。

                      第二段 敘述 農民 炎熱中午的工作情況。歌詞大意 為 農民 在炎日下 從事 踏水車、搓草、巡田頭等工作,不怕饑渴、不怕汗流浹背,只希望 以後 有好日子過。

                       第三段 敘述 農民 日落而息的情況。農民 必須忍受著寒冷和炎熱,要很晚了才能回家,只 期待 風調雨順,稻子 快快長大, 能夠 快活過日子。

這首歌,是 一首 反映 農民艱苦生活的歌謠。可以 深刻體會《憫農詩》:「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生活情況。

 

文鶯    《農村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wDM6ws95G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Nmas086K6s

 

江蕙~農村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XfpEhzF_WM

 

參考資料:

  李紳《憫農詩》:

第一首: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第二首: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另一版本: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7-10-22_140254.jpg

 

【歌曲賞析】   李叔同 (弘一大師)      《送別》

 

李叔同 《送別》:

作詞 編曲 李叔同

作曲 J.P. 奧德威

 

歌詞:

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餘歡 今宵別夢寒

 

韶光逝,留無計  今日卻分袂

驪歌一曲送別離  相顧卻依依

聚雖好,別雖悲  世事堪玩味

來日後會相予期  去去莫遲疑

 

草碧色,水綠波  南浦傷如何

人生難得是歡聚  唯有別離多

情千縷,酒一杯  聲聲離笛催

問君此去幾時來  來時莫徘徊

    (《送別》的 後半部分 歌詞 在 後期錄音中 多被忽略,但從 西元1935年 百代公司的 原版錄音來看,這部分歌詞 是 存在的。)

 

       李叔同(弘一大師)  (西元1880年~西元1942年),生於 天津,少年時 已擅長 吟詩作畫,寫字刻印。西元1901年來到上海,在 南洋公學讀書,是教育家 蔡元培先生的學生。在 讀書期間,李叔同 仍然 從事各種藝術活動。他 文才超群,在「瀘學堂」的 徵文比賽中 曾三次 獲首獎,深得 人們的稱讚。

       西元1905年至西元1910年間,他在 日本東京 上野美術專門學校學習西洋畫和音樂,成為近代中國 第一位出國 學習音樂、繪畫的進步知識分子,同時 也是 我國最早學習西洋音樂的人。他 除了學習作曲理論之外,還主攻鋼琴。西元1910年3月,李叔同回國,先後任教於天津、上海﹐同時在《太平洋報》任音樂編輯。西元1913年任浙江第一師範音樂、美術教員,並兼任南京高等師範的音樂、美術教學工作。

       西元1918年到 杭州 虎跑寺 出家,法名 演音,號 弘一。西元1942年 病逝於 福建泉州 開元寺。

 

        J.P. 奧德威(John Pond Ordway, )(西元1824年~西元1880年)不只是一個作曲家,而且是一位外科醫生,畢業於 哈佛大學醫學院。據說 他作這首歌曲 原是為了思家和想念他的母親,歌曲叫做(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注釋:

1. 長亭:是指 古代 供 行旅休憩的驛站,倪璠 注:「《白孔六帖》云:『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因此,長亭 又稱為「十里長亭」,而近城的十里長亭 經常是 人們送別的地方。此指 送別的地方。

2. 天之涯 地之角:另一版本,天之涯 「海」之角。

3. 天涯地角:形容 極遠的地方,或 相隔極遠。韓愈《祭十二郎文》「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 影不與吾形相依,死而 魂不與吾夢相接」。

4. 知交半零落:知己朋友 約有一大半 已經 幽明兩隔。

5. 零落:凋落,指死亡。晉 陸機:「親友多零落,舊齒皆凋喪。」

6. 一瓢濁酒盡餘歡:典故 出自《論語 雍也》~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 也不改其樂。賢哉 回也。」 但 近代 錄音版本 也有作「一觚」、「一壺」、「一斛」、甚至「一杯」、「一樽」!由 弘一弟子 豐子愷 親自手抄,並在 弘一大師 在世時 已多次再版 付印的《中文名歌 五十曲》,所載《送別》歌詞是「一瓢濁酒盡餘歡」。

7. 瓢​:瓢(ㄆ一ㄠˊ),瓢瓜,俗稱 葫蘆瓜。葫蘆瓜 製作 爲 日常用具,其最常見的是 製作 葫蘆 ,用來 裝水或裝壺。(也可 製作 舀水、淘米等的勺子)。葫蘆是 往昔 旅人或僧人 旅遊或行腳 常備用具。

8. 觚:觚(音 ㄍㄨ),古代 盛酒的器具,具有 八個 稜角。說文解字:「觚,鄉飲酒之爵也。」盛行於  殷商晚期和西周,材質爲 青銅。 

9. 斛:斛(音ㄏㄨˊ),是 古代容積單位。 漢朝 許慎《說文解字》:「斛,十斗也。」 從宋朝 開始,改為 五斗為一斛。

10. 樽:樽(音ㄗㄨㄣ),酒杯。

11. 一瓢濁酒:一個 裝著濁酒的葫蘆。

濁酒:指 剛釀成未過濾的酒,因為還 含有很多釀酒原料的殘渣,所以 看起來 濁濁的。

12. 今宵別夢寒:今晚 分別之後,夢中 我想你時 會感到 孤寂寒冷。

 

意譯:

       在這行人休憩的驛站外,古老的道路旁,萋萋青草 連綿到天邊,晚風 輕輕吹過楊柳,遠處的笛聲 漸漸聽不見了,夕陽 也在遠山落下。

天涯海角,相距遙遠,知己朋友 約有一大半 已經 幽明兩隔。我們的歡樂 在飲盡這壺酒後 就要告一段落,今晚別後,夢中 都 會 感到孤寂。

時光如流水,無法挽留,我們 今日就要分別了,以 一曲離歌 送行,相顧無言,只有依依不捨。

相聚 雖然美好,分離 雖然難受,人世間 種種 不都是 這般 值得體會?有朝一日 我們 或許 還會相會,不要 再遲疑,離開吧!再會了!

 

說明:

        19世紀美國音樂家 J.P. 奧德威 作有一首歌曲《夢迴故里》(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或直譯《夢見 家鄉與母親》。(這首歌流傳到日本後,日本音樂家 犬童球溪(日語:犬童球渓)以原歌的曲調(可能略微的改作),填上日文的新詞,作成《旅愁》這首 日文歌。西元1904年《旅愁》發表後,在日本  廣泛流傳。

       西元1905年至西元1910年,李叔同 留學日本,接觸到了《旅愁》,他 被這首歌曲的優美旋律所打動,產生了 創作靈感,後於西元1915年在 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任教時 便以 J.P. 奧德威 的曲調 配上中文歌詞,作成了在  傳頌至今的《送別》歌。

     《送別》用的是J.P. 奧德威作的曲調,但李叔同 在作詞時 對曲子 作過少量修改,故《送別》與《夢迴故里》的曲子 並不完全相同。在歌詞上,《夢見家和母親》、《旅愁》、《送別》則分別是 三位藝術家的個人創作,是 三個獨立的作品,之間無直接聯繫;當然 由於曲調的一致基礎,或許 在藝術神韻和表現感情上 有一定的相通之處。

     《送別》的歌詞 類似 中國詩詞中的長短句,有 古典詩詞的文雅,但意思 卻能 平白易懂;整個 中文歌詞與曲調 結合得 十分完美,幾乎 不能 被發現是 譜曲後 重填詞的歌曲。有 論者 認為 李叔同的《送別》是濃縮了 元雜劇 王實甫《西廂記》中 第四本 第三折《長亭送別》的意境。

      《送別》這首歌的歌名 常 被誤稱為「《驪歌》」,雖然《送別》是 一首驪歌,但「驪歌」並不是 它的歌名。

 

賞析:

       這首歌 通篇 用白描手法,而且第一段 全部用來寫景;第二段 時空交錯,以現在時「今宵別夢寒」總括全篇。這首歌 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語),長亭、古道、芳草、晚風、夕陽……都是 離人 眼中所見,景物依舊,人在別時,聽起來 就 倍感淒涼。全歌 緊扣主題,充滿了 對人生的無奈。它的 審美效應,就在「酒盡夢寒」的無言中 回蕩不已。

       這首歌詞,雖然 對離別 感到 無限哀傷,但卻也能 從人生無常的角度 看待人生際遇,例如「聚雖好,別雖悲,世事堪玩味」;而且 能夠 積極地 面對人生的生死離情,因為 雖是「知交半零落」;但「來日後會 相予期」則 又是 一種 對未來的際遇,預見了 喜悅的期待了。

這首歌詞 , 的確與原曲旋律 十分貼切!然而 歌詞本身 卻更能 激發人們的情感。由於旋律 扣人心弦,歌詞 意境高遠,膾炙人口,傳唱不息。

 

參考資料:

       李叔同 這首《送別》歌詞,  隨著 流傳時間的流逝,輾轉傳抄,產生了 多種版本。這首 歌詞,至今仍找不到 原始 手稿資料。何種版本是 原創,莫衷一是。

中國 法正居士 曾因 喜愛此歌 而進行 研究,在他 蒐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 它至少 有 五種 主要版本。

 

弘一大師 李叔同 ~ 送別   歌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8HoGM7umWk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