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2_154141.jpg

【諺語解析】 傷敵一千        自損八百

 《諺語》:

「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諺語》。是 一些民間流傳的常用語,通常指 一些含有豐富的知識、經驗,有思想,有教育意義的俗語。例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材燒。」「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諺語》它是 先民們生活經驗與智慧的結晶,這些《諺語》流傳久遠,雖然 都以口語方式表現,但許多《諺語》對人們的影響,並不下於「四書五經」呢。

注釋:

1.「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另一版本 「傷敵一萬,自損八千」。

2. 傷敵一千: 形容 敵方傷亡慘重。一千是 形容詞。

3. 自損八百:形容 自己也傷亡不少。八百是 形容詞。

意譯:

         《諺語》:跟敵人作戰 ,雖然「 殺傷了 一千個敵人,自己也損失了 八百個人」。

解析:

        《諺語》,「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從字面意思 來看,是 殺傷了 一千個敵人,自己也損失了 八百個人。後來 引申為 戰爭 沒有贏家,只會 損人害己, 兩敗俱傷。

          綜觀 人類歷史 就像一艘巨艦,在 用鮮血 匯成的河流中 前進, 戰爭 無疑是 一種 象徵 「建立」 或者 「推翻」 的手段,貫穿其間。兵荒馬亂的戰爭 是 殘酷的,使 數以萬計的人  流離失所;讓 成千上萬 的人 犧牲性命。

          所以 孟子 曰:「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 所謂 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故 善戰者服上刑。」

         2022. 2. 24 凌晨,俄羅斯總統 普丁 下令 對 烏克蘭 展開軍事行動,烏國 境內隨後 傳出 多起爆炸聲響,還有 多個城市 傳出遭飛彈攻擊。俄烏開戰,災情四起,現在 仍在 進行中的俄烏戰爭 ,震驚了全世界。 無論 烏俄危機 如何發展 , 「戰爭中 沒有 完勝的一方,戰爭 對於 任何一方,都是 災難」。

《「越南戰爭」,可供借鑑》

參考資料:

     「越南戰爭」 ( 1955年 11月1日~1975年 4月30日)  (歷時 19年 5個月 4周 又1天 ) ,是 二戰後,持續時間最長、最激烈的大規模 區域性戰爭,造成 越南 逾 140萬人死亡,1000多萬人 成為 難民;美國 有5. 8萬人 喪生、30 多萬人 受傷,戰爭 耗費 2000多億美元。1973年    美國 從 越南撤軍,1975年 北越 統一越南。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22-03-08_141904.jpg

【名文解析】國小而不處卑   力少而不畏強...... 可亡也

戰國  韓非《韓非子》(第十五篇 亡徵)  節錄:

    「大心而無悔,國亂而自多,不料境內之資而易其鄰敵者,可亡也。

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無禮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者, 可亡也。」 

        韓非(西元768年~西元824年),,生於 周赧王三十五年,卒於 秦王政十四年(約西元前281年~西元前233年),韓非為 韓國公子(即 國君之子),戰國末期 韓國人(今 河南省 新鄭)。是 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中國 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韓非子》,又稱《韓子》,是 中國先秦時期法家代表思想家人物 韓非的論著,是 一部 對各個法家流派 集其大成的曠世鉅作。 

        《韓非子》內容 共二十卷,分為 五十五篇,總字數 達十多萬言。在體裁上,有 論說體、辯難體、問答體、經傳體、故事體、解注體、上書體 等七種。辯難體與經傳體 為 韓非首創。在內容方面,則論「法」、「術」、「勢」、「君道」等,文裁 條理清楚,用意深刻。

注釋:

1. 亡徵:國家 可能滅亡的徵兆。

2. 大心:狂妄自大。

3. 無悔:不知悔改。

4. 國亂:國家混亂。

5. 自多:自我炫耀。

6. 貪愎:貪腐固執。

7. 愎:愎(音 ㄅㄧ ˋ ) 固執。如:「剛愎自用」。

8. 拙交:拙於外交。

9. 拙:拙(音 ㄓㄨㄛˊ) 笨拙、不靈活。

意譯: 

         君王 狂妄自大 而 不知悔改;國家 混亂不堪 還 自我炫耀  ;不估算 自己國內的資源 是否充裕, 而 忽視 鄰敵的強大國力  ,國家可能 滅亡。      

         國家很小 而不採 低姿態,(要 螳臂擋車);  國力很弱 而不畏 強敵,(欲 以卵擊石);無視 國際禮儀 而羞辱 強大鄰國,貪腐固執 而拙於外交, 國家可能 滅亡。

賞析:   

          韓非 曰:「亡徵者,非曰 必亡,言 其可亡也。」亡徵的意思,不是 其國一定滅亡,而是其國可能滅亡。

          關於「亡」 從 字面而言 是國家,但 因為 韓非 將 專制君王與國家 等同,所以《韓非子》第十五篇 「亡徵」 文 中 所討論的四十七項「亡徵」中,有些 確是 關係到國家的,有些 卻是 同時 涉及國家與君王個人利益,更多的 則 只是 影響 君王個人權力和地位的鞏固而已,即使 君王 滅亡了,也 於國於民 無妨,故而 不可 一概而論。

         儘管如此,這 四十七項 「亡徵」 是 韓非 對前代治亂興衰經驗教訓的全面總結,又是 對於 戰國末期政治鬥爭的高度概括,剔除 涉及君王個人權力和地位的鞏固,其中 涉及 國家滅亡的徵兆,至今 仍有許多值得借鑑。

參考資料:

         2022. 2. 24 凌晨,俄羅斯總統 普丁(Vladimir Putin) 下令 對 烏克蘭 展開軍事行動,烏國 境內隨後 傳出 多起爆炸聲響,還有 多個城市 傳出 遭 飛彈攻擊。

        俄羅斯總統 普丁 會不惜 大動干戈,乃在 無法放任 北約(北大西洋公約 英語: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縮寫 為NATO) 可到 烏克蘭 設立軍事基地 ,一旦 黑海門戶 被控制, 對俄國 將造成嚴重後果,故 他 不惜開戰 。

        烏克蘭總統 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挑釁強鄰,意圖  加入北約,牽制俄國,以求安全,卻引來戰禍。印證《韓非子》所謂:「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無禮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者, 可亡也。」烏克蘭,陷入今日「可亡也」的處境,其實 早有 徵兆可循。

      《烏俄交戰 ,北約秘書長 史托騰柏格(Jens Stoltenberg)  表示 北約 無意派軍 進駐烏克蘭。美國總統 拜登(Joe Biden)也 表示 無意派兵 前往烏克蘭。

           美國等 許多國家 宣告 經濟制裁俄國 ,但 這些經濟制裁 是 傷敵也傷自己,就算 提供武器給烏克蘭,戰場 在烏克蘭,死傷 勢必慘重。

          烏克蘭 處處 斷垣殘壁 滿目瘡痍。 2022年3月10日 聯合國難民署(UNHCR)估計,難民總數 已多達220萬。

          2022年3月7日 「華盛頓郵報」披露,據 幾位華府與歐洲的官員表示,已 計劃 如何 幫烏克蘭 澤倫斯基 成立 流亡政府。》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2-03-12_062853.jpg

【名文解析】 王積薪《圍棋十訣》

唐 王積薪《圍棋十訣》:

    「一.不得貪勝。二.入界宜緩。三.攻彼顧我。四.棄子爭先。

五.捨小就大。 六.逢危須棄。七.慎勿輕速。八.動須相應。

九.彼強自保。十.勢孤取和。 」

      王積薪 (生卒年 不詳),是 唐玄宗時的棋手。他 常在宮中 陪唐玄宗下棋。官至 朝散大夫、前行右領軍衛長史、受命為 皇長子 慶王 友。王積薪 性情豁達,不拘小節。在棋藝上 則 刻意求精,勤勉好業。

      王積薪 在當時所以名震天下,不僅是 因為他棋藝高超,而且 由於他提出了一套圍棋理論,根據 前人和自己的實踐經驗,總結出《圍棋十訣》。

    《圍棋十訣》簡單的十句口訣,不僅 昭示著 下棋需要注意的要訣,更 深深體現出 人生的道理與做事的態度。

      由於《圍棋十訣》詞簡意深,論述中肯,所以 自古被圍棋界 奉為 金科玉律,也傳到中國以外的地方,例如 在日本有「棋聖」之稱的本因坊 秀策,將《圍棋十訣》視為 座右銘,並以此 教授入門弟子。 

說明: 

 《圍棋十訣》:

一.不得貪勝: 

    其意是 贏一目 也是贏,贏百目 也是贏,所以 應穩中求勝、步步為營,不可 貪得無厭,落入圈套。第一訣戒貪。 

  二.入界宜緩: 

    其意是 在進入 對手的領域時,務必 緩緩而行、不可躁進,須 尋找最恰當的時機和方式,避免 盲動 陷入陷阱。 

  三.攻彼顧我: 

    其意是 在破壞或攻擊敵人的陣地或棋形時,要顧慮到自己棋子的安全。守得好才能進攻,攻得好就是最好的防守。

  四.棄子爭先: 

    其意是 棄子 才能搶先手。捨棄 少數 幾目的棋子,才能 去下更大的棋或圍更大的地。不要太計較暫時性的得失 。

  五.捨小就大: 

    其意是 下棋時,先下價值大的地方,不要 將棋 下在小處,圍棋是 以地的大小來判勝敗,所以當然 要捨小就大。 

  六.逢危須棄: 

    其意是 碰到危險 無法挽救 就須放棄。如碰到 有無法挽救的棋時,就應當機立斷「捨棄」,不執迷 浪費棋子去救。

  七.慎勿輕速: 

    其意是 下棋 應謹慎小心、不要 輕率而行。你的速度,不能太快,欲速則不達,務必 步步為營, 切莫 輕舉妄動。

  八.動須相應: 

    其意 是下棋時,其落子要前後呼應,隨時要注意對手 所下的棋來判斷如何應手,以免到頭來 造成 不可挽救的局勢。 

  九.彼強自保: 

    其意是 下棋時,若敵強我弱,此時 自保為首要目標,不要急著想著要去殺對方的棋 盲目地 攻擊對方,陷入絕境。 

  十.勢孤取和: 

    其意是 當棋局 陷於孤立情勢時,或是 我方 少數棋子 落在 對方的勢力範圍,應要 心平氣和, 不要 與對手廝殺。

解析:

   「琴、棋、書、畫」是 中國 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也是 傳承到今天 依然被推崇的傳統文化。《圍棋》這簡單一黑一白的棋子 在這方格裡面 ,卻充斥著古人的聰明與智慧,所謂「人生如棋、棋如人生」,每個人 在面對生活的選擇和命運的抉擇時,圍棋的智慧 也許會給每一個人 帶來正確而長久的指引。

   《圍棋十訣》是 下圍棋時的十句口訣,蘊含著 下圍棋的經驗總結。《圍棋十訣》相傳 是唐代圍棋名手王積薪所創的口訣,亦有由宋人劉仲甫所著之說。《圍棋十訣》最早 見載於南宋陳元靚《事林廣記》,該 十句口訣 對 後世 中外棋界 有廣泛影響。千百年來,被 無數弈棋人士 幾乎 視為 金科玉律。

參考資料:

 《下棋有什麼好處?》

     《圍棋》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文化的瑰寶,是一項集智力、趣味、競技、修養為一身的高雅運動。自古以來,「琴、棋、書、畫」既為我國傳統的四大文化藝術,又是衡量一個人素質與修養的標準之一。

在知識方面:

      下棋 可以拓展知識 增廣見聞,學到 棋藝的術語及要訣。如《圍棋十訣》似可應用於日常生活。

在能力方面:

      下棋 可以提高想像力、思維能力及記憶力。比如 在下棋時,要深思熟慮 思考下一步或下幾步。

在態度方面:

      下棋 可以 培養積極良好的心態。一般而言,下棋 時 需要 臨危不亂、保持冷靜及謙虛的態度。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2-03-02_145942.jpg

【詩詞賞析】  射人先射馬       擒賊先擒王   

 杜甫《前出塞》(九首之六):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杜甫 (西元712年~西元770年),字 子美,自號 少陵野老。原籍 湖北襄陽,生於 河南鞏縣,因 其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 後世 稱其 杜拾遺、杜工部;又 因為 他搭草堂 居住在長安城外的少陵,也 稱他 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是 盛唐大詩人,他的詩歌 約1500首 被保留了下來,作品集為《杜工部集》。

         杜甫與李白 合稱「李杜」,為了 與 另兩位詩人 李商隱與杜牧 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 又 合稱「大李杜」,杜甫 也常 被稱為「老杜」。

         他的詩 反映了 大時代的動盪和民間的疾苦,具 真實的歷史性和優美的藝術性,溫厚而沈鬱的風格,對 後世 有深遠的影響,有「詩聖」之稱。

注釋:

1. 塞:是 邊防要塞,多指 西北一帶邊塞。

2. 出塞:「出塞」及「入塞」)曲(或稱〈塞上曲〉〈塞下曲〉),原為 漢樂府曲名。這類詩歌,多為 反映邊疆軍旅生活的詩歌。

3. 挽:拉。

4. 當:應當。

5. 長:指 長箭。

6. 擒:捉拿。

7. 亦有限:也 應該有個限度。

8. 列國:各國。

9. 自有疆:本來 應該 有個疆界。

10. 疆:邊界。

11. 茍能:如果能。

12. 制侵陵:制止侵犯,侵略。

13. 豈:難道。

意譯: 

            拉弓 要拉最堅硬的弓,射箭 要射最長的箭。射人 先要射馬,擒賊 先要擒住他們的首領。

         殺人要有限制,各個國家都有邊界。如果 能夠制止敵人的侵犯,難道打仗是為了多殺人嗎?

解析:

        杜甫 寫了 多首「出塞」詩歌,先寫的九首 名〈前出塞〉,後寫的五首 稱〈後出塞〉。

        這首詩,模擬 一個戍邊戰士的口吻,透過 其從軍生活的描述,表達 對邊塞戰事的看法。

        這首詩,前四句,「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抒寫 戰場情況和戰鬥經驗 :鎔鑄了 深雋的 「戰事哲理」和精明的 「戰術技巧」。

        而「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因為 「馬」目標大而易射「馬」倒 則騎者 非死即傷,失去戰鬥力,故而 先射馬。賊王 被擒,賊兵 往往 自相潰亂,「先擒王」就 事半功倍。這二句,已 成為 精闢的名言,為 後世 廣泛引用。現代戰爭中的「斬首行動」即「擒賊先擒王」。

         後四句,「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這四句 既展現了 戰爭的緊張激烈和殺傷的殘酷無情,且 在前四句的基礎上,作了 新的啟發和質的昇華:意謂 殺人,雖 在戰爭中 不可避免,卻 也 該有個限度,不可濫殺! 這 可說是「國際人道主義」的先驅。       

參考資料:

※《擒賊先擒王》(斬首行動)

        現代戰爭中的「斬首行動」是 由 英國的軍事理論家 富勒(John Frederick Charles Fuller)(西元1878年~西元1966年) 提出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他 提出「癱瘓攻擊」,首先 消滅對方的首腦和首腦機關,徹底摧毀 對方的抵抗意志。亦稱「斬首攻擊」。這是 反映了《擒賊先擒王》的軍事理論。而「斬首行動」由美國 發揚光大。例如

       2011年 美國透過賓拉登的侍衛,得知 911 攻擊主謀 賓拉登 藏身 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交界處;美國 決定展開「斬首行動」。5月1日夜晚,乘坐 黑鷹直升機的 24名「海豹突擊隊」隊員, 悄悄 穿過草坪,衝向 安全屋,先 炸掉大門,破門而入, 殲滅 幾名警衛後,直接 擊斃了 賓拉登。

※《戰時國際公法》(「國際人道法」)

      《日內瓦公約》包括1949年8月12日 在日內瓦 重新締結的四部基本的「國際人道法」,為國際法中的人道主義 定下了標準。 它們 主要內容是 有關 戰爭受難者、戰俘和戰時平民的待遇。 及1925年,《日內瓦 議定書》(全名《禁止 在戰爭中 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氣體和細菌作戰方法的議定書》 等。即基於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的人道主義。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7-05-31_102852.jpg

【孟子解析】爭地以戰 殺人盈野    爭城以戰 殺人盈城

《孟子》〈離婁上〉:

         孟子 曰:「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

此 所謂 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故 善戰者服上刑。」

         孟子 生於周烈王 四年,卒於周赧王 二十六年(西元前372年~西元前289年)名 軻,字 子輿,戰國時 鄒(今 山東 鄒城)人。魯國 貴族 孟孫氏的後裔。

         孟子  提倡 王道、重 仁義、輕 功利、創 性善之說,孟子 繼承 並發揚光大 孔子的思想,成為 僅次於 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 與 孔子 合稱 「孔孟」。後世 尊為 「亞聖」。儒家 有所謂:「孔 曰 成仁,孟 曰 取義」。

       《孟子》是 記載 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全書 有七篇,每篇 各 分上下,共 十四卷。篇名 依序是:〈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每篇 篇名 取自 首章 開頭的幾個字,沒有 特定的含義。

        《孟子》全書,主要 在闡揚 孔子以「仁」為中心 的學說,而 特別強調「義」字,建構了 儒家 仁義道德的完整思想體系。自 漢代起,《孟子》一書 已有很大的影響,到 北宋時 被列入為 儒家的經典。南宋 理學家 朱熹把 《論語、《 孟子》、《大學》、《中庸》合編 為 《四書集註》,更加 提昇《孟子》的地位。      

注釋:

1. 爭地以戰:為爭奪土地 而作戰。

2. 殺人盈野:殺死的人 充滿原野。

3. 爭城以戰:為爭奪城池 而作戰。

4. 殺人盈城:殺死的人 充滿城邑。

5. 善:善於,喜歡。

6. 服上刑:處以 最重的刑罰。

意譯: 

           孟子說: 「為爭奪土地 而作戰,殺死的人 充滿原野;為爭奪城池 而作戰,殺死的人 充滿城邑,這就是 所謂的 為爭奪土地而吃人肉,其罪行 連死都不足以寬恕。所以,好戰的人 應處以 最重的刑罰。」

解析: 

          孟子 提出 「善戰者 服上刑。」戰國時期,諸侯混戰,生靈塗炭,孟子 主張「仁政」,對「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的 以武爭霸現象 自然深惡痛絕,認為 發動戰爭者 ,其罪行 連死都不足以寬恕。痛斥:發動戰爭的人 應處以重的刑罰, 以 震懾 意圖 發動戰爭的人。

參考資料:

         綜觀 人類歷史 就像一艘巨艦,在 用鮮血 匯成的河流中 前進, 戰爭 無疑是 一種 象徵 「建立」 或者 「推翻」 的手段,貫穿其間。兵荒馬亂的戰爭 是 殘酷的,使 數以萬計的人  流離失所;讓 成千上萬 的人 犧牲性命。

2021. 4. 14】

      「美國史上 歷時 最漫長、最耗錢的戰爭,終於 要結束了?」白宮 13日下午證實,美國總統 拜登 即 將於14日 發表 重大戰略演說,確認 會在今年9月11日 從阿富汗「無條件 全面撤軍」。

         阿富汗戰爭 為 美國史上最漫長的戰爭 打了20年。雖然 成功擊殺 911 攻擊主謀 賓拉登,但 幾乎 毀掉阿富汗,奪走 4萬多人的無辜生命,使 百萬人 流離失所,美軍 損失2300多名 將士,花費 超過 2兆美元(約新台幣56 . 7兆元)。美軍 仍 無法徹底殲滅 塔利班的威脅。

         換言之,美軍 在阿富汗面對的,是一場「不可能 凱旋的戰爭」 ,因此 在 尚有機會 談判退場的時刻,美國 決定 盡快抽身,「就算 不能成功,也 至少 不要全面失敗。」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22-02-13_085012.jpg

【名文解析】居天地之中者      曰 中國

北宋 石介《徂徠集》(中國論):

       「天處乎上,地處乎下,居天地之中者 曰 中國 ,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國內也,天地為之乎內外,所以限也」。」 

           石介(西元1005年~西元1045年),字 守道 ,字 公操,兗州 奉符縣(今 山東省 泰安市 岱嶽區)人。北宋 學者、思想家、 理學 先驅,「泰山學派」創始人,號稱 徂徠 先生,與 孫復、胡瑗 並稱「宋初 三先生 」。 宋仁宗 天聖 八年 進士 ,出任 鄆州 觀察推官,歷任 南京留守 推官 兼提舉 應天府書院 、御史臺 主簿、國子監 直講、太子中允、濮州 通判。慶歷五年 去世,時年 四十一歲。

注釋:

1. 天處乎上:天 位於上方。

2. 地處乎下:地 位於下方。

3. 中:中心。

4. 偏:外圍

5. 四夷:指 古代中原地區 對周邊文化較為落後各民族的泛稱,最早來自《禮記》:東 曰夷、西 曰戎、南曰 蠻、北 曰狄。合稱 四夷。

6. 限:界限範圍。

意譯: 

          天 位於上方。地 位於下方。中國 位居天下的中心地帶。東夷、西戎、南蠻、北狄 合稱四夷。位居 天下的外圍地帶。

         中國 位居天下的中心,屬於 天下範圍無疑;四夷 雖位居天下的外圍,但 仍屬於天下範圍。

解析:

         由北宋 石介 著名的(中國論)論述。可知 中國傳統的「天下」概念,為 天下中心的中國王朝 直接支配之地域,被稱為「夏」、「華」、「華夏」、「中華」、「中國」等。與周圍的 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四夷」」等 的地域 作區別。都 屬於 天下的範圍

         乾隆以前的中國 皇帝是 只有內政,沒有外交的。因為 在他們的眼中,中國是 世界的主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其他 一切國家和民族 都 應該 毫不例外地服從中國,向中國皇帝 稱臣納貢。

參考資料: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中華文明  一直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這 也塑造出了中國人心中 根深蒂固的中央帝國的心態,這種思想 對於 中華文明的傳承 起到了極大的作用,但是 在清朝乾隆時期,當時的統治者 被虛假的 盛世所迷惑,沒有 警覺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導致 西元1840年之後 中華民族 陷入 亡國滅種的危機。

         西元1792年9月26日,英國國王 喬治三世 派 英國最具盛名的外交官 馬戛爾尼,以祝賀 乾隆帝 八十大壽為名 由 樸茨茅斯港 出使中國, 企圖 打開中國市場。當時的隨員80餘人,包括 醫生、藝術家、天文學家、數學家等。

         馬戛爾尼 帶來了豐厚的禮物,其中 包括 鐘錶、望遠鏡、全球地圖等 新奇物品,以及新式 火藥、軍用品、天文地理儀器等 科技文明的產物。

         但 乾隆 循著 天朝上國 的想法,要求 英國代表團 按照禮節 叩頭跪拜,馬戛爾尼 當然 不樂意,最終 還是 宰相和珅 在其中周旋,達成了 單膝跪禮。

        自大的乾隆 對於 來自西方社會的現代文明 拒之門外,並且 為了 展現「大國風采」,特地 給 馬戛爾尼 帶回了 許多禮品,以及 一封 給喬治三世的 敕諭(就是 頒給英國國王 一道 聖旨)。敕諭 共976個字,如今 還 被保存在英國大英博物館中,貽人話柄。

《乾隆 給喬治三世的 敕諭》節錄:

「奉天承運,皇帝敕諭,英吉利國王 知悉:

        咨爾國王,遠在重洋,傾心向化,特遣使 恭齎表章,航海來廷,叩祝萬壽,並 備進方物,用將忱悃。…… 朕 披閱表文,詞意肫懇,具見 國王恭順之誠,深為嘉許。所有齎到表貢之正副使臣,念其奉使遠涉,推恩加禮。已 令大臣帶領瞻覲,賜予筵宴,疊加賞賚,用示懷柔。其已回珠山之管船官役人等六百餘名,雖未來京,朕 亦優加賞賜,俾得普沾恩惠,一視同仁。……

        若云 仰慕天朝,欲其觀習教化,則 天朝自有天朝禮法,與 爾國各不相同。爾國所留之人 即能習學,爾國 自有風俗制度,亦 斷不能效法中國,即 學會亦屬無用…… 

        天朝 扶有四海,惟 勵精圖治,辦理政務,奇珍異寶,並不貴重……然  從不貴奇巧,並無 更需爾國制辦物件。是 爾國王 所請派人留京一事,於天朝體制 既屬不合,而 于爾國亦殊覺無益。特此 詳晰開示,遣令該使等 安程回國……爾國王 惟當 善體朕意,益勵款誠,永矢恭順,以保 義爾有邦,共用 太平之福……。」

時代變遷  《中國崛起 威脅英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NCh_1NGhu8

2021年 全球軍事實力排名?《中國實力  超英趕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3sztIav950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22-02-16_091026.jpg

【對聯賞析】 延平郡王祠前   牌坊對聯

白崇禧 將軍《題聯》 :

  「孤臣秉孤忠  浩氣磅礡留萬古。

正人扶正義  莫教成敗論英雄。」

    白崇禧(西元1893年~西元1966年),字 健生 廣西 桂林臨桂人(今 廣西 臨桂區)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畢業 。參戰 北伐戰爭、 中原大戰、中國抗日戰爭、第二次國共內戰。屢立戰功。有「小諸葛」之稱。晉升 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獲頒 青天白日勳章。西元1946年 擔任 國民政府 國防部部長。

     民國 三十六年(西元1947年)二月二十七日在 台北市 發生私煙查緝員 槍殺市民 引發「二二八事件」 延及全台灣。民情沸揚。國民政府 遂派 國防部長 白崇禧 到台宣慰。他是 國民政府 桂系將領。地位 僅次於 李宗仁。

注釋:

1. 延平郡王:鄭成功(西元1624年-西元1662年)。因受 明 永曆帝,敕封為 延平王,而稱 鄭延平。鄭成功的一生,致力 「抗清驅荷」,「開台保台」,功績彪炳,後人敬仰。

2. 孤臣:孤立無助或不受重用的遠臣。 南朝 梁 江淹 《恨賦》:「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墜心,遷客海上,流戍隴陰。」

3. 秉:秉持。

4. 孤忠:忠貞自持,不求人 體察的節操。

5. 秉孤忠:指 忠貞自持的人。

6. 浩氣:正大剛直之氣。唐 牟融 《謝惠劍》詩:「浩氣中心發,雄風兩腋生。」

7. 磅礡:磅礡 (音ㄆㄤ ㄅㄛˊ), 廣大無邊的樣子。

8. 正人:正人君子。正直 的人。

9. 英雄:英雄 出自於 三國英豪並起 的時代,那些 縱橫天下的文人武將,謀臣猛士的代稱。

10. 成敗論英雄:一般社會 對「英雄」的定義 就是 成功的人,所以 當然是以「成敗論英雄」了。

然而 在歷史上、高層次的文化境界中,論英雄 是以「造服人群」為基準,不以「成敗論英雄」。

意譯:

    鄭成功 是 畢生 忠貞自持 孤立無助的明朝遺臣。其 正大剛直之氣  廣大無邊 聲名 將留傳萬古。

他也是 扶持正義的正人君子。其「反清復明」,雖 壯志未酬 ,在歷史上 將不會 以成敗論英雄。」

賞析:

    民國 三十六年(西元1947年)二月二十七日在 台北市 發生私煙查緝員 槍殺市民 引發「二二八事件」 延及全台灣。民情沸揚。國民政府 遂派 國防部長 白崇禧 到台宣慰。白崇禧 途經台南,謁祭 延平郡王 而 題聯 於此祠前 日式鳥居改建的石造牌坊上。,柱上 原為「孤臣秉孤忠,浩氣磅礡留萬古,正人扶正義,莫教成敗論英雄。」橫額「忠肝義膽」。頂有 青天白日之國民黨徽。

序跋 左為「中華民國三十六年春 三月 銜命宣慰台灣 道出台南市 謁祭」,右為 謁祭「延平郡王」 寫此 以誌景仰 桂林 白崇禧」。

    而 民國 五十三(西元1964年)重建時,經 台南市 黃典權 文獻委員 改為「孤臣秉孤忠 五馬奔江 留取汗青垂宇宙。正人扶正義 七鯤拓土 莫將成敗論英雄」。白崇禧之對聯 原為 陽刻 亦改為 陰刻。可能 是 原作 未用 鄭成功典故,添加 這些典故並略修字句 後,較為切題。

  (黃典權 為 台南市 文獻委員,對 歷史文獻的保存,理應 有基本認識和素養,歷史文獻 應以「存真」為原則,篡改 歷史文獻,是 很不妥適的行為。)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2-01-11_142734.jpg

【對聯賞析】 沈葆楨   延平郡王祠  楹聯

 沈葆楨《巡台使者 沈葆楨敬書》 :

    「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 洪荒留此山川 作遺民世界。

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 缺憾還諸天地 是創格完人。」

       沈葆楨(西元1820年~西元1879年),榜名 振宗,字 翰宇、幼丹,諡 文肅,生於 福建省 侯官縣(今福州市區)的晚清重要大臣。他是「同治中興」時 洋務運動的重要人物之一,先後 曾任江西巡撫、總理船政大臣、台灣海防欽差大臣、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因其 曾任 台灣海防欽差大臣 對 台灣歷史發展也有重大影響。

注釋:

1. 楹聯:祠堂 廟宇等,門旁或楹柱上的對聯。

2. 鄭延平:鄭成功(西元1624年-西元1662年)。因受 明 永曆帝,敕封為 延平王,而稱 鄭延平。鄭成功的一生,致力 抗清驅荷,「開台保台」,功績彪炳,後人敬仰。

3. 萬古:萬世。形容 年代久遠。

4. 得未曾有:指 前所未有,今始得之。

5. 洪荒:荒涼廣渺。

6. 遺民:指 前朝留下的人民;指 改朝換代後 不仕新朝的人。

7. 無可如何:無可奈 何。形容 事情已成定局 而無法改變。

8. 缺憾:不夠完美,令人感到遺憾。

9. 創格:新的風格,獨樹一格。

10 完人:功德完美的人。

意譯:

        鄭成功 開創一個從古以來從沒有過的奇績。開闢台灣 這一片蠻荒之地,留此山川 成為明朝的遺民,生存發展的世界。

        鄭成功的一生 要反清 其父卻要降清,他的際遇是 無奈的。其 壯志未酬 這缺憾 就 還給天地吧!他是 獨樹一格的完人。

賞析:

       「驅荷開台」的民族英雄 鄭成功,於永曆15年(西元1661年) 率軍渡海,登陸 鹿耳門,翌年,荷蘭人 退出台灣。不久,鄭成功 病卒,年僅39歲。台灣 歸清之後,來台移民 飲水思源 感念 其功績, 籌建 鄭成功廟,因 有政治上的顧慮,稱為「開山王廟」,主神 稱「開山王」而 不明 其名姓與由來。

          清 同治13年(西元1874年)冬,欽差大臣 沈葆楨 依據 台灣府 進士 楊士芳之稟,奏准 將 台南「開山王廟」改建 為「延平郡王祠」,成為「奉旨祀典」的官廟。至民國52年(西元1963年)拆除 福州式舊廟,改建為 現今樣貌。

         這幅楹聯  描述 鄭成功一生的境遇與貢獻。稱讚 鄭成功 雖然「反清復明」未成,卻是 漢民族 光復台灣,治理台灣的創始者,在 台灣開發史上 貢獻重大。

參考資料:

白崇禧 將軍 撰題

台南 延平郡王祠前  牌坊 對聯:

       「孤臣秉孤忠  浩氣磅礡留萬古。

 正人扶正義   莫教成敗論英雄。」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22-01-24_192426.jpg

【詩詞賞析】 一輪紅日當空高  千家白旗隨風飄

 清  黃遵憲《台灣行》節錄:

「一輪紅日當空高,千家白旗隨風飄。

搢紳耆老相招邀,夾跪路旁俯折腰。」

         黃遵憲(西元1848年~西元1905年),字 公度,別號 人境廬主人,生於 廣東 嘉應州(現 廣東 梅州)。晚清 詩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西元1876年 中舉人。西元1877年 隨 何如璋東渡,出使 日本,在 任期間, 間 積極與日本 交涉琉球問題。後 又 前往美國、英國、新加坡等地 任 外交官。駐外期間,他 留心觀察 所在國的事物,認為 中國 要革新自強,必須 傚法日本維新變法。撰寫《日本國志》,全書 共四十卷,五十餘萬字,詳細論述 日本變革的經過及其得失,藉以 提出中國改革的主張,支持維新變法。

          光緒24年(西元1898年)8月,被 任命為 出使日本大臣。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清政府列為「從嚴懲辦」的維新亂黨,但 由於外國駐華公使等干預,清政府允許黃遵憲 辭職還鄉,後 病逝於故鄉,終年 五十八歲。

          黃遵憲是「詩界革命」的主將,是 嘉應州的一代詩宗。他 曾輯錄了 客家民歌9首,收入《人境廬詩草》之中,提高了 客家歌謠的社會地位。

注釋:

1. 台灣行:描寫 台灣人 投降日本情況的詩歌。

2. 歌行體:古體詩的一種體裁,是 在樂府詩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最早 起源於南北朝時期 由南朝時期的詩人 鮑照所創,至唐代 為 詩人廣泛運用。以「歌」命名的:如 白居易的《長恨歌》以「行」命名的 如 李白的《少年行》。

3. 紅日:紅太陽。日本國旗 旗面上一輪紅日居中,輝映著白色的旗面。此指 日本的軍隊。

4. 白旗:它是 國際社會上 公認帶有保衛性的標誌,有 停戰、要求協商或投降的意思。

5. 搢紳:也作「縉紳 」。泛指 仕宦或 儒者 。官吏 插笏於紳帶間,故稱 仕宦為「縉紳」。

6. 招邀:意思是 招呼,邀請。 

7. 耆老: 指 德高望重的長者。

8. 俯:俯,通「匐」,即 叩首。

9. 折腰:彎腰行禮。

10. 俯折腰:意思是彎腰行禮 跪地叩首。

意譯:

          日本軍隊氣勢凌人 如 紅日當空高照,百戶千家 處處豎白旗 隨風飄搖。

台灣地方搢紳耆老 競相邀請,彎腰行禮 跪地叩首,夾道奉迎日本軍隊。

解析:

          在此 摘錄 黃遵憲《台灣行》詩中 四句 解析。

          首兩句「一輪紅日當空高照,千家白旗隨風飄」。中日甲午戰爭 清廷慘敗。在 西元1895年4月,簽訂的《馬關條約》中,台灣 被割讓 給日本。 蒼天蒼天淚如雨,倭人竟割臺灣去,台灣 升斗小民 迫於 日本氣勢,為求苟活,忍氣吞聲 ,舉白旗 迎敵人 入城。          

          後兩句「搢紳耆老相招邀,夾跪路旁俯折腰。」認為 不少上層社會人士的搢紳耆老,只顧 自己利害得失,卑躬屈膝,奉迎日軍,寡廉鮮恥,毫無氣節。

參考資料:

黃遵憲《臺灣行》:

「城頭逢逢雷大鼓,蒼天蒼天淚如雨。倭人竟割臺灣去,當初版圖入天府,天威遠及日出處。我高我曾我祖父,艾殺蓬蒿來此土。糖霜茗雪千億樹,歲課金錢無萬數。天胡棄我天何怒?取我脂膏供仇虜。眈眈無厭彼碩鼠,民則何辜罹此苦?亡秦者誰三戶楚,何況閩粵百萬戶。成敗利鈍非所覩,人人效死誓死拒。萬眾一心誰敢侮?一聲拔劍起擊柱。今日之事無他語,有不從者手刃汝。堂堂藍旗立黃虎,傾城擁觀空巷舞。黃金斗大印繫組,直將總統呼巡撫。今日之政民為主,臺南臺北固吾圉,不許雷池越一步。

海城五月風怒號,飛來金翅三百艘,追逐巨艦來如潮。前者上岸雄虎彪,後者奪關飛猿猱。村田之銃備前刀,當輒披靡血杵漂。神焦鬼爛城門燒,誰與戰守誰能逃?一輪紅日當空高,千家白旗隨風飄。搢紳耆老相招邀,夾跪道旁俯折腰。紅纓竹冠盤錦絛,青絲辮髮垂雲髾。跪捧銀盤茶與糕,綠沈之瓜紫蒲桃。將軍遠來無乃勞?降民敬為將軍犒。

將軍曰來呼汝曹,汝我黃種原同胞。延平郡王人中豪,實闢此土來分茅,今日還我天所教。國家仁聖如唐堯,撫汝育汝殊黎苗,安汝家室毋譊譊。將軍徐行塵不囂,萬馬入城風蕭蕭。嗚呼將軍非天驕,王師威德無不包。我輩生死將軍操,敢不歸依明聖朝?噫戲吁!悲乎哉!汝全臺,昨何忠勇今何怯,萬事反覆隨轉睫。平時戰守無豫備,曰忠曰義何所恃?」

《臺灣行》解析:

這首《臺灣行》,收入 黃遵憲《人間境廬草》。黃遵憲 對於台灣割於日本極為悲憤。綜觀 此詩 雖然 有些過激,但 卻也 反映出 晚清 愛國志士,對 台灣割讓日本的鬱悶心情。

此詩 可分成 三部分。

第一部分。從「城頭逢逢擂大鼓」 到「不許雷池越一步」,說明 台灣民主國 為何 會成立,台灣人民 抗日的決心與唐景崧 任台灣民主國總統\。

第二部分。從「海城五月風怒號」到「降民敬為將軍犒」,說明 日軍攻佔全台,情勢急轉直下,台灣人民 投降日軍,成為 順民的經過。

第三部分。從「將軍曰來呼汝曹」到「曰忠曰義何所恃?」說明 日人 強調 鄭成功的日本血統,並 扭轉史觀 說明台灣 原本 就為 日本所有 的經過。最後 總結 臺灣失敗的原因 在於 戰守無備。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1-05-15_164229.jpg

【詩詞賞析】  朱門酒肉臭              路有凍死骨

 杜甫《自 京赴奉先 詠懷五百字》節錄: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    

         杜甫 (西元712年~西元770年),字 子美,自號 少陵野老。原籍 湖北襄陽,生於 河南 鞏縣,因 其 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 員外郎,因此 後世 稱其 杜拾遺、杜工部;又 因為 他搭草堂 居住 在長安城外的少陵,也 稱他 杜少陵、杜草堂。杜甫是 盛唐大詩人,他的詩歌 1500 被保留了下來,作品集 為《杜工部集》。

         杜甫與李白 合稱「李杜」,為了 與 另兩位詩人 李商隱與杜牧 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 又 合稱「大李杜」,杜甫 也常 被稱為「老杜」。

         他的詩 反映了 大時代的動盪和民間的疾苦,具 真實的歷史性和優美的藝術性,溫厚而沈鬱的風格,對 後世 有深遠的影響,有「詩聖」之稱。

注釋:

1. 自:從。

2. 京:國都,指長安(今 陝西 西安)。

3. 赴:赴(音ㄈㄨˋ),前往。

4. 奉先:奉先縣,(今 陜西 蒲城)。

5. 詠懷:抒發 自己的情懷。中國古代的詠懷詩,如果 再進一步分類的話,可分為 以下 三個類型。第一個類型 是淑世情懷,第二個類型 是超世情調,第三個類型 是遊世情趣。

6. 朱門:古代 王侯貴族的府第 大門 都漆成紅色,以示尊貴。後 泛指 富貴人家。 

7. 酒肉:酒和肉。亦 泛指 美酒佳餚。

8. 酒肉臭:美酒佳餚 吃不完而腐臭。

9. 路:街頭。

10. 路有凍死骨:有些 窮人 因 露宿街頭 凍餓而死。

11. 榮枯:草木的茂盛與枯萎。比喻 興衰。

12. 咫尺:咫尺(音ㄓˇ ㄔˇ ),周制 八寸為咫,十寸為尺。比喻 相距很近。

13. 異:不同。

14. 榮枯咫尺異:相距很近,卻是 苦樂不同的兩種世界

15. 惆悵:惆悵(音ㄔㄡˊ ㄔㄤˋ),悲愁、失意。此言 感慨、難過。

意譯: 

     那富貴人家的府第,美酒佳餚 吃不完而腐臭,而有些 窮人 卻因 露宿街頭 凍餓而死!

相隔 才幾步,就是 苦樂不同的兩種世界,人間的不平事,使我悲愁感慨,難再訴說!

解析:

             這首《赴 奉先詠懷》詩 詩題下 原注:「天寶 十四載 十月初作。」杜甫 在長安十年後 始 被 授右衛率府胄曹 參軍,這是 一個看管兵甲器仗的小官。擔 此任不久,即 在西元755年(天寶十四年)的十月、十一月之間,他 由 長安往奉先縣(今 陜西 蒲城)探望妻兒,寫下了 這首詩。這首詩 帶有「紀行」性質,而以「詠懷」為主。

 這首《赴 奉先詠懷》詩,杜甫抒發了「雄心壯志」,無法實現的憤懣和「悲天憫人」的深情,其 愛國、愛民的胸懷 躍然紙上。  和 前人的五言古詩相比較, 在 氣勢的展現、章法的奇變和現實的反映等 方面,都 開闢了新的天地。

在《赴 奉先詠懷》的詩中,「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詩句。「詩聖」 杜甫 一針見血地 揭了社會:貧富懸殊的現象,反映了 大時代的動盪和民間的疾苦,廣為流傳,影響深遠。

參考資料:

         唐  杜甫《自 京赴奉先 詠懷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闊。蓋棺事則已,此志常覬豁。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取笑同學翁,浩歌彌激烈。

非無江海志,蕭灑送日月。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

當今廊廟具,構廈豈雲缺 ?葵藿傾太陽,物性固莫奪。

顧惟螻蟻輩,但自求其穴。胡為慕大鯨,輒擬偃溟渤 ?

以茲悟生理,獨恥事幹謁。兀兀遂至今,忍為塵埃沒。

終愧巢與由,未能易其節。沈飲聊自遣,放歌破愁絕。

歲暮百草零,疾風高岡裂。天衢陰崢嶸,客子中夜發。

霜嚴衣帶斷,指直不得結。淩晨過驪山,禦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瑤池氣鬱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歡娛,樂動殷膠葛。賜浴皆長纓,與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

聖人筐篚恩,實欲邦國活。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戰栗。

況聞內金盤,盡在衛霍室。中堂有神仙,煙霧蒙玉質。

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

北轅就涇渭,官渡又改轍。群冰從西下,極目高崒兀。

疑是崆峒來,恐觸天柱折。河梁幸未坼,枝撐聲窸窣。

行李相攀援,川廣不可越。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

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飢渴。入門聞號咷,幼子餓已卒。

吾寧舍一哀,裏巷亦嗚咽。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

豈知秋禾登,貧窶有倉卒。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

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

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