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賞析】 風乍起 吹皺一池春水
五代 馮延巳《謁金門》: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閑引鴛鴦香徑裡,手挼紅杏蕊。
鬥鴨闌干獨倚,碧玉搔頭斜墜。
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
馮延巳(西元903年~西元960年),一作 延嗣,但支持 延巳 的較多。字正中,五代 南唐廣陵(今江蘇省江都縣治)人。 多才藝,能辯說,初任祕書,後任宰相。
馮延巳工於詩詞及樂府,詞風清麗,善寫離情別緒,詞多寫閒情逸致,閨情離思,用語清新典雅,感人深刻,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有《陽春集》傳世。
注釋:
1. 謁金門:詞牌名。源自 唐教坊曲。雙調,四十五字。上下闋各四句,四仄韻。
2. 乍:乍(音ㄓㄚˋ),突然。
3. 閑引:閑,即「閒」。閑引,閒來無事 逗引著玩。
4. 鴛鴦:鴛鴦是水鳥,雌雄成雙成對,在詩歌中經常作爲愛情的象徵。
5. 香徑:另一版本「芳徑」。在園中的小路。
6. 挼:挼(音ㄋㄨㄛˊ),搓揉、摩擦。
7. 鬥鴨:欄杆上的一種雕飾。有人認爲就是看鬥鴨;有人認爲是看水中的鴨子嬉戲。
8. 闌干:即欄杆。
9. 喜鵲:民間將喜鵲做為「吉祥」的象徵。諺語中提到,「喜鵲報喜,烏鴉報憂」。
意譯:
突然 刮起了東風,吹皺了 一池塘的春水。閒來無事 逗引著徘徊在園中的小路裡的鴛鴦,雙手輕輕地,搓揉著紅杏的花蕊。
獨自 靠著有鬥鴨雕飾的欄杆,頭上的簪,隨便斜插著,搔頭就快掉下來。整天盼望郎君,郎君 卻始終不至,抬起頭來,聽到 喜鵲的叫聲,是報喜啊!暗自歡喜。
賞析:
這首詞,描寫一位貴族少婦,在春日思念丈夫的的情景,反映了她的苦悶閑愁。
由於 封建社會,婦女無地位,上層社會的婦女,依附於男子,女子大多禁錮在閨房,精神上很憂鬱,這種情況,在封建社會相當普遍,因此 古典詩歌中,寫 閨閣之怨的也有很多,這種「閨怨詩」,或多或少,從側面反映了 當時婦女的不平等處境。
馮延巳「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之句。五代 南唐元宗 李璟 嘗戲 延巳曰:「『吹皺一池春水』,干卿何事?」現今以「吹皺一池春水」,喻「多管閒事」。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詩詞解析】 枝迎南北鳥 葉送往來風
唐 薛濤《詠梧桐》:
「庭除一古桐,聳幹入雲中;
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
薛濤(西元770年~西元832年),字洪度,一作 宏度,唐代 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因父親 薛鄖 做官而來到蜀地,薛濤 未及成年, 薛鄖 便去世了,囊空如洗,母女生活十分艱苦,為了維持生計,後淪為歌妓。詩名噪一時,曾被稱為「女校書」。
父親死後,薛濤居於成都,與她 往來唱和的文人名士有元稹、白居易、令狐楚、劉禹錫等,其中,它與元稹 交情最為深厚。
薛濤 居浣花溪畔時,別出心裁,自造「松花箋」和「深紅小彩箋」,頗有名氣,人稱「薛濤箋」,亦常以此,題詩抒懷,別有情趣。「薛濤箋」至今仍深受 世人喜愛,已成為 廣泛流傳的藝林珍品。
注釋:
1. 詠梧桐:詩題。另一版本「井梧吟」。
2. 井梧:井,天井。即庭院、院落。井梧,庭院的梧桐樹。
3. 庭除:除,臺階。庭除,堂階前的院子。
4. 校書:校書郎,唐代的官職之一,專司 典校書籍的官員。
5. 女校書:韋皋 任職四川時,召 薛濤入官府侍酒、作詩,曾想推薦她擔任校書郎的職務,但並沒有成功。後來人們稱薛濤 女校書(指 有才華、能詩文的婦女)。
意譯:
庭院中 有一棵古老的梧桐樹,它的樹幹 聳入了雲層之中。
樹枝 迎接 來自南北的鳥;樹葉 歡送 來來往往的風。
解析:
薛濤八歲那年,她父親薛鄖 看著庭中的一棵古老的梧桐樹,便以「詠梧桐」為題,吟出了兩句詩:「庭除一古桐,聳幹入雲中。」
這兩句明為寫景,實則隱喻 他自己高風亮節,不隨俗流的節操。吟完後,他用眼睛 注視著薛濤,意思是 讓她往下接續,小薛濤 眨了眨眼,隨即 脫口而出:「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
她這兩句 純粹 只是觸景生情,頗為 生動切題,但 並沒有特別的意思。而薛鄖卻 暗自認為 是不祥之兆,似乎 預示著女兒,今後是個 「迎來送往」的人物﹔當然,他這種推測,除了 從詩句而來外,主要還是 根據女兒 那過人的才思和美貌來看的。不料,事情的發展,確實也應驗了薛父的預感,薛濤 長大後 成了一棵 招搖一時 的「梧桐樹」,過了一生「迎南北鳥、送往來風」的奇特生涯。
在 薛濤十四歲的時候,父親溘然長逝,拋下寡母孤女。為了 維持母女倆的生計,小薛濤 不得不用 自己稚嫩的雙肩,挑起謀生的重擔。在那時,一個女兒家,要想 謀事是何等的艱難,她只好 憑著自己的天生麗質和通曉詩文、擅長音律的才情,開始在歡樂場上 侍酒賦詩、彈唱娛客,不久便成了 四川成都 紅得發紫的高級歌妓,被人們 稱為「詩妓」。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詩詞賞析】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宋 李清照《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
李清照(西元1084年~約西元1151年),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濟南)人。父 李格非 為當時著名學者,夫 趙明誠 為金石考據家。
李清照為 婉約派 正宗。她是宋朝有名的大文學家,在中國文學史上亦佔有重要地位。她能作詩、填詞、寫散文、駢文,又 工 書法、繪畫,而且 在 金石古玩 的鑑賞上 更是行家。
李清照 最大的成就在於 詞,是宋室南渡前後的女詞人。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 校注》。
注釋:
1. 一剪梅:詞牌名。雙調,六十字,上下闋各六句,四平韻。
2. 紅藕:粉紅色的荷花。
3. 玉簟:簟(音ㄉㄧㄢˋ),精美似玉的竹席。
4. 羅裳:輕柔的絲織衣裳。
5. 蘭舟:用 木蘭樹 所造的船隻。後為 一般船隻的美稱。
6. 錦書:即 錦字迴文書,這裡指情書。。
7. 雁字:指雁群飛時排列成「人」或「一」字形狀,故稱「雁字」,相傳 鴻雁傳帶書信。
意譯:
亭亭玉立,裊娜多姿的粉紅色荷花竟然凋零了,只剩餘香。時至深秋,精美似玉的竹席已覺清冷。換下夏季輕薄的絲綢衣裳,穿上比較厚的秋季棉襖,獨自上了蘭舟,去泛舟以排遣閒愁。
月滿時,上西樓,望雲中,見回雁, 惦念良人,盼望錦書到來?,但是月圓,人卻未圓;群雁空回,錦書無有。花自飄零水自流,花落水流之景,給人以淒涼無奈之感。
自己 相思之苦、閒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閒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 人已分在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 就當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亦即 眉頭剛剛舒展,心中又見悲苦了。
賞析:
這首詞 是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 離別之後,寄寓 著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我們從這首詞中 感受到無限的愁苦 漸漸地醞釀出,也可以體會出 李清照 對夫君遠行的思念深刻,是相當令人動容的。
上闋,從 秋日獨自泛舟出遊,寫到 明月高照閨樓,無論是 白天或晚上,出外或者歸家,無時無刻,不在 掛念著心上之人,盼望 他從遠方寄來「錦書」。
下闋,以「花落水流」比擬 丈夫離開自己以後 的寂寞寥落之感,說明 彼此伉儷情深,兩地相思 難以消除。我們彷彿見到,李清照 眉頭剛剛舒展,心中又見悲苦。
這首詞,詞語淺近,感情深摯,體現了「漱玉詞」的藝術風格。
參考資料:
李清照是 中國宋代著名女詞人。自號易安居士。據說她著有《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易安詞》八卷,但已經遺失。現存《漱玉詞》輯本,約五十首左右。
相傳 李清照的故居所在,有「漱玉泉」。李清照 曾於此 ,掬水梳妝,填詞吟詩,她的作品《漱玉詞》即以此泉命名。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元曲賞析】 眼前紅日又西斜 疾似下坡車
元 馬致遠《秋思》之五(風入松) :
「眼前紅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車。
不爭鏡裏添白雪,上床與鞋履相別。
莫笑巢鳩計拙,葫蘆提一向裝呆。」
馬致遠,生卒年不詳,字千里,號東籬,元朝 大都(今北京)人。生於富豪家庭,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年輕時對功名亦頗為戀棧,後來,才得到 提舉官一職,這只是一個小小的副職官,地位卑微,常受正職的蒙古官吏牽制。所以,他仍非常抑鬱不得志,在到處漂泊找不到 出路之後,只好 淪落民間,靠編撰 雜劇謀生。
他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合稱「元曲四大家」。其作品多寫 神仙道化,故有「馬神仙」之稱。曲詞 豪放灑脫,散曲成就 尤為世人推崇。現存 小令百多首,套數 二十三套。
注釋:
1. 秋思:元曲曲牌的名稱,也是這首套曲的名稱。這首 套曲包括《夜行船》、《喬木查》、《慶宣和》、《落梅風》、《風入松》、《撥不斷》、《離亭宴歇》七支曲子。
2. 不爭:這裏是「與其……不如」的意思。
3. 白雪:指雪白的頭髮。
4. 上床與鞋履相別:就是「與鞋子告別,上床去了」,也就是「睡覺」的詼諧說法。
5. 巢鳩:「巢鳩」是成語「鵲巢鳩佔」的縮略語,原意「鵲築起巢,卻被鳩佔用了」。6. 計拙:即「計策笨拙」。
7. 葫蘆提:糊里糊塗。
8. 一向:一直。
意譯:
眼前紅色的太陽,又將西落,落日快得有如下坡行駛的車子。
時光易逝,想不到鏡裡的自己,又增添了不少雪白的頭髮,
今夜脫了鞋子,上床去睡覺,明日是否還能夠再穿上它呢?
莫笑 我如鳩鳥般,笨拙得不會建屋築巢,只是 將就著 住喜鵲的巢,那又有什麼不好呢?
人生「難得糊塗」,我何妨 就一直 糊里糊塗、繼續 裝呆賣傻 過日子。
賞析:
人生如夢,短暫易逝,奉勸 世人應 及早醒悟,尋找 真正的生命意義。綜觀人生的短暫歲月,稍一蹉跎,便是消逝無蹤 ,宛如一場春夢。
因此奉勸世人把握時光歲月,及時行善、自得其樂,趁還能夠走動的時候,把握當下,努力去實現想完成的事,才不會後悔。
人生真正的意義,不在功名利祿,而在生命情趣的把握,生活可以很簡單、很素樸,只要有情有趣,便是人間真味。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詩詞賞析】 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南宋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辛棄疾(西元1140年~西元1207年),字幼安,號稼軒,南宋 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佔。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
辛棄疾一生堅決主張抗金,以恢復中原為志。然後他的抗金主張,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閒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其詞 豪放奔放,與蘇軾齊名,號稱「蘇辛」。
注釋
1. 青玉案: 詞牌 名,別稱《 橫塘路 》、《 西湖路 》。雙調 六十七字,前後闋 各五仄韻。
2. 元夕,農曆正月十五,又稱上元節、元宵節。
3. 花樹、星雨:描寫燈火輝煌。另一解釋,認為是 形容焰火絢爛、花炮綻放。
4. 寶馬雕車:指富貴人家元宵節出來賞燈 所乘坐 裝飾華麗的車馬。
5. 鳳簫:排簫,簫管排列參差如鳳翼,故名。此處 泛指樂器。
6. 玉壺:玉製壺具。此處喻月亮之皎潔。
7. 魚龍:紮成魚、龍等形狀的各式彩燈。
8. 蛾兒雪柳黃金縷:「蛾兒」、「雪柳」,都是 宋代婦女元宵時節所戴的頭飾。「雪柳黃金縷」,一種以金線為飾的雪柳。亦稱「捻金雪柳」。
9. 驀然:不經意間。
10. 闌珊:亦作「闌殘」,指的蕭瑟、衰落之意。
11. 燈火闌珊:形容燈光昏暗、微弱的樣子。
語譯:
元宵夜,燈火輝煌,彷彿東風一夜間 吹開了「數以千計」棵樹的花朵,又像是吹落了 滿天繁星,如雨一般 灑向人間。
華麗的馬車一走過,滿路飄香。那鳳簫的樂聲,悠揚動人;仰望天空,月亮是那麼皎潔;環顧四周,人們提著 魚龍彩燈,徹夜不息,真是熱鬧極了。
在這個元宵佳節,人群中的女子們,都爭奇鬥豔,戴著蛾兒、雪柳等頭飾,打扮得花枝招展,她們充滿歡笑,一路 留下淡淡清香 在空中飄散。。
在這多麼熱鬧的場合裏,我尋找著她,不知幾千回了,都尋找不到她的倩影。正當我失望惆悵的時候,不經意間,我一回頭,啊!我苦苦思念,尋找的人兒,卻獨自站在那燈火稀落、微暗的地方啊!
賞析:
辛棄疾 這闋《青玉案》詞。在美妙的詞境裏,蘊含了一股 悟透人生況味的智慧。「眾裏尋它千百度」指向 一種美好的認定與執念,尋尋覓覓,只為一睹芳容。然而,卻尋找不到她的倩影,在失望惆悵之際,不經意間,發現伊人卻獨自站在那燈火稀落、微暗的地方啊!正所謂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眾裏尋它千百度」的故事 太多,能體會「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人 卻太少。人生 種種遺憾 往往如此。
這闕詞,構思新巧,平易淺近;濃愁淡寫,重語輕說。寓 激情於婉約之中,語淺意深,別具一種耐人尋味的情韻。
參考資料:
王國維《人間詞話》:
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宋.晏殊.蝶戀花)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鳳棲梧)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宋.辛棄疾.青玉案)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
*王國維(西元1877年~西元1927年)初名國禎,後改名國維,字靜安(或庵),亦字 伯隅,號 禮堂,晚年更號 觀堂,又號 永觀。出生於 浙江海寧縣,原籍河南開封。
王國維 國學造詣深厚,兼習西方哲學、文學暨美學,深造有得,在文史哲、藝術、教育等諸多領域,都有開創性貢獻。
撰述者:江義德教授
(前 國立陽明大學專任教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兼任教授)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詩詞賞析】東邊日出西邊雨 道是無晴卻有晴
唐 劉禹錫《竹枝詞》:
「楊柳青青江水平,
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
道是無晴卻有晴。」
劉禹錫(西元772年~西元842年),字夢得,生於嘉興(當時屬蘇州)。《舊唐書劉禹錫傳》誤作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匈奴後裔,自言 祖籍中山(今河北定縣)。
唐德宗 貞元九年進士。 從事淮南幕府,入為監察御史。曾為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在蘇州任刺史,時人將劉禹錫、韋應物與白居易 尊譽「三傑」,建立「三賢堂」。
他的《烏衣巷》、《石頭城》、《陋室銘》和《柳枝詞》等,為傳世名篇。
注釋:
1. 竹枝詞:與「柳枝詞」相近,係民歌題材之七言詩。唐人《竹枝詞》以描寫鄉土風光或民間情歌為主。《柳枝詞》專借楊柳來寄託作者的心聲。
2. 平:形容江面平靜,沒有波浪。
3. 唱歌:一作踏歌。踏歌是當時民間一種歌唱方式,歌者牽手,一邊用腳打著節拍,一邊唱歌。
4. 道是:說是。
5. 晴:是「情」的雙關隱語。「有晴」、「無晴」即是「有情」、「無情」的意思。
語譯:
春天到來,江邊楊柳翠綠,江面平靜無波。有一位姑娘來到江邊,聽到了響亮、歡樂的歌聲從江面上傳來。初時 尚覺無關自己,漸漸又覺得 似是 聲聲傳情,這歌聲是多麼的熟悉,一定是自己的「郎」來了。
這時候,天氣 突然變得 陰晴不定。東邊 出了太陽,而西邊 卻下起雨來。天氣 時晴時雨,「情郎」是 有情 還是 無情 呢?真 難以捉摸。
賞析:
這首詩,音調輕快,語言通俗,還熟煉地運用了「諧音」相關的手法,很有中國傳統民歌的特色。
「竹枝詞」作為一種民歌,最大的特色是普遍使用「比興」與「諧音」雙關,使民歌的韻味更加深厚。
此詩的「比興」與「諧音」雙關,即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譬喻簡單,情思婉轉。巧妙的 將大自然的天氣變化,化為 內心世界的忐忑不安,此詩此情,遂有弦外之音,值得玩味。
參考資料:
「竹枝詞」是唐人 巴渝(今四川東部)一帶的民歌。唱時,以笛、鼓伴奏,同時起舞,聲調宛轉動人。
劉禹錫任夔州(今四川省重慶市一帶)刺史時,仿照這種當地流行的民歌,寫了十幾首,這是其中的一首。
撰述者:江義德教授
(前 國立陽明大學專任教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兼任教授)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格言解析】學海無涯勤是岸 青雲有路志為梯
《格言解析》:
「學海無涯勤是岸,
青雲有路志為梯。」
《格言》 體現著 一個民族的智慧,其中 既有千百年來 歷代 賢哲思考、歷史經驗、世道人心,凝聚而成的嘉言警句;也有 平民百姓,從日常生活、民情風俗中 品味,感悟出來的經驗教訓,可謂是「成己成人 之寶筏,希聖希賢 之階梯」也。
意譯:
學問像海洋一樣浩瀚無窮,唯有勤奮不懈,方能有所成就。學習是沒有止盡的,努力學習是唯一捷徑。
想要平步青雲,邁向成功之路,惟有立定志向,如同登高一般,一階一階的往上攀爬,才能登峰造極。
解析:
「學海無涯勤是岸」。知識學無止境,故必須以「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勵志勤學,纔可以有成。
「青雲有路志為梯」。成功是有方法、有道路、有方向的,惟有立定志向、堅定志向,如同登高一般,一階一階的往上攀爬,才能夠有成功的果實。
與此《格言》相似的 對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據聞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的治學名聯。
「書山有路勤為徑」:面對書籍如山的讀書人,只有勤奮是達到目標的路徑。
「學海無涯苦作舟」:浩瀚學海、無邊無際,只有刻苦,是達到目標的舟船。
也就是 做學問,唯有靠勤奮和刻苦,是沒有捷徑可走的。 」
唐宋八大家是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
明朝 茅坤 編選這八人的散文為《唐宋八大家文鈔》,於是 「唐宋八大家」的名稱,便流傳於世。
撰述者:江義德教授
(前 國立陽明大學專任教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兼任教授)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詩詞賞析】 常恐秋風早 飄零君不知
唐 盧照鄰《曲池荷》:
「浮香繞曲岸,
圓影覆華池。
常恐秋風早,
飄零君不知。」
盧照鄰(西元637~西元689年),字昇之,幽州范陽(今河北涿縣)人。性耿介,體弱多病,故厭世而悲觀。
盧照鄰 自以「當高宗時尚吏,己獨為儒;武后時尚法,己獨黃老;后封蒿山,屢聘賢士,而是時己已廢矣。」因深感 命途多乖,遭時不遇,故自號 幽憂子。著 五悲文以自明。病既久,與親屬訣,自沉穎水而死。
盧照鄰 以詩歌見稱於時,與王勃、楊炯、駱賓王 號稱「初唐四傑」,以 其生平坎坷,故其詩 亦多悲苦之音。作品有《盧昇之集》七卷和《幽憂子集》七卷,《全唐詩》收其詩二卷。
意譯:
正值夏季,荷花盛開,曲折的池岸,瀰漫著 陣陣清香。
那濃綠的荷葉,圓形的影子,覆蓋著 美麗的彎曲的池塘。
常恐秋風,太早到來,使荷花 在不覺中凋零飄落!
賞析:
這首《曲池荷》,是盧照鄰晚期的作品,借詠荷以抒其情懷。詩中的「歎飄零」,其中 深深寄寓著 其一生的憂憤與感慨。
這首詩,前兩句「浮香繞曲岸,圓影覆華池。」寫了荷花、荷葉的動態及曲岸、花池的靜態,意境很美。
這首詩,後兩句「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是直抒胸臆,隱含不安之情,即擔心荷花 過早凋謝。如果沒欣賞到凋謝前 盛開的荷花,多麼可惜。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