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9_154450.jpg

【國學名著】  晉    葛洪  《肘後備急方》

晉  葛洪 編纂《肘後備急方》:

        葛洪(西元283年~西元363年),字 稚川,號 抱樸子。東晉 丹陽句容(今江蘇 句容縣)人。約 生於晉 太康四年(西元283年),卒於東晉 興寧元年(西元363年)享年81歲。晚年,他隱居 在廣東 羅浮山中,既 煉丹、採藥,又 從事著述,直至去世。
 據《晉書》中的「葛洪傳」介紹,葛洪 「博聞深洽、江左絕倫」。他 內擅丹道,外習醫術,研精道儒,學貫百家,思想淵深,著作弘富。他是 著名的道教人士。他 在中國哲學史、醫藥學史以及科學史上 都有 很高的地位。
        由於 歷經時局動亂,葛洪 的 許多著作 多有散失。經過 專家的認真考證,認爲 至今 確信是 葛洪所著的書 至少有 下述四種 :《神仙傳》、《抱樸子 內篇》 、《抱樸子 外篇》、《肘後 備急方》。 
      《肘後 備急方》原名《肘後 救卒方》共 八卷 70篇,為 中醫 方劑學名著。是葛洪 完成的多種 醫學著作中 至今 留傳於世的書,他原先 著作《金醫藥方》100卷(已失傳)。本書 在流傳過程中,經 梁朝 陶弘景 增補,改名 爲《肘後百一方》後來 金代 楊用道等 再行 增補一次,更名爲《肘後備急方》。 
         葛洪 所著的《肘後備急方》是 我國 醫藥史中的珍貴文獻,有人 說 它是「古代 的 中醫診療手冊」。 

注釋:
1.《肘後備急方》:晉 葛洪 撰。收錄於 《四庫全書》 子部。
2.《肘後備急方》:書名的意思 ,是可以 常常 備在肘後(帶在身邊) .. 。
3. 葛洪:另一版本,葛洪(西元283年~西元343年)享年61歲。

解析:
      《肘後備急方》是現存 中醫歷史上 第一本 急救手冊,裏面 記錄了 大量 簡單有效的治療方法,治療瘧疾的方法 就有 二十多種,其中 用 青蒿 治療瘧疾的方法 啟發了 諾貝爾獎 獲得者 屠呦呦。
         屠呦呦(西元1930年12月30日~),浙江 寧波人,祖籍 江蘇無錫,中國 中醫科學院 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 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 導師,抗瘧藥 青蒿素和雙氫 青蒿素的發現者。這些 抗瘧藥 拯救了 數百萬人的生命,為亞洲南部、非洲和南美洲等 熱帶 開發中國家的人 改善了健康狀況,被認為 是20世紀 熱帶醫學的顯著突破。
         西元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 因 研製 青蒿素等抗瘧藥方面的卓越貢獻,與威廉 · C · 坎貝爾、大村智 共同 被 諾獎委員會 授予 該年度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 「三人發展出 針對一些最具毀滅性的寄生蟲疾病 具有革命性作用的療法」, 屠呦呦 獨享 其中一半獎金。她是 歷史上 第三位 因瘧疾研究 獲獎的人、首位 華人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首位 亞洲及華人女性 自然科學類 諾貝爾獎得主, 也是 首位接受 本土高等教育 且在中國大陸 進行研究工作的自然科學類 諾貝爾獎得主。

參考資料:
       《四庫全書》經、史、子、集,泱泱五千年 中華文化之瑰寶。 中國 歷代統治者 重道輕藝和鄙薄科學技術的思想,決定了《四庫全書》的收書 原則。四庫館臣 明確 提出:「聖朝 納錄遺文,以闡 聖學明王道者為主,不以 百氏雜學為重也」。不過 其 對於 中國 科技古籍的保存 仍有 很大的貢獻。
         因為《四庫全書》「子部」 分類 頗為複雜,包括「諸子百家」。簡單來說,包括 哲學、政治、經濟、法律、農、工、兵、藝術、醫藥、科技等 各項 專門學術的著作,都可 歸在 「子部」。如 晉代 葛洪 所著的《肘後備急方》是 我國 醫藥史中的珍貴文獻,即 收錄於 《四庫全書》「子部」。
         西元2015年10月5日,中國 著名藥學家、中國 中醫研究院 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 屠呦呦 憑藉 發現青蒿素,獲得了 當年的 諾貝爾 生理學或醫學獎。
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啟發 中國科學家 屠呦呦  開創性地 從 中草藥中 分離出 青蒿素 應用於 瘧疾治療 被授予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屠呦呦 鑽研 古籍文獻,發現西元 340 年 醫學家 葛洪 在其著作《肘後備急方》中 寫到,「以兩公升的水 加入一點青嵩,擰出汁 一口喝下去。」她隨即 瞭解 若加熱萃取 可能 會破壞植物 原有的活性成分,因此 使用 低溫製程 。 結果 成功了,先後在 老鼠、猴子實驗 都 出現效果,接著 她開始在自己身上 做人體實驗,並 對叢林中 感染瘧疾的工人 進行治療,證明 有療效。
晉代 葛洪 所著的《肘後備急方》 :催生了 中國科學家 屠呦呦 獲得了諾貝爾獎。屠呦呦 使葛洪 所著的《肘後備急方》成為 聯合國 「國家 非物質文化遺產」。
        屠呦呦 在 西元2011年 說,「中國醫學 可以幫助 我們 征服全球威脅生命的疾病,這是 我的夢想。」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3-22_165528.jpg

【認識 植物】   瓢瓜  可用來    製作「葫蘆」

中文名稱:瓢瓜
別名:別稱 蒲瓜、扁蒲、瓠瓜、瓠仔、蒲仔、匏仔等。
注音:
瓢(音ㄆ一ㄠˊ)、蒲(音ㄆㄨˊ)、瓠(音 ㄏㄨˋ)、 匏(音ㄆㄠˊ) 。

英文名稱:Calabash Gourd , Bottle Gourd


產地:
        過去有人 認爲 「瓢瓜」的原産地 是印度與非洲。但據 考古資料 記載,亞洲的中國、泰國,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魯,非洲的埃及,都曾 出土過 石器時代的「瓢瓜」化石。
      「瓢瓜」是 我國土生土長的植物,不是 從外國 引進的;當然,也 沒有資料說明,「瓢瓜」是由 我國傳到外國的。

生態 : 
     「瓢瓜」 是屬於 葫蘆科 葫蘆屬 的一種植物,它是 一年生 攀緣草本,具有 軟毛,卷鬚分枝;卵圓形的葉子互生;夏秋 開白色花,雌雄同株。
     「瓢瓜」藤  可達15米長,藤上 有毛,葉子 橢圓狀或心狀。果子 可以從10厘米至一米不等,最重的 可達一千克。「瓢瓜」喜歡溫暖、避風的環境,幼苗怕凍。

用途:
「食用」:
         「瓢瓜」的果實, 在未成熟的時候 都被 供作 食物。在中國烹飪中,「瓢瓜」 可以做湯或者炒菜。在日本「瓢瓜」果肉 被曬乾食用。在中美洲  「瓢瓜子」與其它香料一起 做飲料的添加劑。此外  「瓢瓜」的藤和葉 也可以食用。
「容器使用」:
           木質化的「瓢瓜」 可以用來製作 「葫蘆」,當作 酒壺、水壺使用。將「葫蘆」 剖成兩半, 可 製作 舀水、淘米等的「勺子」。
「藥用」:
         《神農本草經》中醫 認為  「瓢瓜」有 利尿消腫的作用,《傷寒類要》認為「瓢瓜」 可 醫治黃疸。
「樂器」:
         《堯典》中  匏 (即瓢)爲八音之一。所謂 八音是「金、 石、 絲、 竹 、匏 、土 、革、 木」。匏是 製作樂器的重要原材料,其價值 不亞於絲、竹。直至 今天  在中國西南的少數民族中 依然有 用匏 製作的樂器。在漢代的《禮樂志》,稱爲「葫蘆笙」。在民間 稱爲「葫蘆蕭」 或「葫蘆絲」。
 
「藝術品」:
           若用 各種材質 仿「葫蘆」或在「葫蘆」上 雕、畫、烙、塑  則 成為 「藝術品」。「葫蘆」是由圓構成的,象徵著 和諧美滿。不但在古代人民的物質生活中 占有重要地位,而且 與文學、藝術、宗教、民俗、神話傳說 乃至政治等關係 也十分密切,無疑是 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
           千百年來,「葫蘆」 是一種吉祥物和觀賞品,一直 受到人們的喜愛和珍藏,是 中華吉祥文化的代表象徵。

參考資料:

【瓢瓜與中華文化的關係】:
       「瓢瓜」與中華文化關係密切。中國 最早 將瓢瓜 稱為瓠、匏和壺。在《詩經》、《論語》中均有提到瓢瓜。例如《詩經 邶風》云:「匏有苦葉,濟有涉深 」;《詩經 衛風》云:「齒如瓠犀 」;《詩經  豳風》云:「七月食瓜,八月斷壺 」;《 詩經 小雅》云:「南有木,甘瓠累之 」。 《論語 陽貨》云:「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 《論語 雍也》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 ,回 也不改其樂。賢哉 回也。」
          從《詩經》記載的時代來計算,我國 栽培「瓢瓜」 也已經有了2000多年的歷史。《詩經》之後,記載 「瓢瓜」的文獻就更多了。據清代《古今圖書集成》統計,提到 瓢瓜的古書 有近百部(篇)。在這些書裏,有的 寫「瓢瓜」的種植方法,有的 寫「瓢瓜」的食用、藥用及日常器用的價值,有的是 歌詠 「瓢瓜」的詩文,還有 大批 有關「葫蘆」的神話傳說故事。

【有關「葫蘆」的神話傳說故事】:
    「葫蘆」 大多數的人 都見過。「葫蘆」 口小肚大,可 廣納四方財,用以象徵 財庫飽滿,納財致福,增加財運,還有 收煞除厄的功效。此外,居家風水 若有 穢煞之氣,或氣場不利,導致 有礙 身體健康,也可以 用「葫蘆」來化解。
       很多神仙、神醫 也都 身背「葫蘆」或腰懸「葫蘆」,如 八仙中的鐵拐李,壽星 南極老仙翁與濟公活佛等。所以 自古以來,從事 醫生、占卜、風水、算命或看相職業的人,都喜歡 在家中或辦公室中 掛個「葫蘆」,來 催旺自己的事業;這說明 傳說「葫蘆」具有 開運、化煞和保平安等作用。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3-18_073525.jpg

【對聯賞析】  事能知足心常泰    人到無求品自高

清  陳伯崖 《對聯》:
上聯:事能知足心常泰。
下聯:人到無求品自高。

        陳伯崖,生卒年不詳,是 清 文學家 紀曉嵐的老師。

(※ 紀昀(西元1724年~西元1805年),字 曉嵐,又字 春帆,晚號 石雲,又號 觀弈道人、孤石老人、河間才子,諡號 文達,在文學作品、通俗評論中,常被稱為 紀曉嵐。
紀曉嵐 是 清 乾隆年間的著名學者,政治人物,也是 清 乾隆在位時,負責「四庫全書」的總編,《四庫全書》分為 經、史、子、集四部。)

注釋:
1. 事能知足心常泰:另一版本,事能知足心常「樂」。另一版本,事能知足心常「愜」。
2. 泰:泰然, 形容 心情安定。
3. 愜:愜(音ㄑㄧㄝˋ), 愜意。感到暢快。 
4. 無求:不為 外物所羈絆。
5. 品:人品,品格。
6. 高:高潔,高尚。

意譯:
      凡事 能夠知足常樂,內心 則能感到泰然;人能夠 不貪求的話,人品 自然可以高潔。 

賞析:
「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
這是 一副名聯,其作者 說法不一,大致 四種說法,
是 陳伯崖的名聯,見《對聯趣話》,湖北教育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
是 陳伯崖的名聯,見《國學網 楹聯金庫》。
二、是 李叔同的父親 李世真的名聯。
三、是 明朝 詩人 陳獻章的自勉聯。
四、是 林則徐的名聯。
何者正確? 有待考證。

       這裡 說的「知足」、「無求」,是告誡人們 要捨棄 滿腦子的功利與浮躁,不為外物所羈絆,從而 獲得一種超然物外的自在與寧靜。一個正人君子 要想 達到高尚的精神境界,首先 要做到 不受外界物質環境的誘惑,進一步 擺脫虛榮的惑亂。
    「知足」、「無求」,是人品的體現,超然於 世俗之上,它不是 不思進取和漫不經心,也不是 心灰意冷和垂頭喪氣,更不是 一籌莫展和難掩煩悶的消極態度和庸人哲學。而是 告誡人們 要 知足常樂,擺脫功名利祿的羈絆和困擾,不必強求,有所不求,才能 有所追求。能夠「不降其志,不辱其身」。這才是 「知足」、「無求」的最高境界。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3-17_132829.jpg

【名句解析】  蕭規曹隨     百姓 安居樂業

 

西漢 司馬遷  編撰《史記.卷五四曹相國 世家》:

「參 為漢相國,出入三年。卒,諡 懿侯。子 窋 代侯。百姓 歌之曰:『蕭何為法,顜若畫一;曹參 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淨,民以寧一。』」

 

司馬遷 (西元前145年~西元前86年),字 子長,左馮翊 夏陽(今 山西 河津)人(一說 陝西 韓城人),是中國 西漢時期 著名的 史學家和文學家。 司馬遷 撰寫的《史記》 公認為 中國史書的典範,首創的紀傳體 撰史方法 為後來 歷代正史 傳承,被後世 尊稱爲 史遷,又因 曾任 太史令,故自稱 太史公。

 

《史記》不僅是 一部 體大思精、前無古人的歷史钜著,也是 一部 偉大的文學著作,在中國史學與文學上的 影響巨大而深遠,研究 文史者 幾乎 無人不讀 《史記》。

司馬遷 所撰的《史記》 記事 上起 軒轅黃帝,下至 漢武帝 太初年間,是一部 紀傳體的通史 。全書 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 一百三十篇。

 

 

注釋:

1. 參:曹參(西元前?年~西元前190年),西漢沛縣(今屬江蘇徐州)人。和蕭何一起輔佐漢高祖平定天下,封 平陽侯。蕭何死後,曹參 繼任相國

2. 相國:職官名。秦漢等 朝代 所設置的宰相職位,後來 沿用 成為宰相的通稱。

3. 出入:大概、約略。

4. 曹窋:窋(音ㄓㄨˊ), 曹窋(西元前?年~西元前161年),為 曹參之子,漢惠帝時 任 中大夫、御史大夫等職。

5. 歌:歌頌。

6. 蕭何:蕭何(西元前257年~西元前193年),沛豐人(今屬江蘇徐州)人,早年 沛縣 縣吏,秦末 輔佐 劉邦起義, 乃一代名相。蕭何 曾協助劉邦 消滅 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蕭何 是漢朝的開國元勳之一,蕭何與張良、韓信 「漢初三傑」。

7. 顜 :顜(音ㄐ|ㄤˇ),明確一致。

8. 若:似。

9. 畫一: 一致;一律

 

意譯: 

     曹參 任漢朝丞相,大約 有三年時間。死後,被諡為 懿侯。他的兒子 曹窋 繼任他的候位。百姓們 歌頌 蕭何和曹參 說:「蕭何 制定律法,明確一致;曹參 繼任為相,遵守法度 而不改動。清淨無為的施政做法,使 人民生活 可以 得到安定而不亂。」

 

解析:

      漢高祖劉邦起兵推翻秦朝的時候的時候,有兩個最的力的左右手,一個叫蕭何,一個叫曹參,都是他的沛縣同鄉。

當劉邦的軍隊 攻進秦朝的都城 咸陽時,許多 將士 都 爭先恐後的 搶奪財物、美女,只有 蕭何一人 獨具慧眼,到 相國府中,大量搜集 秦朝的法令規章、圖文書籍,還把 它們 視為寶貝般的收藏起來。

後來劉邦 做了皇帝,稱 漢高祖,封 蕭何 為 開國 丞相,這時候,蕭何 因搜集 秦朝的文獻,對 秦朝的土地、戶口 都調查得 一清二楚,對於 天下的地形、民情、風俗等等,也非常的熟悉,於是 就 親手 制定了 漢朝的法規、典章和制度,蕭何和曹參 雖是同鄉,但兩人相處 並不融洽,來往 比較疏遠。但是,蕭何 在臨死的時候,還是 向皇帝 推薦 曹參 接替 丞相的位子。

曹參 任漢朝丞相,大概有 三年時間。死後,被諡為 懿侯。時人 歌頌:「蕭何制定法律,調和整齊如一;曹參 繼任相國,其為人持重,不會 胡亂 出主意,施行 清淨無為的政策,使動亂已久的天下,逐漸 使 人民生活 安居樂業。」史稱「蕭規曹隨」。

「蕭規曹隨」這句成語 ,就是 從這個故事 濃縮而來,用來 比喻 後任的人 依照前任 所定的 成規做事。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7-12-27_084832.jpg

【歌曲賞析】        台灣歌謠             農村曲

台灣歌謠《農村曲》:

作詞:陳達儒   作曲:蘇桐

《農村曲》   歌詞:

(一)

透早就出門,天色漸漸光。

受苦沒人問,行到田中央。

行到田中央,為著顧三頓,

顧三頓,不驚田水 冷酸酸。

(二)

炎天赤日頭,悽慘日中午,

有時踏水車,有時就搓草。

希望好日後,每日巡田頭,

巡田頭,不驚嘴渴 汗那流。

(三)

日頭那落山,工作即有息,

有時歸身汗,忍著寒甲熱。

希望好年冬,稻子快快大,

快快大,阮的日子 就快活。

 

                             陳達儒(西元1917年~西元1992年),本名 陳發生,出生於 臺北 艋舺 祖師廟附近。他於西元1935年加入 勝利唱片公司,時 年僅十九歲,於僅僅四年的創作期間,創作了《白牡丹》、《雙雁影》、《青春嶺》、《滿山春色》、《農村曲》、《心酸酸》、《三線路》、《青春城》、《港邊惜別》、《阮不知啦》等作品。

                            二戰後 陳達儒仍持續創作 台語流行歌曲,寫下了《安平追想曲》、《南都夜曲》、《青春悲喜曲》、《菸酒歌》、《賣菜姑娘》等 膾炙人口的作品。一生 寫作無數佳作的陳達儒,於西元1988年 獲頒 金曲獎 特別獎。西元1937年創作的〈農村曲〉因為內容 顯現 台灣農民生活困苦, 曾被 政府禁唱,直至 西元1976年 才解禁。

 

                            蘇桐(西元1910年~西元1974年),本名 蘇同,日治時期 著名作曲家,與陳秋霖、陳水柳(冠華)為 當時知名的歌仔戲 後台樂師,擅長 演奏揚琴。西元1936年曾加入「臺灣 新東洋樂研究會」,改良傳統樂器,研製 日後仍廣泛運用於歌仔戲、客家山歌的「鼓吹弦」。三年代中期,加入 古倫美亞唱片公司,專事作曲,與李臨秋 合作創作電影主題曲〈懺悔〉。後轉赴 勝利唱片,與陳達儒 合作多首 台語歌壇代表作,如〈農村曲〉、〈日日春〉、〈雙雁影〉。

                              他是一位典型的民間藝人,有他的執著、有他的個性,也有他的傲氣。二戰後,蘇桐仍有與陳達儒合作,如〈青春悲喜曲〉、〈菸酒歌〉、〈姊妹愛〉、〈母啊喂〉等佳構,惜生活困乏,入不敷出,淪為 流浪街頭樂師,賣過 歌仔簿及漢藥秘方~「高家種子丸」。晚年,曾隨 楊麗花歌仔戲班 在台視 擔任演奏。

                              蘇桐是一位音樂天份很高的作曲家,可惜 恃才傲物,加以 生不逢時,而潦倒一生,過世時,身無長物。

 

注釋:

1. 透早:一大早。

2. 為著顧三頓:為了 三餐能吃飽。

3. 冷酸酸:很冷。

4. 炎天赤日頭:炎日下。

5. 好日後:以後 有好日子過。

6. 即有息:才 回家休息。

7. 歸身汗:全身 都是汗水。

8. 寒甲熱:寒冷和炎熱。

9. 好年冬:好的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一年。

 

說明:

                    這首《農村曲》分三段 三段均採同一曲調,三段歌詞 皆不同, 乃 敘述 農民一天的工作情況。旨在 說明 農民的勞苦、 辛酸與期盼。

《農村曲》詞分三段 :

                      第一段 敘述 農民 日出而作的情況。歌詞大意 為 農民 一大早前往 田地,辛苦 沒人問,為了三餐,不怕 田水很冷。

                      第二段 敘述 農民 炎熱中午的工作情況。歌詞大意 為 農民 在炎日下 從事 踏水車、搓草、巡田頭等工作,不怕饑渴、不怕汗流浹背,只希望 以後 有好日子過。

                       第三段 敘述 農民 日落而息的情況。農民 必須忍受著寒冷和炎熱,要很晚了才能回家,只 期待 風調雨順,稻子 快快長大, 能夠 快活過日子。

這首歌,是 一首 反映 農民艱苦生活的歌謠。可以 深刻體會《憫農詩》:「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生活情況。

 

文鶯    《農村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wDM6ws95G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Nmas086K6s

 

江蕙~農村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XfpEhzF_WM

 

參考資料:

  李紳《憫農詩》:

第一首: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第二首: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另一版本: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2-14_071303.jpg

【詩詞賞析】  疾風知勁草     板蕩識誠臣

唐  李世民《贈 蕭瑀》: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勇夫安知義,智者必懷仁。」

                           李世民(唐太宗) (西元599年~西元649年),為唐代 第二位君主。高祖 李淵之次子。出生於 武功(今陝西 武功西北),四歲時 曾有 相面先生 預言說,此子 將來 必能 濟世安民,因以為名。

唐王朝 在 太宗 統治下(西元627年~西元649年 ) ,文治武功 均有所發展,開創了 中國歷史上 著名的治世。太宗 年號叫「 貞觀 」 ,所以 叫「貞觀之治」。

注釋:
1. 蕭瑀:隋代 官員,後來 歸唐。唐高祖 李淵 很器重他,他又 孜孜自勉,留心政事,故深得 李淵信任。唐太宗 繼位,拜爲 尚書左僕射,封
宋國公。蕭瑀 是唐朝開國功臣,位列 「淩煙閣」二十四功臣的第九位。

2. 疾風:狂風。           

3. 勁草:強勁有力的草

4. 板蕩:指亂世。板、蕩,都是 詩經 大雅的篇名,譏刺 周厲王 治國沒有綱紀,社會動蕩不安。          

5. 板蕩識誠臣:另一版本,板蕩識「忠」臣:。

意譯:

在疾風的吹襲下,便能知 何者是堅韌的青草;在動蕩不安的時局裡,最能 看出誰是 真正忠誠的臣子。

勇者 往往 只是 一介武夫,不一定,都能 謹守道義;然而 有智慧的智者,必定 常懷著 一顆仁慈的心。

賞析:

這首 李世民(唐太宗)贈送給 蕭瑀的詩,旨在 述說 在疾風的吹襲下,便能知 何者是堅韌的青草;在動蕩不安的時局裡,最能 看出誰是 真正忠誠的臣子。並勉勵蕭瑀,要做一個智者,心中 時常存著 愛別人的仁慈之心,不要 只做一個不一定能謹守道義的勇夫。

如果 處在一個安定的和平時期,很難分辨出一個人是忠是奸或人品的高低,這是因為奸臣 可以用 花言巧語 遮掩其奸行 ,壞人 也可以隨時為自己帶上一副偽善的面具。因此  大凡 逢艱難的時勢,才是 對人們信念與氣節的考驗。每一個時代,能在 逆境中、以至於臨生命危險時, 仍堅持自己崇高追求與信仰的人,才是真正的忠臣義士。這就是千古以來 很多忠臣義士遇難之後 仍能 被後人尊敬與傳頌的原因。

這首詩 深刻地說明︰禁受得住大風摧折的草,才稱得上強勁;只有 在嚴峻危急的關頭,方能 考察出 一個人的真正品性和節操;方能 識別出 誰是堅貞的忠臣。

                                                                                              

參考資料:

《新唐書,卷114,列傳》( 第二十六 蕭瑀) 

  嘗曰:「武德季,太上皇 有廢立議,顧朕挾不賞之功,於昆弟 弗見容,瑀 於爾時 不可 以利怵死懼,社稷臣也。」 
  
賜詩曰:「疾風知勁草,版蕩識誠臣。」 
      
曰:「公 守道耿介,古無以過,然 善惡太明,或 有時而失。」 
       
頓首 謝曰:「既蒙教,又 許以忠亮,雖死日,猶 生年也。」 
       
魏徵 曰:「臣 逆眾持法,主 恕之以公;孤特守節,主 恕之以介。昔聞其言,乃今見之。使 瑀不遇陛下,庸 能自保邪?」...

 

 

 

 

文章標籤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1-09_153318.jpg

【逸聞傳說】人生七十才開始  開始什麼?

據說 台灣 有位 德高望重的名人,七十大壽,賀客盈門。壽星 致詞時 說 :「人生七十才開始」 ,稍頓一下 正要繼續說,大家 就 熱烈鼓掌,並 加以呼應:「 對!對!『人生七十才開始』」。從此 「人生七十才開始」這句話 成為 鼓勵人們「不要怕老」的 最佳 代名詞。

其實 這位 壽星說:「人生七十才開始」,開始什麼呢?可能是 要「開始 擘劃 新的人生」。也可能 是要「開始 面對 最後的路程」。因為 壽星 話還沒講完,就 被賀客 鼓掌聲 打斷了,以致 壽星 說的 話 其「真意」成謎?不得而知, 只能讓 後人 各自解讀了!

人生七十才開始

要《開始 擘劃新的人生》:

網路 最近 盛傳了 一份 新的訴求、一種 新的理念 :「人生七十才開始」!要「開始 擘劃新的人生」。並舉 一些知名人士 為例,如鄧小平 七十二歲 上台,改變了 中國。杜特地 七十歲 上台,改變了 菲律賓。川普 七十上台,這次 要改變美國!筆者 認為 以上 只是特例,並不是 普遍現象。

現今 台灣各地方 有不少 「樂齡學習中心」、「社福中心」、「社區大學」等 單位, 呼應「人生七十才開始」,規劃 一些 可以 讓 退休銀髮族 再學習與發揮的課程,如 資訊電腦系列、 運動養生系列、文創藝能系列、美食烹飪系列 等課程。輔導 這些 退休銀髮族「擘劃新的人生」,培育 自己的興趣,或是 再發揮既有專業技術,好讓 晚年生活 得以更加充實。

人生七十才開始

要《開始 面對最後路程》:

人類的器官 過了 三十歲 就開始衰退 ,七十歲的器官功能,一般而言 只剩 全盛時期的 35%,這是 鐵的事實。老化是人生的必然,年過 七十歲 ,大多 有慢性病,神未曾應許,身體 永遠硬朗 無病痛

生、老、病、死 是 人生必經的過程,不論 是 街頭遊民、凡夫俗子、英雄豪傑、達官顯貴 都 無可避免的,每個人都要 「面對最後路程」,只是 所承受的壓力、大小,各有不同 而已。

你 有想過 自己人生的最後一段路 要怎麼走嗎?在疾病末期不做侵入性的無效治療、而是只用「緩和症狀」的醫療方式,能有尊嚴的 走向人生的終點,並和家人好好的道別,享受生命中最後的美好。「安寧療護」讓人多一種「善終」的選擇。

「人生七十才開始」, 這一句話 已經 排除了 它在生理及健康上的意涵,因為 人到了七十「已接近肉體生命的盡頭」,第一個 說這句話的人,極可能 是  個人 對人生的覺悟  而作 的一種表達。 至於 一般普羅大眾 對這句話,只能 當成是 期許或嚮往吧?

隨著 高齡化社會的來臨,老人問題 不斷浮上檯面,例如 老人照護問題、獨居老人、老人自殺和老人經濟安全問題,已經充斥整個社會。這也是年過 七十歲 面對的問題。


《台灣 就要邁入 高齡社會》:

2017年2月底 台灣 戶籍登記 , 65歲以上老年人口313萬9397人,佔了13.33 %,比幼年人口的13.31%還要多,整個國家結構 轉變為  以「 扶老」為主,台灣 就要邁入 高齡社會。(2025年  65歲以上老年人口總數 將超過480萬,比例將達到 20%)。

而 根據推估,2017年 台灣的失能人口 有73 . 8萬,其中 包括65歲以上失能老人,50歲以上失智 加上身心障礙者等,家裡 一旦出現 需要照顧的人,可是要「長期抗戰」,但就算 申請到「居家照顧服務員」,亦 問題重重。

「家庭照顧者 關懷總會」 秘書長 陳景寧 認為 : 「包括 居家服務,重度的 只核給 一個月 大概90小時,有很多的家屬反映 這是 不夠用的問題,另一方面 是 不好用的問題,就是 他可能 只有 在週一到週五 有提供服務,假日 不見得有。」政府 「制度設計」,顯然 難以 滿足需求。

目前 台灣 每年有13 . 3萬人 為了 照顧失能或失智的長輩,離開職場,一、二十年後,這些人 年紀大 想回職場 困難重重,也因為 年輕時 中斷工作,無法 累積退休金,可能 老了 只能 仰賴社會救助,淪為 新的一群貧窮人口。

台灣國安 將遇上 「高齡化」 加上 「少子化 」的雙重危機 。只是 高齡化問題 來得 又急又猛; 也來得 那麼 無聲無息。

 「事有輕重緩急」, 蔡英文政府 是不是 還有餘裕 等其他議題 處理完,才面對呢?

根據 新聞報導《久病無孝子!中風爸 大便褲上 遭兒打死》。

照顧 生病的親人 是很辛苦的, 他 已經辭去工作 專職 照顧老父, 沒有照顧過病患的人 不能 了解 其中的辛苦 ,筆者 不忍苛責,批評 他的不孝,若不是 壓力太大、太久,他 或許 不會 一時失去理智 做出憾事。這案件  只是 冰山一角。

     「長照」政策 真的非常重要。希望政府 用心的推動。照顧失能或失智的長輩,不是容易的事,尤其是 「長期照顧」。期盼 執政當局 「能苦民所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而不是 尸位素餐!

 

參考資料:

《久病無孝子!中風爸 大便褲上 遭兒打死》

三立新聞網

2018年1月5日 下午5:48

記者蘇怡璇/桃園報導

周姓男子的爸爸 因為幾種慢性病 導致行動不便,周男 為了照顧爸爸 還特地辭去工作,沒想到 照顧病人 並不如 想像中的簡單,周男 開始 嫌棄爸爸 走路慢、吃東西 就像 小朋友一樣 會掉滿地,甚至 認為爸爸 連大小便 都會失禁,超級麻煩。

終於有一天 周男 控制不了情緒,發現 爸爸再次在褲子上 大便,一氣之下 竟然隨手 拿來掃把、皮帶,開始在 爸爸身上,頭上猛打!周男 幾乎失心瘋了,這樣打 還消除不了怨氣,最後 拉著父親的頭 撞電梯、廁所牆壁,導致 父親腦出血,等他清醒過來,才 驚覺 鑄下大錯 ,打電話 叫救護車 將爸爸送醫,但仍 回天乏術!

案件 到了法院審理,周男 開庭時 向法官坦承,因照顧父親 失去耐心,才會對其 毆打虐待,周男 被依 傷害直系尊親屬致死罪 起訴。法官審酌,周男 犯後深具悔意,判處7年6個月徒刑。

撰述者:江義德教授

(前  國立陽明大學專任教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兼任教授)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2017-12-31_091307.jpg

【詩詞賞析】     人生七十方開始  時代精神一語傳

 

于右任《寫給 張群 總統府秘書長》:
 

              「人生七十方開始,

時代精神一語傳;

萬歲中華今再造,

期君同醉玉關前。」
                   
                          于右任 (西元1879~西元1964年),陝西 三原人,原名 伯循,字 右任,筆名 神州舊主、騷心、大風、剝果、太平老人,而以 字行。清 辛丑舉人,以「半哭半笑樓」詩草,譏諷時政,倡言革命,後入 同盟會,先後 創辦 神州日報、民呼日報、民籲日報等。

護法之役,任陝西 靖國軍總司令,國民政府 定都 南京,任 國民政府委員,監察院 院長。公餘 倡導 標準草書,著有 右任詩存、文存、墨存、牧羊兒的自述等。

 

注釋:
1. 張群:張群(西元1889~西元1990年)字岳軍,四川省華陽縣人。歷任 上海 特別市市長、湖北、四川省主席、行政院長、總統府秘書長及總統府資政等要職。他 辭世時,已 高齡一百零一歲。

2. 玉關:玉門關(在今甘肅 河西走廊西端)。古時通往西域的關隘。

 

意譯: 
                                您 曾說 「人生七十方開始」一語,很 合乎 時代精神,已 成為 廣為流傳的名言。

今中華民國再造,將 萬世長存,期盼有朝一日 河山光復,與您 一同酣醉玉門關前。

 

賞析:
                              張群 六十八歲(西元1957年)的生日 時,應 記者的訪問,談到 現代 醫藥衛生進步,生活條件改善,
國民平均壽命 逐年延長,長壽 已不稀奇, 古人所說的 「人生七十古來稀」,應該 改為「人生七十方開始。」這句 對 老年人 極富 鼓舞性的話語,已經 成為 廣為流傳的名言。

  西元1961年三月, 于右任 寫給 張群的詩 ,強調「人生七十方開始,時代精神一語傳。」稱讚 張群 說過 「人生七十才開始 」是合乎 時代精神的名言。

(于右任寫給 張群這首詩時 已高齡 八十二,張群 時年 七十二。于右任大於 張群十歲。)

 

張群「養生與養德」並重的實證經驗,對追求健康長壽的人,是一個最好的典範。

他有一首 不老歌

「起得早,睡得好,七分飽;

  常跑跑,多笑笑,莫煩惱;

  天天忙,永不老。」

八句話,二十四個字,可以概括 張群的養生之道。

 

著名畫家 張大千(西元1899年~西元1983年) 在張群 九十歲時 作這首打油詩》贈給 張群:

 八十 不稀奇,九十 多來兮,百歲 笑眯眯,

   七十 還是小弟弟,六十 睡在搖籃裡。」

(此時 張群 已高齡九十,張大千 時年 八十。張群 大於張大千 十歲。)

 

這首打油詩張群 最為欣賞。張群 認為 這不是 妄圖長生,而是 看破生死,面對自然。唯有 順乎自然,才有 快樂圓滿的人生。

 

參考資料:

網路資訊 非常豐富,然而 有些資料輾轉傳抄」,難免以訛傳訛」,須小心求證。

例如

于右任 所寫的詩:「人生七十方開始,時代精神一語傳。」原是 在稱讚 張群 說出 那句 當代名言「人生七十才開始」。

網路 竟然 有人 認為 于右任 說:「人生七十才開始」,是「自我吹噓」接著說「生命的時間長短 不是重點 ,重點是 活著的時候 幹了什麼事」,最後 批評 于右任 做了 幾十年的監察院長。從未 彈劾過一個人,是在 鬼混」。這樣 解讀 顯然有誤或只是 一知半解,其評論 亦背離主題 有失 原意。

又 「金門日報 」全球資訊網 ,有篇阿娘的俗語話,文章中 說,國畫大師 張大千 在九十歲時 寫一首打油詩「八十 不稀奇,九十 多來兮,百歲 笑咪咪,七十 還是小弟弟,六十 睡在搖籃裡。」與俗諺 不謀而合。

張大千 享年 八十四歲,竟然在 逝世 六年後(如 在世是九十歲) 還 寫了《打油詩》。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7-12-18_124343.jpg

【元曲賞析】  驪山四顧 阿房一炬  當時奢侈今何處

元  張養浩《山坡羊》驪山 懷古 :

「驪山四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
(只見) 草蕭疏,水縈紆。
   至今遺恨迷煙樹,。列國周齊秦漢楚。
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
   
         張養浩 (西元1270年~西元1329年),字 希孟,號 雲莊,又稱 齊東野人,濟南(今屬 山東)人,元代 著名 散曲作家。歷任 縣尹、監察御史、禮部尚書等職。
         元 文宗 天曆二年,特派 張養浩為 陜西 行台中丞,張養浩 散其家財 予鄉里貧乏者,至陜,救荒除弊,勤政撫民,不久,遂 以勞瘁卒。諡 文忠。

注釋:
1. 山坡羊:曲牌,相當於 宋詞中的詞牌。
2. 驪山:在今陝西 臨潼縣東南。杜牧《阿宮殿》:「驪山 北構而西折,直走 咸陽。」
3. 阿房:阿房宮,秦宮殿名,故址 在今陝西 西安市西南 阿房村。《三輔黃圖》:「阿房宮,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宮未而亡,始皇廣其宮,規恢三百餘里,離宮別館,彌山跨谷,輦道兩屬,閣道通驪山八百餘里。」又《史記 秦始皇本紀》:「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十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 坐萬人,下可以 建五丈旗。」
4. 一炬:指 西元前206年12月,項羽 攻入咸陽時 放大火 焚燒 阿房宮。《史記 項羽本紀》,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故 杜牧《阿房宮賦》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5. 縈紆:縈紆(音ㄧㄥˊ ㄩ):形容 水流 彎曲縈迴。
6. 蕭疏:蕭條稀疏。
7. 迷煙樹:煙鎖迷離的樹林。
8. 列國:各國,即周、齊、秦、漢、楚 這些國家。

意譯:
      在驪山上 四處看看,阿房宮 已經被一把火 焚燒了,當時的繁華富貌,都化為灰燼 現在不知在什麼地方?
      今日只看到蕭條稀疏的荒草,及彎曲縈迴的河水。
      朝代更替的遺恨,就如 眼前 煙鎖的樹林,那麼 撲朔迷離。周  齊 秦 漢 楚,這些國家,今何在?
      贏了的,都 變成了塵土;輸了的,也 都變成了塵土。

賞析:
      此曲 是 對封建王朝的一種詛咒,封建統治者 無論 輸贏、成敗 ,最終 都
逃不了滅亡的命運。
      此曲 嚴厲 批判封建統治者 為 爭奪政權 而進行的殘酷廝殺、焚燒破壞 及奪得政權後 奢侈浪費、揮霍無度。伴隨著 各個王朝的興亡交替,是無休無止的破壞,無數的物質財富和精神文明 都 化為灰燼。 
      驪山 這座 見證了 眾多歷史滄桑的名山,歷史遺跡 甚多,張養浩 登臨此山,放眼四顧,感慨叢生,阿房宮 已經 被項羽 付之一炬,當年的豪華奢侈 都不復存在。呈現在其面前的 只有「看到蕭條稀疏」的「荒草」,「彎曲縈迴」的「河水」。
      張養浩 體驗 歷史更迭的無情和必然。因 朝代更替,在歷史的長河中,已找不到「列國」中「周、齊、秦、漢、楚」的蹤影!
      多少帝王 為了天下,征戰殺戮,「贏」的如何?「輸」的又如何?還不「都變做了土」! 這是 多麼悲涼沉鬱的詠歎啊!

參考資料:

元  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
   

文章標籤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7-10-28_202817.jpg

2017-05-18_220138.jpg

【詩詞賞析】    寄語相知者       同心終莫違

南朝 梁  蕭綱《詠蛺蝶》:
「復此從鳳蝶,雙雙花上飛; 
寄語相知者,同心終莫違。 」
  復在此

         蕭綱(西元503年~西元551年),字世纘。即 南朝 梁簡文帝。南蘭陵(今江蘇武進)人。梁武帝 第三子。由於長兄 蕭統早死,他 被立爲太子。侯景之亂,梁武帝 被囚餓死,蕭綱即位,大寶二年(西元551年)爲侯景 所害。
        蕭綱 文學造詣很高,雅好詩賦,其中五言詩最多。文帝蕭綱 在做太子時,與他的東宮文人徐摛、庾肩吾等人,好寫一種風格柔艷奢靡的詩體,後來 在貴族和宮廷中十分盛行,被稱為「宮體詩」。
《南史梁簡文帝紀》記其有文集100卷,其他著作600餘卷。存世的作品,經 明代 張溥 輯為《梁簡文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注釋:
1. 詠:吟詠。吟詩。
2. 蛺蝶:蛺蝶(音ㄐㄧㄚˊㄉㄧㄝˊ)蛺蝶科(學名:Nymphalidae)。
3. 從:從(ㄘㄨㄥˊ ),跟從。
4. 雙雙:成雙成對。
5. 寄語:寄託情思;是指 所傳的話語,有時也指 寄託希望的話語的意思。
6. 相知:指 互相瞭解。
7. 莫違:不要違背。
 
意譯:
       希望 我們 就像鳳蝶一般,成雙成對的 在幽谷中振翅,在花徑間漫舞;
寄語 相知相愛者,要像 鳳蝶般,彼此同心,自始至終,不違背約定。

賞析: 
        在中國文學中,蝴蝶,美麗、逍遙、自由、雙雙對對,象徵美好的愛情。
         此詩大意是說:我們 似雙舞的鳳蝶,在幽谷中振翅,在花徑間漫舞。 你知曉我,我懂得你;寄語 所有相知相愛者,都能像 彩蝶那樣,彼此一心,永不離棄!
        這首詩,借「蝶」寄言,希望 有情人 永結同心,也反映了 當時人民 對象徵美好愛情的蝴蝶之鍾愛。是現存 最早表現愛情的 蝴蝶詩。

參考資料:
「宮體詩」:
         蕭綱 文學造詣很高,雅好詩賦,並且與徐陵、庾信等人 形成「宮體詩」的流派。 「宮體詩」主要是南朝君主、貴族聲色娛樂生活的反映,這種詩 主要以 描繪女性體態與生活為內容,被視為 艷情詩。 
一般文學家認為 宮體詩的格調不高,不過 它對人體美的描繪和表現,仍拓展了 古代的審美觀。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