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8_071005.jpg

【名句解析】鍥而舍之 朽木不折    鍥而不舍 金石可鏤

 

戰國 荀子《勸學》(節錄):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子(西元前313年~西元前238年),名 況,字 卿,,戰國末期 趙國人。著名 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曾三次 出任 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 楚 蘭陵(位於今 山東 蘭陵縣)令。

荀子 對儒家思想 有所發展,在 人性問題上,提倡 性惡論,主張 人性有惡,否認 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 後天環境和教育 對人的影響。其學說 常被後人 拿來跟孟子的 性善論 比較,荀子 對 重新 整理儒家典籍 也有 相當顯著的貢獻。

 

《荀子》共三十二篇,

勸學第一。 修身第二 。 不苟第三。  榮辱第四。 非相第五。非十二子第六。 

仲尼第七。 儒效第八。 王制第九。 富國第十。 王霸第十一。 君道第十二

  臣道第十三。 致士第十四。  議兵第十五。  強國第十六。  天論第十七。

  正論第十八。禮論第十九。 樂論第二十。  解蔽第二十一。 正名第二十二 。

  性惡第二十三。君子第二十四。 成相第二十五。賦第二十六。 大略第二十七。

宥坐第二十八。子道第二十九。  法行第三十。 哀公第三十一。 堯問第三十二。

注釋:

1. 積土:土壤堆積。

2. 淵:深潭,蛟龍生長的地方。

3. 積善成德:多做好事,養成 良好的品德。

4. 神明自得:自然 會 獲得 聰明智慧。

5. 聖心備焉:具備了 聖人 所應有的思想品德。

6. 蹞:蹞 (音ㄎㄨㄟˊ) ,同「跬」。

7. 蹞步:「跬步」。古代 稱 跨一次腳為「跬」, 跨兩次腳 為「步」。

8. 無以:沒有辦法。

9. 騏驥:良馬的名稱。

10. 駑馬:劣馬,跑不快的馬。

11. 十駕:馬 拉車一整天 稱 一駕,十駕 就是 拉車十天。

12. 功在不舍:駑馬的成功 在於 堅持不懈地努力。

13. 舍:與「捨」意思相同,解作 放棄。

14. 鍥:雕刻。

15. 朽木:腐爛的木頭。

16. 折:斷裂。

17. 鏤:雕刻。

意譯: 

       堆積土 成為 山丘,風雨 就會 從那裡興起;匯積水 成為 深潭,蛟龍 就會在那裡生長;積累善行,養成 良好的品德,於是 就能 達到 很高的境界,智慧 就能 得到很高發展,聖人的思想 也就具備了。

所以,不積累 每一小步,就不能 遠達千里;不匯集細流,就不能 形成江海。駿馬 跳躍一次,不能 有十步遠;劣馬拉車 走十天,也能 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於不停止。

拿刀 刻東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頭 也不能刻斷;不停地 刻下去,金石 也能雕刻成功。

 

解析:

             本節 文字 主要 說明 學習應有的態度和方法:學習 須要 一點一滴地積累,要有 不達目的 ,決不罷休的毅力,而且 必須 循序漸進,持恆專一。

荀子 先以「積土」、「積水」、「積德」的一組 排比句,正面 說明學習 要注意積累,只要 不斷學習,就會 具備聖人的思想品德。接著 從反面 指出「不積累累」就無法「至千里」、「成江海」,正反 對比,更 明確地 說明 學習是 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最後 列舉「騏驥」、「駑馬」、「朽木」、「金石」等事物,反復 解釋 成敗的關鍵 不在於 條件的好壞,而在於 是否 有 堅持不懈,用心專一 的態度。

 

參考資料:

《荀子》共 三十二篇,基本上 是 荀子所作,也有 部分 可能是 由 他的弟子記錄而成。荀子的散文 長於論辯,剖析事理 非常透闢,謹嚴綿密,有很強的邏輯性;語言 亦 豐富多彩,善用比喻,多排偶句,是 很 成熟的哲理散文。

1) 荀子 本人 所著者 有二十二篇:勸學、修身、不茍、榮辱、非相、非十二子、王制、 富國、王霸、君道、臣道、致士、天論、正論、禮論、樂論、解蔽、正名、性惡、君子、成相 、賦。

2) 荀子 弟子 記錄荀子言論者 有五篇:儒效、議兵、彊國、大略、仲尼,這些 篇章 雖然 不是 出自 荀子之手,但也是 研究 荀子思想 可信的資料。 

3)其他 有 宥坐、 子道、 法行、 哀公、 堯問 五篇。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8-09_163354.jpg

【傳說故事】 愚公移山         偉大氣魄           驚人毅力 

《列子》〈湯問 篇〉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 二山,方 七百里,高 萬仞,本在 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 愚公者,年 且九十,面山而居。懲 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 畢力平險,指通 豫南,達於 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 獻疑曰:「以君之力,曾 不能損 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 焉置土石?」雜曰 :「投諸 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 子孫,荷擔者 三夫,叩石墾壤,箕畚 運於渤海之尾。鄰人 京城氏之孀妻 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 智叟 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 殘年餘力,曾 不能毀山之一毛,其 如土石何?」北山 愚公 長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 不若 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 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 智叟 亡以應。

   操蛇之神 聞之,懼 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 感其誠,命 夸娥氏 二子 負二山,一厝 朔東,一厝 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

 

                                     列子 名 禦寇,春秋末 戰國初期人。其學本於黃帝老子為宗。是戰國時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因《莊子》書中 記載了很多關於列子的傳說,故《漢書》認為 他生活的年代 早於莊子時,而列子與楊朱大致同時。

列子 著書 有舊本 二十篇,多寓言。西漢 劉向 去其重複,存者 八篇。一直流傳到現在。當然,關於 現存《列子》 書 的真偽,學者們 尚存爭論。而其思想,秉要執本,清虛無為,及其治身,務崇不兢,合於 六經。唐玄宗 開元年間 號 《列子》書 曰《沖虛 至德真經》。唐玄宗 天寶年間 詔封 列子為「沖虛真人」。

《列子》  卷第一 天瑞篇   卷第二 黃帝篇  卷第三 周穆王篇   卷第四 仲尼篇   卷第五 湯問篇   卷第六 力命篇  卷第七 楊朱篇   卷第八 說符篇

 

注釋:

1. 太行山:太行山 (音ㄊㄞˋ ㄏㄤˊ ㄕㄢ ) 又名 五行山、王母山、女媧山,或作太形山。中國東部地區的重要山脈和地理分界線。跨越 北京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 四省市。

2. 王屋山:又稱「天壇山」。位於 河南省 濟源市 西北40公里處。山名之由來,有謂「山中有洞,深不可入,洞中 如王者之宮,故 名曰 王屋也」。王屋山 東 依太行,西 接中條,北 連太岳,南 臨黃河,是 中國 九大古代名山之一,也是道教 十大洞天之首。

3. 方:指 面積。。

4. 仞:古代 長度單位,以七尺或八尺為 一仞。

5. 冀州:古地名,包括 現今 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 黃河以北,遼寧省遼河以西的地區。

6. 河陽:黃河北岸。

7. 陽: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陽。

8. 且:副詞,將近。

9. 面山而居:面對著山 居住。

10. 懲:苦於。

11. 塞:阻塞。

12. 迂:繞道。

13. 聚室而謀:集合全家成員來商量。 

14. 畢力平險:盡全力 剷除險峻的大山。

15. 指通豫南:直 通向豫州的南部。。

16. 豫:豫州,古地名,在今 河南省 黃河以南。

17. 漢陰:漢水以南。

18. 陰: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陰。

19. 豫州,古地名,在今 河南省 黃河以南。

20. 雜然相許:紛亂地允諾。

21. 獻疑:提出疑問。

22. 魁父:山名,位於 河南 陳留縣內,是一座小山。

23. 雜曰:紛雜中 回答。

24. 隱土:古代的幽州。

25. 孀妻:寡婦。

26. 遺男:遺腹子

27. 齔:齔(音ㄔㄣˋ) 自 乳齒 脫換為 成人的牙齒。。

28. 始齔:年幼的人。

29. 寒暑易節:指 一年的時間。

30. 始一反焉:才能往返一次。反,通「返」。

31. 河曲:古地名,在今 山西省 芮城縣西。

32. 惠:慧。 

33. 不惠:沒智慧。

34. 長息:長嘆。

35. 固:頑固。 

36. 徹:通。

37. 亡以應:無以回答。

38. 操蛇之神:指 山神和海神。《山海經》記載 山神及海神 都 手握著蛇。

39. 夸娥氏: 神話中 力氣很大的神。。 

40. 厝:同「措」,置放。

41. 朔東:朔方郡的東邊。現今 山西省的東部。

42. 雍南:雍國之南。雍,周代諸侯國,在今 河南省 沁陽縣東北。 

43. 隴斷:即 壟斷。指 大山阻隔。 

意譯: 

                           傳說 太行、王屋二山 本在河南、漢水之間,二山 之北 住了 一位 稱為 愚公的老人,他 已經九十歲了。因為 苦於 大山攔阻,出入不便,有一天,召集了兒孫  說:「這兩座大山 擋在 家門口,讓我們出入 很不方便,我想和你們一起合作,把山剷平,不知道 你們 是否同意?」大家 一致表示 同意。可是 愚公的妻子 卻說:「以你的力量,連 魁父 那樣的小山丘 都損毀不了,怎麼 可能 剷平 太行、王屋那樣的大山?何況 你要把剷除的土石放在哪裡?」 於是 家人討論了一番,決定 要將土石 堆到 渤海邊上、幽州的北面去。

愚公 就挑了 三個 比較能夠挑負重擔的子孫,跟著他 一起去鑿石頭、挖泥土,然後 他們把挖下來的土石,用畚箕 運到 渤海的邊上。鄰居 京城氏的寡婦 有一個大約七八歲的小孩,也 蹦蹦跳跳的加入他們的行列,由於 路途遙遠,通常 一年的時間,才 能往返一次。

河曲 智叟 看到愚公 他們 這麼辛苦,就 譏笑他說 :「你呀 也太 沒有自知之明,太 自不量力了吧,你看 你 這麼大把年紀,又 這麼一點點 力氣,我看 你連山上的一根草 都毀不了啊,你 怎能移動 那麼多土石呢?」愚公 長嘆一聲 回答說:「唉,你的思想 太頑固了,我 看你 連寡婦和弱小的孩子 都還不如,我 就是死了,我 還有兒子在呀,兒子 又生孫子,孫子 又生兒子,兒子 又生兒子,兒子 又生孫子,這 子子孫孫是 沒有窮盡的,但是 這兩座山 又不會長高,又 不會長大,我 有什麼好擔心 挖不平他們的呢!」河曲智叟 聽愚公 這麼一說 啞口無言。

山神 聽說了 這件事情,他真的很擔心 愚公 要領著子孫 這樣世世代代的挖下去,所以,他把這件事情 報告了天帝。天帝 知道以後,被愚公的堅毅 所感動,命令 大力神 夸娥氏的兒子 各背負 一座山,一座 置放到 朔方的東邊,一座 置放到  雍州的南部。從此 河南到漢水一帶 再 也沒有 大山阻隔了。

解析:

        《列子》不但 思想深刻,而且 文筆生動,耐人尋味。該書 八篇的每一篇均由多個寓言故事 組成,這些 寓言故事有人物、有情節,構思奇特新穎,想像力極為豐富,例如 「愚公移山」的故事就頗有情趣,表現出 積極的人生態度。

第一段 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積、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 襯托移山的艱難。愚公 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務 越艱巨,愚公的品質 也就越突出。這是故事的背景,為下段「愚公移山」埋下伏筆。

   第二段 寫 愚公主張 提出移山,家裏人 提出運土方案,率領 幾人 便馬上開始行動。

   第三段 寫 愚公對智叟的駁斥,這是 情節的發展。愚公和智叟的對話是 全文的核心,愚公 堅信可以移山。智叟 目光短淺,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 寫 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了,派力氣很大的神 將山背走了,愚公的願望實現了。

  

文章標籤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8-01_083141.jpg

【名句解析】   我聞 忠善以損怨                      不聞 作威以防怨

左丘明《左傳》(襄公 三十一年):
                      鄭人 游於鄉校,以論執政。

                    然明 謂 子產曰:「毀鄉校 如何?」

  子產曰:「何為?夫 人朝夕退而游焉,以 論執政之善否。其 所善者,吾則行之;其 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 何毀之?

我聞 忠善以損怨,不聞 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 不克救也;不如 小決使道,不如 吾聞而藥之也。」

                              左丘明(生卒年 不詳),中國 春秋時 史學家。魯國人,雙目失明,春秋時 有稱為 瞽的盲史官,記誦、講述 有關 古代歷史和傳說,口耳相傳,以補充和豐富文字的記載,左丘明 即為 瞽之一。相傳 曾著《左氏春秋》(又稱《左傳》)和《國語》。兩書 記錄了 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 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

《左傳》原名為《左氏 春秋》,漢代 改稱《春秋 左氏傳》,簡稱《左傳》。舊時相傳是 春秋末年 左丘明 為解釋 孔子的《春秋》而作。《左傳》實質上是 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它 起自 魯隱公元年(西元前722年),迄於 魯哀公二十七年(西元前468年),以《春秋》為本,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 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 重要經典之一。

《左傳》與《春秋 公羊傳》和《春秋 穀梁傳》合稱 為《春秋 三傳》。現行本《左傳》計有 六十卷,共有 十八萬字,全書 按照 編年體形式,首列《春秋》經文,然後 分條記事,以時間為 綱領,而 不以一事之本末為主。

注釋:

1. 鄭人: 鄭國人。

2. 游於:遊聚。游 通 「遊」。

3. 鄉校:周代 鄉校為諸侯設置,當時 不但是 學習的地方,還是 人們閒時聚會、交談的場所,交談內容 包括 議論國家政事得失。

4. 以論執政:議論國家政事得失。

5. 然明:姓 不詳,名 蔑,春秋時期 鄭國的大夫。

6. 子產:子產(西元前582?~西元前522年)春秋時 鄭國的大夫。 複姓 公孫,名僑,字 子產。春秋時期 鄭國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7. 朝夕:早晚。

8. 損怨:減少怨恨。

9. 毀:廢掉。

10. 遽止:很快的平息民怨。

11. 使道:使疏導。道 通 「導」。

12. 不如吾聞而藥之:不如 聽取他們的意見,作為 施政的良藥。。

意譯: 
         鄭國人 喜愛在鄉校裏 遊玩聚會,議論 國家政事。然明 對子產 說:「老百姓喜歡在鄉校 肆意 議論國政,這樣 很不好,容易 滋生事端,何 不把鄉校 廢了?」

子產說:「何必呢?老百姓 閒著 沒事時,早晚 聚集在鄉校 聊天,評論 施政的好壞。聽到 他們所讚許的,我 就認真去做;聽到 他們所厭惡 不讚許的,我 就認真去改善。他們 像我的老師一樣,為何 要廢掉 鄉校呢? 」

我 只聽說 做忠善的好事 能減少民怨,沒有聽說 用高壓威嚇的手段 能制止民怨的。用高壓威嚇手段 來制止民怨,難道 收效不快嗎?可是 用這種手段是 制止得了一時 卻不能 制止得了永遠,好像 築堤防水患一樣,堤防 建築得 愈牢固,一旦洪水 無處宣洩,便會 沖毀堤防,一旦潰堤,死傷 必定慘重,到時 想要搶救 也來不及了;不如 事先 挖開一段小缺口 來疏導 部分洪水,這 就是說,不如 保留鄉校,讓百姓 有發洩牢騷的地方,聽取 他們的意見,作為 施政的良藥。」

  解析: 
           子產《不毀鄉校》。子產 雖然 強勢,但 不強悍,從 不動用 公權力 干涉輿論,更不會 製造 白色恐怖,鞏固 領導中心。他曾說:「唯有德者,能 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西元前542年),鄭國的「鄉校」時常 有一堆人聚集,批評 政府。鄭大夫 然明 勸子產 乾脆 廢了鄉校,子產 卻表示:「人們在那裏 議論時政,他們 認為好的,我就推動;不好的,我 就改掉,他們是 我的老師,何必 廢掉鄉校呢? 」

        接著子產 講了一段話,可 做為 領導人的座右銘:「我聽說 真誠 可以減少怨恨,卻不曾 聽說威嚇 可以 防止怨恨。用 高壓威嚇手段 來制止民怨,難道 收效不快嗎?可是 就 如治水一般,雖然 堵住了,一旦潰決,傷害更大;不如 留些小缺口,疏導水流。」

                這種 觀點和「大禹治水」的 疏導法 一樣,是 很有遠見的 。子產「以民為師」,施政 以民意為依歸。《左傳》不僅 記載了 這段史實, 還 表示贊同, 因此 引用了 然明的話:「蔑也,今而後 知 吾子之信 可事也。小人 實不才。若 果行此,其鄭國 實賴之,豈 唯二三臣?」 然明 認為 子產 實在賢明,整個 鄭國 皆 可依賴他。

《左傳》還 特意 把孔子 對這件事的反應 記錄下來:「仲尼 聞 是語也,曰:『以是 觀之,人謂 子產不仁,吾不信也!』」

參考資料:    

《邵公 諫 厲王弭謗》 

     「厲王虐,國人謗王。邵公 告曰:「民不堪命矣 !」王怒,得衛巫,使 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 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 邵公 曰:「吾 能弭謗矣,乃不敢言。」邵公 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 為川者 決之使導,為民者 宣之使言。故 天子聽政,使 公卿至於列士獻,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 王斟酌焉,是 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猶 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 ; 猶其 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 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 所以 阜財用衣食者也。夫 民慮 之於心而 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 若壅其口,其 與能幾何 ?」

               王 不聽,於是 國人 莫敢出言。三年,乃 流 王於彘。」

 

《歷史小插曲》

今日新聞NOWnews編輯中心/台北報導

2018年6月12日

「為了 打擊 網路假新聞,民進黨立委 邱志偉等人 提議 修改《社會秩序維護法》,在網路 散布 假新聞 最重 可拘留 3 天,引起 社會譁然。」

昔日 為抗議  政府「威權統治」,有人 引火自焚,要 「爭取 百分之百 言論自由」。 「政黨輪替」後,在南部 某 著名大學 校園「自由廣場」,以「引火自焚 名字」命名 以為紀念。

只是 由於 時過境遷,環境變異,人們 似乎 已漸漸淡忘,此「爭取 言論自由」的 歷史小插曲。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7-22_174519.jpg

【傳說故事】 橘生淮南則為橘                  生於淮北則為枳

春秋 晏嬰晏子春秋》〈內篇第 6卷 雜下)第十章

                             晏子將使楚。 楚王聞之,謂左右曰:「齊之習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 對曰:「為 其來也,臣 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 曰:「坐盜。」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

王曰:「縛者曷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 視晏子曰:「齊人 固善盜乎?」晏子 避席對曰:「嬰 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 徒相似,其實 味不同。所以 然者何?水土 異也。今 民生長於齊 不盜,入楚 則盜,得無楚之水土 使民善盜耶?」王笑曰:「聖人 非所與熙也,寡人 反取病焉。」

 

晏子春秋是一本史傳散文, 相傳是 晏嬰所作, 實為 戰國時人 蒐集有關晏嬰事績編成,西漢的劉向對其加以過整理,共8卷215章,分為內篇6卷和外篇2卷。

晏子春秋,內容 多半是記載 晏嬰的生活, 思想家和行為, 每章 篇幅雖短 ,但 結構完整,富有 故事性 趣味性 ,語言 簡練生動,行文 暢達明快 再散文藝術上,有很高的成就。

 

晏嬰(西元前578年~西元前500年),字 仲,諡 平,習慣上多稱 平仲,亦稱 晏子。齊國 萊地 (山東高密)人。春秋後期 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嬰 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據說 晏嬰 身材不高,其貌不揚。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為 上大夫。歷任 齊 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輔政 長達40餘年。

注釋:

1. 使:出使,被派遣前往別國。

2. 習辭者:善於辭令的人。

3. 縛:捆綁。

4. 坐盜:犯了 竊盜罪。

5. 酣:(音ㄏㄢˉ ) , 酒 喝得很暢快。

6. 詣:詣(音ㄧˋ ) ,進見上級或長輩。

7. 曷

8. 齊人固善盜乎齊國人 善於 竊盜嗎?

9. 水土異也因為水土不同,所以橘變為枳

10. 熙開玩笑

11. 寡人中國 古代的帝王 自稱。

12. 反取病焉自取其辱自討沒趣。

意譯: 

           晏子 將要 出使楚國。 楚王 聽到這消息,便對 侍臣說;「晏嬰,是齊國 善於辭令的人,將 要來,我 想羞辱他,用 什麼辦法呢?」侍臣 回答說:「在他來到的時候,請允許 我們 捆綁一個人,從大王 面前走過」 。大王 就問 :「這人是 何人?」我們 就回答說:「是 齊國人」。大王 又問 :「犯了  什麼罪?我們 就回答說:「犯了 竊盜罪。」

晏子到了,楚王賞賜 晏子喝酒。 當酒 喝得很暢快的時候,兩個官吏 綁著一個人 到 楚王面前。

楚王說:「綁著的人是何人?」官吏 回答說:「是齊國人,犯了 竊盜罪。」楚王 瞄著晏子說:「齊國人 都善於竊盜嗎?」晏子 離開座位,回答說:「我聽聞 橘子 長在淮河以南 結出的果實 就是 甜橘,長在淮河以北 就是 酸枳,(橘和枳)它們 只是葉子的形狀相似,果實味道 卻完全不同。這是 什麼原因呢?是 水土不同。現在百姓 生活在齊國 不竊盜,來到楚國 就竊盜,難道 楚國的水土 會使人民善於竊盜嗎?」楚王 笑著說:「聖人 不是能和他開玩笑的,我 反而是 自討沒趣了。」

解析:

這是一則 記載於《晏子春秋》的傳說故事,現 已成為 一則成語 「南橘北枳」,表示 橘樹 栽在淮南就是橘,而栽在淮北 卻變成了枳,以此 表示 同樣的事物 會 因為環境不同 而發生改變 。人民 生長在齊國 不會 犯竊盜罪,到了 楚國 卻會 犯竊盜罪,莫非 楚國的風俗 讓人民 善於竊盜呢?

晏嬰 頭腦機敏,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齊王。對外 他 既富有 靈活性,又 堅持 原則性,出使 不受辱,捍衛了 齊國的國格。司馬遷 非常推崇 晏嬰,將其 比為 管仲。

     《論語 子貢 問曰:「何如斯 可謂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外交 無小事,尤其 在牽涉到國格的時候,更是 絲毫不可輕忽。 晏子 以機智 維持了國格,也維護了 個人尊嚴。「可謂 士矣。」

周敬王二十年(西元前500年),晏嬰 病逝。孔 曾 贊曰:「救民百姓而不誇,行輔三君而不有,晏子 果君子也!」

參考資料:

在 蔡政府 剛 執政滿兩年之際,已經有 聖多美普林西比、巴拿馬、多明尼加與布吉納法索4 先後與台灣斷交。

目前 台灣邦交國 已經降至18國。創下 史上最低紀錄,引發 國內譁然。

蔡政府 都 只是以「嚴正抗議」中共打壓我國 來回應。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3-14_123353.jpg

【孟子解析】  為政 應從 大處著手     不宜 好行小惠


《孟子》(離婁篇 下) 第2章:

       「子產 聽 鄭國之政,以 其乘輿 濟人於溱洧。

         孟子曰:『惠 而不知為政。歲十一月 徒杠成,十二月 輿梁成,民 未病涉也。君子 平其政,行 辟人可也。焉得 人人而濟之?故 為政者,每人而悅之,日 亦不足矣』。」

 

        《孟子》是 記載 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全書 有七篇,每篇 各分上下,共十四卷。篇名 依序是:〈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每篇 篇名 取自 首章 開頭的幾個字,沒有 特定的含義。

        《孟子》全書,主要 在闡揚 孔子以「仁」為中心 的學說,而 特別強調「義」字,建構了 儒家仁義道德的完整思想體系。自 漢代起,《孟子》一書 已有很大的影響,到北宋時 被列入為 儒家的經典。南宋 理學家 朱熹把 《論語》、《 孟子》、《大學》、《中庸》合編為 《四書集註》,更加 提昇《孟子》的地位。

     

           孟子 生於周烈王 四年,卒於周赧王 二十六年(西元前372年~西元前289年)名 軻,字 子輿,戰國時 鄒(今山東鄒城)人。魯國 貴族 孟孫氏的後裔。

           孟子  提倡 王道、重 仁義、輕 功利、創 性善之說,孟子 繼承 並發揚光大 孔子的思想,成為 僅次於 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 與 孔子 合稱 「孔孟」。後世 尊為 「亞聖」。儒家 有所謂:「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孟子 言論,集於《孟子》一書。


注釋:

1. 子產:子產(西元前582?~西元前522年)春秋時 鄭國的大夫。 複姓 公孫,名 僑,字 子產。春秋時期 鄭國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2. 聽政:處理政事。即 子產任 宰相,處理政事。

3. 鄭國:春秋時 之國名,居 楚 晉 二強國之間。

4. 乘輿: 乘坐的舟車。指 子產 所乘之舟車也。

5. 輿:輿(音ㄩˊ) ,車、轎、馬車等工具。此乃 借代 舟車。

6. 濟人:幫助 別人渡河。如 同舟共濟。

7. 濟:渡過。按 以車渡河,其河 必淺而平。古時沒水路兩用車,以車渡河,不合情理。

8. 溱洧:溱洧(音 ㄓㄣ、ㄨㄟˇ),溱水和洧水。在 今河南 境內。

9. 歲,即「年」。

10. 徒杠:徒杠(音 ㄊㄨˊ ㄍㄤ) ,可供 行人 步行通過的小橋。

11. 輿梁:可通 車輿之橋。

12. 未病涉:人民 就不會有 過河、涉水的痛苦了。

13. 君子:君子,紙 在位的官員。

14. 平其政:謂 治理政事 以便民也。

15. 辟人:讓 行人 回避自己

16. 辟:辟與 「避」同,即 避避;謂 使 行者避道。

17. 焉得:豈得?怎能?

18. 悅:喜歡

19. 日亦不足矣:時間 也就不夠用了


意譯: 

         從前 子產任 鄭國的 宰相,他 曾 以自己乘坐的舟車,在冬天 載百姓 渡過 溱水和洧水,以免 百姓 涉水受苦受凍。

         孟子 批評子產 說:「只知道 施些小惠,卻不 把握大政方針。依照 古例,每年十一月,行人的小橋 就要造成,十二月,通車馬的大橋 也要修好,這樣 人民 才不會 有 徒步涉河的痛苦。

         要是 在上位的人 政事 能治理好,外出巡查時 驅使 路人迴避 也是可以的 。況且 渡河的人 是 那麼多, 一輛舟車 又怎麼能 把每個人 都 載過去呢?所以 處理政事的人,要是 想用 施些小惠 去 討好每一個人,那 盡他一生的日子,也 不夠用啊!

 

解析: 

         為政 應從 大處著手,不宜 好行小惠。「婦人之仁」,與 大智、大仁、大勇 畢竟 有所差別,倘若 無大智 又 何以 能 明辨是非?,如果 無大仁 又何以 能 體恤百姓呢?假如 無大勇,又何以 能 擇善固執呢?

         所以 執政者  為政 要 把握 大格局 、大方針, 方能 大展宏圖 ,福國利民。 若 以 小仁、小惠 來 治理天下,乃 捨本逐末也。 

      「子產 聽 鄭國之政,以 其乘輿 濟人於溱洧。」孟子 批評子產 說:「只知道 施些小惠,卻不 把握大政方針」。

         筆者 認為 子產「以 其乘輿 濟人於溱洧。」是「私器公用」而不是 「公器私用」更 顯現出 其「愛民親民」之風格。與 政客 「濫用公款」、「假公濟私」,迥然不同。

         史料記載,子產 絕不是 只知道 施些小惠,卻不能 把握大政方針的政客。他是 春秋時代 鄭國 著名的政治家,被 推許 為「春秋第一人」, 為政二十三年,推行法治,寬猛相濟,安撫百姓,抑制強宗,保持 國內政局 長期穩定。不毀鄉校,以聽取「國人」意見。對外 進行了 一系列外交活動,維護了 鄭國的利益,使鄭國 免遭兵革之禍。子產「知人善用,擇 其能者而使之」,為政 數十年,政績卓著。

         孔子 比子產 大約晚生30 年,據 《史記‧ 鄭世家》︰「孔子 嘗 過鄭,與子產 如兄弟云」,實際上,孔子 曾 激賞 子產的政治行為,也推崇 子產的思想。《左傳》(襄公31年)記載  孔子曰︰「人謂 子產 不仁 ,吾 不信也。」 孔子 認為 子產︰ 「有君子之道 四焉︰其 行己 也恭, 其 事上 也敬,其 養民 也惠,其 使民 也義」。及子產卒,仲尼聞之,出涕曰:「古之遺愛也。」

子產去世了,仲尼聽到了,流著淚說:「他的愛心,真是有古人的遺風啊!」

文章標籤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7-07_171632.jpg

【傳說故事】精衛 常銜 西山之木石  以堙於東海

《山海經 北山經》〈精衛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 發鳩之山,其上 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 女娃。

女娃 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 精衛,常 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 注於河。」

 

《山海經》是中國 先秦古籍。一般認為 主要記述的是 古代神話、地理、動物、植物、礦物、巫術、宗教、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

《山海經》原來是 有圖的,叫《山海圖經》,魏晉以後 已失傳。

《山海經》記載了 許多詭異的怪獸以及光怪陸離的神話故事,長期 被認為是一部 荒誕不經的書。有些學者 則認為《山海經》不單是 神話,而且是 遠古地理,包括了 一些海外的山川鳥獸,通過此書 可以看出人類社會 由原始蒙昧向高級階段 漸次前進的發展 總過程。

《山海經》一書 的作者和成書時間 都還未確定。過去 認為為大禹、伯益所作。現代中國學者 一般認為《山海經》成書 非一時,作者 亦非一人,時間 大約是從戰國初年到漢代初年 楚,巴蜀,山東及齊地方的人所作,到西漢校書時 才合編在一起。

《山海經》現在 最早的版本是 經西漢 劉向、劉歆父子 校刊而成。晉朝 郭璞曾為《山海經》作注,考證註釋者 還有 明朝王崇慶的《山海經 釋義》、楊慎的《山海經補註》、吳任臣的《山海經廣注》、清朝吳承志的《山海經 地理今釋》、畢沅的《山海經 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經 箋疏》,民國以後 以袁珂的《山海經 校注》最流行。

注釋:

1. 曰:稱為 。

2. 發鳩之山:古代 傳說中的山名,約在 今山西省 長子縣西,為太行山 分支。

3. 柘木:柘(音ㄓㄜˋ) 柘樹,桑樹的一種 。

4. 狀:形狀 。

5. 烏:烏鴉。

6. 文首:頭上 有花紋。文,同「紋」,花紋。 

7. 白喙:白色的鳥嘴。

8. 其鳴自詨:它的叫聲 似 在 呼喚自己的名字 。

9. 是:這。

10. 炎帝:神農氏是 傳說中的炎帝。炎帝是 中國的太陽神,又說 他是 農業之神。

11. 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兒。

12. 故:所以。

13. 西山:就是 發鳩山,稱其 西山,是與東海 相對而言。

14. 堙:堙(音ㄧㄣ)填塞。

意譯: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發鳩山,山上長了很多柘樹。樹林裡有一種鳥,它的形狀 像烏鴉,頭上 羽毛有花紋,白色的嘴,紅色的腳, 因常 發出「精衛、精衛」的叫聲,所以 名字 叫作 精衛;傳說 牠 原是炎帝的小女兒 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 去 東海遊玩,溺水身亡,再也 沒有回來,所以 化為 精衛鳥。經常 叼著 西山上的樹枝和石塊,用來 填塞東海。濁漳河 就 發源於 發鳩山,向東流去,注入黃河。

解析:

                     相傳 炎帝 有個美麗的小女兒 名叫 女娃。女娃 很喜歡大海。有一次,她 獨自 在海邊遊玩,不幸 失足 跌入海中,再 也沒有回來 。而 在東海西邊的發鳩山上,在 女娃死後,卻 突然 出現 一種美麗的小鳥 ,據說 就是 女娃的化身,總是「精衛、精衛」地 叫著,於是 被稱作 「精衛」。這種小鳥,不斷地 用 它小小的嘴,銜著 山裡的小樹枝和小石子,投入東海,一心 想把 東海填平。

後來 這個故事 被 濃縮成「精衛填海」成語,用來 比喻 意志堅定,不懼艱苦。

晉代 詩人 陶淵明 曾在《讀 山海經》中 寫道:「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他把 區區 精衛小鳥與頂天立地的巨人 刑天 相提並論,一種 悲壯之美,千百年來 震撼著 人們的心靈。滄海 固然大,而精衛鳥 堅韌不拔的精神 更為偉大。

參考資料:

    《山海經》全書 十八卷,前五卷 合稱為〈五臧(藏)山經〉,又簡稱〈山經〉,按全書次序,即第一 〈南山經〉;第二 〈西山經〉,第三 〈北山經〉;第四 〈東山經〉;第五〈中山經〉。

後十三卷 本無專名,因其 以 海外、海內各經 為主,故名之為〈海經〉,按 全書次序,即第六 〈海外南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九〈海外東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十三  海內東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十六 〈大荒西經〉;第十七 〈大荒北經〉;第十八 〈海內經〉。

 

 

文章標籤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6-09_204024.jpg

【諺語解析】         三個臭皮匠                   勝過 一個諸葛亮

《諺語》:

「三個臭皮匠,勝過 一個諸葛亮。」

《諺語》。是一些民間流傳的常用語,通常指 一些含有豐富的知識、經驗,有思想,有教育意義的俗語。例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材燒。」「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諺語》它是 先民們生活經驗與智慧的結晶,這些《諺語》流傳久遠,雖然 都以口語方式表現,但許多《諺語》對人們的影響,並不下於「四書五經」呢。

注釋:

1. 三個臭皮匠:另一版本, 三個臭「裨將」。

2. 臭皮匠:形容 才能平庸的人。

3. 裨將:裨(音ㄆㄧ ˊ)中國 秦、漢、三國時期之武官官制,是 在軍事行動中 輔助軍中統帥的重要幕僚。

4. 諸葛亮:形容 足智多謀的人。諸葛亮,字孔明,東漢末期 徐州 琅琊陽都人。三國 蜀漢丞相,是中國歷史上 著名政治家、軍事家。

意譯: 
         「三個臭裨將,勝過一個諸葛亮」。三個才能平庸的人,若能 同心協力 集思廣益,也能提出 比諸葛亮 還周到的計策。

        「三個臭裨將,勝過一個諸葛亮」。在戰場 最前線衝鋒陷陣,滿身臭汗的的副將們,他們的聰明才智或許 比不上 主將、軍師,但是 豐富的實戰經驗,足以 讓他們 在戰場上 遭遇問題時,能夠 比遠在城寨裡 調度指揮的主將、軍師,想出 更切實際、更加 有用的解決方法。

解析: 
【赤壁之戰的故事】

                      三國時代 由於東吳 周瑜的妒才,因此 想藉三天10萬枝箭 這件事順勢除掉蜀漢 諸葛亮。諸葛亮 也不緊張,帶著三個隨從 到江邊看了一下,便料到 第三天會有大霧起,也想到了「草船借箭」的妙計。那天 便叫三個隨從 把20隻小船 兩邊插上 草靶子,圍上布幔。三個隨從 完成以後,便向 孔明回報。在回報的過程中,這三個隨從 不禁互相使了個眼色,然後 對諸葛亮說:「軍師 真是神機妙算,不過若是 要確實的得到箭,以目前的擺設,可能 會被看出破綻,箭 也可能拿不到了!」

   面對 這樣的建議,諸葛亮 也想聽聽 他們三人的高招。不過 他們口風可緊得很,硬是 要在第二天晚上 才要 讓諸葛軍師看,諸葛亮 笑笑,也就 準備等到隔日晚上 再來看看囉!第二天晚上,三個隨從 便請諸葛亮到江邊查看,只見 每隻小船的船頭 都 立著 兩三個稻草人,套上 皮衣、皮帽,看起來 就像真人一樣。諸葛亮 看到 這樣的情況,也 不禁笑著說:「真是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一人 難敵三人之智呀!」

   之後,曹操 果然中計,曹兵 萬箭齊發 射向小船,諸葛亮 也就 順利的借到了10萬多支箭。由於 那三個隨從 是 皮匠出身,爾後 也就 出現了「三個臭皮匠,勝過 一個諸葛亮」的諺語 囉!

參考資料:

【三個臭皮匠,勝過 一個諸葛亮】

                    伴隨 解嚴與開放黨禁,台灣 政治與社會 走向民主化,大學治理 也 出現變化。時任 中研院院長的 李遠哲 主導「教改」,高喊「教授治校」、倡導「校園民主」,期使 大學自主、學術自由、學生自治 成為《大學法》主軸,讓 高等教育管制 獲得鬆綁,提升 學術水平。

                    西元1994年《大學法》修訂並實行後,公立大學校長 由官方指派的做法 走入歷史,改採 各校自行遴選,修法目的 緊扣 台灣民主化、大學追求自治與學術自由。一改 過去 大學典章制度 由教育部「一把抓」的管理方式;強調 學術自由與大學自治,規定 大學 在法律範圍內 享有 一定自治權。

《大 學 法》  第  9  條:

    「新任公立大學校長之產生,應於現任校長任期屆滿十個月前,由學校組成 校長遴選委員會,經公開徵求程序遴選出校長後,由教育部或各該所屬地方政府聘任之。

前項委員會各類成員之比例與產生方式如下:

一、學校校務會議推選之學校代表占全體委員總額五分之二。

二、學校推薦校友代表及社會公正人士占全體委員總額五分之二。

三、其餘委員由教育部或各該所屬地方政府遴派之代表擔任之。」

經分析 各校所組成的 校長遴選委員會,其成員 主要有:(一)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代表、(二)家長代表、(三)教師代表、(四)校長代表、(五)學者專家或社會公正人士等 五種背景。

                           俗諺:「三個臭皮匠,勝過 一個諸葛亮。」回顧 校長聘任制度之演變,係

由官方 單一作業層面的 派任制度 轉變 至多元評議的 遴選制度,從 一人或少數人的意志,轉為 各相關領域人員意見的綜合體,可謂 更具有 客觀性及代表性。

                         由於 校長遴選作業 一經啟動,就 需 按部就班 進行 並 限時完成,無法 長時間延宕,以後 再作決定,但對於 同一時段內的 眾多 指控案件,囿於 人力及時間的限制,有時 難以件件 立即 查實認定,有些 還出現 兩造各說各話的羅生門情形。

                        西元2017年下半年到2018年初 台灣 進入 大學校長遴選 熱期,除了 眾所矚目的台大校長遴選,同時 陽明大學、文化大學 改選校長,傳出 派系介入與遴選不公等爭議,吸引 媒體大幅報導,導致 遴選過程 滿城風雨。

                         如何 讓這種情形 減至最低 ,並發展出一套 能被各方所接受的處理機制,實是 校長遴選制度 健全發展, 所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
     校長遴選委員會 如有 違法或不當情事 ,首要 追究的 是代表 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的遴選委員(官方代表),因其 具有 公務員身份, 怠忽職守 未能 善盡責任,甚至 知法犯法,應 查明懲處。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6-02_181039.jpg

【詩詞賞析】  周公恐懼流言日             王莽謙恭未篡時

 白居易 《放言》五首 其三: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白居易(西元 772年~西元 846年﹞,字 樂天,號 醉吟先生,晚年 又號 香山居士,生於 鞏縣(今河南鞏義),祖籍 山西太原。

                          白居易,自幼聰慧,五、六歲 學 作詩,九歲 解 聲韻。德宗 貞元十六年 登進士第。十八年登 書判拔萃科。官至 校書郎、贊善大夫,後因 宰相 武元衡 事 貶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穆宗 長慶年間(西元821年~西元824年)任 杭州刺史,敬宗 寶曆二年(西元825年),調任 蘇州刺史,後任 太子少傅,因 不緣附黨人,乃 移病 分司東都。武宗 會昌二年,以 刑部尚書 致仕,最後 卒於 洛陽的香山。

                          白居易,擅長詩詞,作品 平易近人,老嫗能解,是新樂府 運動的倡導者。初與元稹 相酬詠,號為「元白」,又與劉禹錫 齊名 稱為「劉白」。著有《白氏長慶集》等。

注釋:

1. 放言 :就是 無所顧忌,暢所欲言。

2. 君:指元稹。

3. 法:辦法,方法。

4. 決:決定,解決

5. 狐疑:狐性多疑,故稱 遇事猶豫不定 為狐疑。

6. 鑽龜:古代迷信活動,鑽龜殼後,看其裂紋以卜吉凶。

7. 祝蓍:古代迷信活動,拿蓍草的莖占卜。

8. 真玉燒三日不熱:《淮南子.俶真訓》:「鍾山之玉,炊以爐炭,三日三夜而色澤不變」。

9. 辨材須待七年期:白居易 自注:「豫章木,生七年而後知」。

10. 豫章:枕木和樟木。《正義》::「豫:今之枕木也;樟,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別。」。

11.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弟,成王之叔,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攝政,管、蔡、霍三叔陷害,製造流言,誣衊周公要篡位。周公於是避居於東,不問政事。後成王悔悟,迎回周公,三叔懼而叛變,成王 命周公征之,遂定東南。

12. 周公恐懼流言日:一作 周公恐懼流言「後」。

13. 王莽:王莽(西元前45年~西元23年),字 巨君,政治家,改革家,魏郡元城人(今河北 邯鄲),王莽 在西漢末年 篡位 登基,建立「新」朝,之後「托古改制」引起民憤,終致天下大 亂慘遭敗亡。 中國史學家 普遍 稱其為 偽君子,

14. 王莽謙恭未篡時:見《史記  魯國公世家》。五莽 在未篡漢以前 曾偽裝 謙恭下士。

15. 王莽謙恭未篡時:一作 王莽謙恭「下士」時。

16.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作 「設」使當初身便死。

17. 向使:假如當初。

18. 復:又。

19. 復誰知:又有誰知道呢?

意譯: 

      讓我 告訴您一個方法,不需要 龜蓍占卜,便 可解決 揣測與狐疑。

試玉的真偽 必須燒滿三日,辨別 豫章木 則樹齡七年以上 才 能分辨。
周公 鋪佐成王 害怕流言蜚語的日子,王莽 篡位之前 假裝 謙恭。

假如 當初  就死去了,周公和王莽  一生的真真假假  又 有 誰知道呢?
 

賞析:

                         這首詩。在 表現手法上,雖 以議論為內容,但 行文 卻 極為曲折,富有 情趣。

                       這首詩 告訴我們,看問題 忌帶 片面性和表面性。對人、對事 要得到全面的認識,都要 經過時間的考驗,從 整個歷史 去衡量、去判斷,而不能 只根據一時一事的現象 下結論;要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明辨 是非對錯。 莫把周公 當成篡權者,把王莽 當成 謙恭的君子了。把大奸似忠的人 誤認為是好人,把好人誤以為是壞人。

                     謊言經不起時間的考驗,謊言終有被揭穿的一天。相信 歷史 終將 作出 公正的裁決。「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這是 至理名言。 
 

文章標籤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6-04_080337.jpg

【旅遊景點】景美《仙跡岩》健行步道 等

景美《仙跡岩》健行步道:

主要 登山口:台北市 文山區 景美 景興路 243巷

         「仙跡岩」位於 台北市 文山區,該地區 舊稱「景美」,「仙跡岩」 又稱「景美山」。只是 市區小郊山,登山步道 縱橫交錯,四周附近 有14個 大小登山口。一般遊客 多以 景興路243巷的 仙跡岩牌樓 為 主要入口,拾級而上,可直抵「仙跡岩」及「仙巖廟」。

                      「景美山」,海拔144公尺而已。在山頂 下方處,有一塊大岩石,大岩石 有一個腳印,傳說為 仙人 呂洞賓 所留足跡,此即「仙跡岩」名稱的由來。

如今 基於 遊客安全或是保護古蹟,這塊 仙跡足印 岩石,設有 欄杆,「仙跡岩」就在 欄杆外,且 圍著 鐵絲網,遊客無法 近距離目睹。其實 這塊 大石頭,本身 僅是 一巨石而已,並無 出奇之處。先民 有豐富的想像力,令人佩服。但這裡 視野廣闊,展望 台北市區,令人 心曠神怡。

仙跡巨石 附近 蓋了 一座「仙巖廟」奉祀 呂洞賓,信眾很多,使「仙跡岩」 名聞遐邇。

【附近景點簡介】

《景美夜市 》:

            「景美夜市」,位於 景華街與景美街一帶,緊鄰「景美」捷運站,交通方便。

多達 數百家攤販的「景美夜市」, 是 典型的傳統小吃,價格便宜。為了 便於管理,將 攤位 全部集中在方形區域內。

另一邊的「景美公有市場」,也是 夜市的一部份,「景美公有市場」除了 吃的,還有 販賣服飾、CD、五金百貨等等,因此 在 白天幾乎是 人山人海、川流不息,再加上 夜市裡的小吃 料多味美又實在,也成為 許多學生及上班族群們 經常 喜愛到此 光顧用餐之地。

《景美河濱公園》:

                  「景美河濱公園」,位於台北市 文山區 景美橋至新店溪口間,是自然 生態景點的公園。

景美溪 河濱自行車道 設施完善,有 路燈照明、安全護欄、休憩涼亭、座椅、公廁等, 一應俱全。串聯 景美、木柵、道南 幾個河濱公園 ,騎著自行車,享受 河畔微風,欣賞大片翠綠的草地及清澈的溪流河水,觀賞河濱鳥類及魚類生態。呼吸 大自然的新鮮空氣,可紓解壓力。

交通:

捷運: 搭乘 臺北捷運 在「景美」站下車,再步行約350公尺, 即可抵達 入口處。

《仙跡岩》相簿

http://photo.pchome.com.tw/tokuj/0179/

參考資料:

《傳說故事》

                                   傳說 呂洞賓 當年 追不到 何仙姑,嫉妒 世間情侶,看到 情侶 恩恩愛愛,就 設法 搞破壞,更有 傳說  呂洞賓 其貌不揚,一生 沒娶到老婆,看情侶恩愛 格外眼紅,會 刻意拆散情侶。

        若 呂洞賓 這般心胸,見不得 別人好,怎能 成仙?如果 是 能預知 這對 情侶 八字不合, 無法 終成眷屬,不如 施法 讓 兩人分手,或是 斬爛桃花,倒是 可信。

        要是 呂洞賓 會這樣 隨意 拆散情侶,破壞姻緣 ,玉皇大帝或其他道教的 高階神祇 早就 把 純陽祖師 呂洞賓 的神仙資格 撤銷了!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5-10_204257.jpg

【歌曲賞析】 王洛賓    《青春舞曲》

《青春舞曲》:
填詞:王洛賓   編曲:王洛賓

歌詞

太陽下山 明早依舊爬上來 
花兒謝了 明年還是一樣的開
美麗小鳥 飛去無影蹤
我的青春小鳥 一樣不回來
我的青春小鳥 一樣不回來
別得那呀喲  別得那呀喲
我的青春小鳥 一樣不回來

         王洛賓(西元1913年~西元1996年),名 榮庭,字 洛賓,出生 北京,中國民族音樂家 。西元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畢業於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音樂系。 
         西元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王洛賓 在蘭州 改編了 新疆民歌《達阪城的姑娘》,之後便與西部民歌 結下了不解之緣,並將一生 都獻給了西部民歌的創作和傳播事業, 
         有「西北民歌之父」、「西北歌王」之稱。主要作品有《在那遙遠的地方》、《半個月亮爬上來》、《達坂城的姑娘》、《掀起你的蓋頭來》、《阿拉木漢》、《在銀色的月光下》等

注釋:
1. 別得那呀喲:據說是「小鳥 」的意思。
2. 別得那呀喲:另一版本 別的那樣喲。
3. 別得那呀喲:據說 王洛賓的 原本歌詞是 小鳥小鳥小。

說明:
          這首《青春舞曲》是 維吾爾族 很有名的民謠。而維吾爾族是 中國新疆的一個古老民族,《青春舞曲》是一首新疆 短小精悍的歌曲,並且深受 中外人民喜歡。
《青春舞曲》的曲調是 小調式,頗具 新疆風格,適合 表現奔放、開朗的情緒,很符合 新疆維吾爾人的民族特徵。
         這首歌謠 以太陽和花兒 來比喻時光的流轉輪替,再 以小鳥 來比喻 青春的飛逝,這樣 稍帶感傷的歌謠 卻譜以如此輕快又俏皮的舞曲曲調,呈現出 邊疆民族樂觀豁達的胸懷。

參考資料:
          這首歌謠 前三句 有雙關意味 : 第三句「美麗小鳥飛去無蹤影 」。歌詞和前兩句「太陽下山 明早依舊爬上來, 花兒謝了 明年還是一樣的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前面的事物 都可以重復,而 小鳥無法重復飛來。同時,又和第四句「我的青春小鳥 一樣不回來」,有共通之處:「青春 」和「小鳥 」一樣,都「不回來 」了。
          這首歌謠 前四句 非常精彩, 四句歌詞中 各有 一個絕妙的動詞:「爬 」、「開 」、「無 」、「來 」,因為 押韻,有一種琅琅上口之感,同時 又在人們眼前 呈現出一系列生動形象:太陽爬、花兒開、小鳥無、青春不來……也應和了題目中的「舞曲 」,不僅旋律上有舞蹈之感,這些動詞 還將這些動作 表現得 如舞蹈般的韻味。
        「小鳥 」是 這首歌曲的核心辭彙。和很多民歌一樣,這首歌 也使用了雙關的創作方法。也就是說,小鳥 不單單指活生生的鳥兒,展開翅膀,呼啦啦飛走,留下美麗的弧線,還隱喻 青春像小鳥,也 長有翅膀,能飛走,再 也看不見。
           有人認為 在一首歌中 反復重復一句歌詞 沒有意義。殊不知,這 也是 民歌的一大特點。因為 重復是 民歌特徵的具體表現。《青春舞曲》中 反復重復「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 」,這種 重復 非但不讓人 感覺到多餘,反而 讓歌曲在音韻上 更加流暢,表達上更加通俗、易唱易記、別有趣味。

北京天使合唱團 《青春舞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6vqBRapC3g

雷婷 《青春舞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9jeiL1YRpU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