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07_171632.jpg

【傳說故事】精衛 常銜 西山之木石  以堙於東海

《山海經 北山經》〈精衛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 發鳩之山,其上 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 女娃。

女娃 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 精衛,常 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 注於河。」

 

《山海經》是中國 先秦古籍。一般認為 主要記述的是 古代神話、地理、動物、植物、礦物、巫術、宗教、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

《山海經》原來是 有圖的,叫《山海圖經》,魏晉以後 已失傳。

《山海經》記載了 許多詭異的怪獸以及光怪陸離的神話故事,長期 被認為是一部 荒誕不經的書。有些學者 則認為《山海經》不單是 神話,而且是 遠古地理,包括了 一些海外的山川鳥獸,通過此書 可以看出人類社會 由原始蒙昧向高級階段 漸次前進的發展 總過程。

《山海經》一書 的作者和成書時間 都還未確定。過去 認為為大禹、伯益所作。現代中國學者 一般認為《山海經》成書 非一時,作者 亦非一人,時間 大約是從戰國初年到漢代初年 楚,巴蜀,山東及齊地方的人所作,到西漢校書時 才合編在一起。

《山海經》現在 最早的版本是 經西漢 劉向、劉歆父子 校刊而成。晉朝 郭璞曾為《山海經》作注,考證註釋者 還有 明朝王崇慶的《山海經 釋義》、楊慎的《山海經補註》、吳任臣的《山海經廣注》、清朝吳承志的《山海經 地理今釋》、畢沅的《山海經 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經 箋疏》,民國以後 以袁珂的《山海經 校注》最流行。

注釋:

1. 曰:稱為 。

2. 發鳩之山:古代 傳說中的山名,約在 今山西省 長子縣西,為太行山 分支。

3. 柘木:柘(音ㄓㄜˋ) 柘樹,桑樹的一種 。

4. 狀:形狀 。

5. 烏:烏鴉。

6. 文首:頭上 有花紋。文,同「紋」,花紋。 

7. 白喙:白色的鳥嘴。

8. 其鳴自詨:它的叫聲 似 在 呼喚自己的名字 。

9. 是:這。

10. 炎帝:神農氏是 傳說中的炎帝。炎帝是 中國的太陽神,又說 他是 農業之神。

11. 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兒。

12. 故:所以。

13. 西山:就是 發鳩山,稱其 西山,是與東海 相對而言。

14. 堙:堙(音ㄧㄣ)填塞。

意譯: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發鳩山,山上長了很多柘樹。樹林裡有一種鳥,它的形狀 像烏鴉,頭上 羽毛有花紋,白色的嘴,紅色的腳, 因常 發出「精衛、精衛」的叫聲,所以 名字 叫作 精衛;傳說 牠 原是炎帝的小女兒 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 去 東海遊玩,溺水身亡,再也 沒有回來,所以 化為 精衛鳥。經常 叼著 西山上的樹枝和石塊,用來 填塞東海。濁漳河 就 發源於 發鳩山,向東流去,注入黃河。

解析:

                     相傳 炎帝 有個美麗的小女兒 名叫 女娃。女娃 很喜歡大海。有一次,她 獨自 在海邊遊玩,不幸 失足 跌入海中,再 也沒有回來 。而 在東海西邊的發鳩山上,在 女娃死後,卻 突然 出現 一種美麗的小鳥 ,據說 就是 女娃的化身,總是「精衛、精衛」地 叫著,於是 被稱作 「精衛」。這種小鳥,不斷地 用 它小小的嘴,銜著 山裡的小樹枝和小石子,投入東海,一心 想把 東海填平。

後來 這個故事 被 濃縮成「精衛填海」成語,用來 比喻 意志堅定,不懼艱苦。

晉代 詩人 陶淵明 曾在《讀 山海經》中 寫道:「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他把 區區 精衛小鳥與頂天立地的巨人 刑天 相提並論,一種 悲壯之美,千百年來 震撼著 人們的心靈。滄海 固然大,而精衛鳥 堅韌不拔的精神 更為偉大。

參考資料:

    《山海經》全書 十八卷,前五卷 合稱為〈五臧(藏)山經〉,又簡稱〈山經〉,按全書次序,即第一 〈南山經〉;第二 〈西山經〉,第三 〈北山經〉;第四 〈東山經〉;第五〈中山經〉。

後十三卷 本無專名,因其 以 海外、海內各經 為主,故名之為〈海經〉,按 全書次序,即第六 〈海外南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九〈海外東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十三  海內東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十六 〈大荒西經〉;第十七 〈大荒北經〉;第十八 〈海內經〉。

 

 

文章標籤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6-09_204024.jpg

【諺語解析】         三個臭皮匠                   勝過 一個諸葛亮

《諺語》:

「三個臭皮匠,勝過 一個諸葛亮。」

《諺語》。是一些民間流傳的常用語,通常指 一些含有豐富的知識、經驗,有思想,有教育意義的俗語。例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材燒。」「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諺語》它是 先民們生活經驗與智慧的結晶,這些《諺語》流傳久遠,雖然 都以口語方式表現,但許多《諺語》對人們的影響,並不下於「四書五經」呢。

注釋:

1. 三個臭皮匠:另一版本, 三個臭「裨將」。

2. 臭皮匠:形容 才能平庸的人。

3. 裨將:裨(音ㄆㄧ ˊ)中國 秦、漢、三國時期之武官官制,是 在軍事行動中 輔助軍中統帥的重要幕僚。

4. 諸葛亮:形容 足智多謀的人。諸葛亮,字孔明,東漢末期 徐州 琅琊陽都人。三國 蜀漢丞相,是中國歷史上 著名政治家、軍事家。

意譯: 
         「三個臭裨將,勝過一個諸葛亮」。三個才能平庸的人,若能 同心協力 集思廣益,也能提出 比諸葛亮 還周到的計策。

        「三個臭裨將,勝過一個諸葛亮」。在戰場 最前線衝鋒陷陣,滿身臭汗的的副將們,他們的聰明才智或許 比不上 主將、軍師,但是 豐富的實戰經驗,足以 讓他們 在戰場上 遭遇問題時,能夠 比遠在城寨裡 調度指揮的主將、軍師,想出 更切實際、更加 有用的解決方法。

解析: 
【赤壁之戰的故事】

                      三國時代 由於東吳 周瑜的妒才,因此 想藉三天10萬枝箭 這件事順勢除掉蜀漢 諸葛亮。諸葛亮 也不緊張,帶著三個隨從 到江邊看了一下,便料到 第三天會有大霧起,也想到了「草船借箭」的妙計。那天 便叫三個隨從 把20隻小船 兩邊插上 草靶子,圍上布幔。三個隨從 完成以後,便向 孔明回報。在回報的過程中,這三個隨從 不禁互相使了個眼色,然後 對諸葛亮說:「軍師 真是神機妙算,不過若是 要確實的得到箭,以目前的擺設,可能 會被看出破綻,箭 也可能拿不到了!」

   面對 這樣的建議,諸葛亮 也想聽聽 他們三人的高招。不過 他們口風可緊得很,硬是 要在第二天晚上 才要 讓諸葛軍師看,諸葛亮 笑笑,也就 準備等到隔日晚上 再來看看囉!第二天晚上,三個隨從 便請諸葛亮到江邊查看,只見 每隻小船的船頭 都 立著 兩三個稻草人,套上 皮衣、皮帽,看起來 就像真人一樣。諸葛亮 看到 這樣的情況,也 不禁笑著說:「真是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一人 難敵三人之智呀!」

   之後,曹操 果然中計,曹兵 萬箭齊發 射向小船,諸葛亮 也就 順利的借到了10萬多支箭。由於 那三個隨從 是 皮匠出身,爾後 也就 出現了「三個臭皮匠,勝過 一個諸葛亮」的諺語 囉!

參考資料:

【三個臭皮匠,勝過 一個諸葛亮】

                    伴隨 解嚴與開放黨禁,台灣 政治與社會 走向民主化,大學治理 也 出現變化。時任 中研院院長的 李遠哲 主導「教改」,高喊「教授治校」、倡導「校園民主」,期使 大學自主、學術自由、學生自治 成為《大學法》主軸,讓 高等教育管制 獲得鬆綁,提升 學術水平。

                    西元1994年《大學法》修訂並實行後,公立大學校長 由官方指派的做法 走入歷史,改採 各校自行遴選,修法目的 緊扣 台灣民主化、大學追求自治與學術自由。一改 過去 大學典章制度 由教育部「一把抓」的管理方式;強調 學術自由與大學自治,規定 大學 在法律範圍內 享有 一定自治權。

《大 學 法》  第  9  條:

    「新任公立大學校長之產生,應於現任校長任期屆滿十個月前,由學校組成 校長遴選委員會,經公開徵求程序遴選出校長後,由教育部或各該所屬地方政府聘任之。

前項委員會各類成員之比例與產生方式如下:

一、學校校務會議推選之學校代表占全體委員總額五分之二。

二、學校推薦校友代表及社會公正人士占全體委員總額五分之二。

三、其餘委員由教育部或各該所屬地方政府遴派之代表擔任之。」

經分析 各校所組成的 校長遴選委員會,其成員 主要有:(一)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代表、(二)家長代表、(三)教師代表、(四)校長代表、(五)學者專家或社會公正人士等 五種背景。

                           俗諺:「三個臭皮匠,勝過 一個諸葛亮。」回顧 校長聘任制度之演變,係

由官方 單一作業層面的 派任制度 轉變 至多元評議的 遴選制度,從 一人或少數人的意志,轉為 各相關領域人員意見的綜合體,可謂 更具有 客觀性及代表性。

                         由於 校長遴選作業 一經啟動,就 需 按部就班 進行 並 限時完成,無法 長時間延宕,以後 再作決定,但對於 同一時段內的 眾多 指控案件,囿於 人力及時間的限制,有時 難以件件 立即 查實認定,有些 還出現 兩造各說各話的羅生門情形。

                        西元2017年下半年到2018年初 台灣 進入 大學校長遴選 熱期,除了 眾所矚目的台大校長遴選,同時 陽明大學、文化大學 改選校長,傳出 派系介入與遴選不公等爭議,吸引 媒體大幅報導,導致 遴選過程 滿城風雨。

                         如何 讓這種情形 減至最低 ,並發展出一套 能被各方所接受的處理機制,實是 校長遴選制度 健全發展, 所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
     校長遴選委員會 如有 違法或不當情事 ,首要 追究的 是代表 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的遴選委員(官方代表),因其 具有 公務員身份, 怠忽職守 未能 善盡責任,甚至 知法犯法,應 查明懲處。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6-02_181039.jpg

【詩詞賞析】  周公恐懼流言日             王莽謙恭未篡時

 白居易 《放言》五首 其三: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白居易(西元 772年~西元 846年﹞,字 樂天,號 醉吟先生,晚年 又號 香山居士,生於 鞏縣(今河南鞏義),祖籍 山西太原。

                          白居易,自幼聰慧,五、六歲 學 作詩,九歲 解 聲韻。德宗 貞元十六年 登進士第。十八年登 書判拔萃科。官至 校書郎、贊善大夫,後因 宰相 武元衡 事 貶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穆宗 長慶年間(西元821年~西元824年)任 杭州刺史,敬宗 寶曆二年(西元825年),調任 蘇州刺史,後任 太子少傅,因 不緣附黨人,乃 移病 分司東都。武宗 會昌二年,以 刑部尚書 致仕,最後 卒於 洛陽的香山。

                          白居易,擅長詩詞,作品 平易近人,老嫗能解,是新樂府 運動的倡導者。初與元稹 相酬詠,號為「元白」,又與劉禹錫 齊名 稱為「劉白」。著有《白氏長慶集》等。

注釋:

1. 放言 :就是 無所顧忌,暢所欲言。

2. 君:指元稹。

3. 法:辦法,方法。

4. 決:決定,解決

5. 狐疑:狐性多疑,故稱 遇事猶豫不定 為狐疑。

6. 鑽龜:古代迷信活動,鑽龜殼後,看其裂紋以卜吉凶。

7. 祝蓍:古代迷信活動,拿蓍草的莖占卜。

8. 真玉燒三日不熱:《淮南子.俶真訓》:「鍾山之玉,炊以爐炭,三日三夜而色澤不變」。

9. 辨材須待七年期:白居易 自注:「豫章木,生七年而後知」。

10. 豫章:枕木和樟木。《正義》::「豫:今之枕木也;樟,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別。」。

11.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弟,成王之叔,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攝政,管、蔡、霍三叔陷害,製造流言,誣衊周公要篡位。周公於是避居於東,不問政事。後成王悔悟,迎回周公,三叔懼而叛變,成王 命周公征之,遂定東南。

12. 周公恐懼流言日:一作 周公恐懼流言「後」。

13. 王莽:王莽(西元前45年~西元23年),字 巨君,政治家,改革家,魏郡元城人(今河北 邯鄲),王莽 在西漢末年 篡位 登基,建立「新」朝,之後「托古改制」引起民憤,終致天下大 亂慘遭敗亡。 中國史學家 普遍 稱其為 偽君子,

14. 王莽謙恭未篡時:見《史記  魯國公世家》。五莽 在未篡漢以前 曾偽裝 謙恭下士。

15. 王莽謙恭未篡時:一作 王莽謙恭「下士」時。

16.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作 「設」使當初身便死。

17. 向使:假如當初。

18. 復:又。

19. 復誰知:又有誰知道呢?

意譯: 

      讓我 告訴您一個方法,不需要 龜蓍占卜,便 可解決 揣測與狐疑。

試玉的真偽 必須燒滿三日,辨別 豫章木 則樹齡七年以上 才 能分辨。
周公 鋪佐成王 害怕流言蜚語的日子,王莽 篡位之前 假裝 謙恭。

假如 當初  就死去了,周公和王莽  一生的真真假假  又 有 誰知道呢?
 

賞析:

                         這首詩。在 表現手法上,雖 以議論為內容,但 行文 卻 極為曲折,富有 情趣。

                       這首詩 告訴我們,看問題 忌帶 片面性和表面性。對人、對事 要得到全面的認識,都要 經過時間的考驗,從 整個歷史 去衡量、去判斷,而不能 只根據一時一事的現象 下結論;要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明辨 是非對錯。 莫把周公 當成篡權者,把王莽 當成 謙恭的君子了。把大奸似忠的人 誤認為是好人,把好人誤以為是壞人。

                     謊言經不起時間的考驗,謊言終有被揭穿的一天。相信 歷史 終將 作出 公正的裁決。「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這是 至理名言。 
 

文章標籤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6-04_080337.jpg

【旅遊景點】景美《仙跡岩》健行步道 等

景美《仙跡岩》健行步道:

主要 登山口:台北市 文山區 景美 景興路 243巷

         「仙跡岩」位於 台北市 文山區,該地區 舊稱「景美」,「仙跡岩」 又稱「景美山」。只是 市區小郊山,登山步道 縱橫交錯,四周附近 有14個 大小登山口。一般遊客 多以 景興路243巷的 仙跡岩牌樓 為 主要入口,拾級而上,可直抵「仙跡岩」及「仙巖廟」。

                      「景美山」,海拔144公尺而已。在山頂 下方處,有一塊大岩石,大岩石 有一個腳印,傳說為 仙人 呂洞賓 所留足跡,此即「仙跡岩」名稱的由來。

如今 基於 遊客安全或是保護古蹟,這塊 仙跡足印 岩石,設有 欄杆,「仙跡岩」就在 欄杆外,且 圍著 鐵絲網,遊客無法 近距離目睹。其實 這塊 大石頭,本身 僅是 一巨石而已,並無 出奇之處。先民 有豐富的想像力,令人佩服。但這裡 視野廣闊,展望 台北市區,令人 心曠神怡。

仙跡巨石 附近 蓋了 一座「仙巖廟」奉祀 呂洞賓,信眾很多,使「仙跡岩」 名聞遐邇。

【附近景點簡介】

《景美夜市 》:

            「景美夜市」,位於 景華街與景美街一帶,緊鄰「景美」捷運站,交通方便。

多達 數百家攤販的「景美夜市」, 是 典型的傳統小吃,價格便宜。為了 便於管理,將 攤位 全部集中在方形區域內。

另一邊的「景美公有市場」,也是 夜市的一部份,「景美公有市場」除了 吃的,還有 販賣服飾、CD、五金百貨等等,因此 在 白天幾乎是 人山人海、川流不息,再加上 夜市裡的小吃 料多味美又實在,也成為 許多學生及上班族群們 經常 喜愛到此 光顧用餐之地。

《景美河濱公園》:

                  「景美河濱公園」,位於台北市 文山區 景美橋至新店溪口間,是自然 生態景點的公園。

景美溪 河濱自行車道 設施完善,有 路燈照明、安全護欄、休憩涼亭、座椅、公廁等, 一應俱全。串聯 景美、木柵、道南 幾個河濱公園 ,騎著自行車,享受 河畔微風,欣賞大片翠綠的草地及清澈的溪流河水,觀賞河濱鳥類及魚類生態。呼吸 大自然的新鮮空氣,可紓解壓力。

交通:

捷運: 搭乘 臺北捷運 在「景美」站下車,再步行約350公尺, 即可抵達 入口處。

《仙跡岩》相簿

http://photo.pchome.com.tw/tokuj/0179/

參考資料:

《傳說故事》

                                   傳說 呂洞賓 當年 追不到 何仙姑,嫉妒 世間情侶,看到 情侶 恩恩愛愛,就 設法 搞破壞,更有 傳說  呂洞賓 其貌不揚,一生 沒娶到老婆,看情侶恩愛 格外眼紅,會 刻意拆散情侶。

        若 呂洞賓 這般心胸,見不得 別人好,怎能 成仙?如果 是 能預知 這對 情侶 八字不合, 無法 終成眷屬,不如 施法 讓 兩人分手,或是 斬爛桃花,倒是 可信。

        要是 呂洞賓 會這樣 隨意 拆散情侶,破壞姻緣 ,玉皇大帝或其他道教的 高階神祇 早就 把 純陽祖師 呂洞賓 的神仙資格 撤銷了!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5-10_204257.jpg

【歌曲賞析】 王洛賓    《青春舞曲》

《青春舞曲》:
填詞:王洛賓   編曲:王洛賓

歌詞

太陽下山 明早依舊爬上來 
花兒謝了 明年還是一樣的開
美麗小鳥 飛去無影蹤
我的青春小鳥 一樣不回來
我的青春小鳥 一樣不回來
別得那呀喲  別得那呀喲
我的青春小鳥 一樣不回來

         王洛賓(西元1913年~西元1996年),名 榮庭,字 洛賓,出生 北京,中國民族音樂家 。西元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畢業於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音樂系。 
         西元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王洛賓 在蘭州 改編了 新疆民歌《達阪城的姑娘》,之後便與西部民歌 結下了不解之緣,並將一生 都獻給了西部民歌的創作和傳播事業, 
         有「西北民歌之父」、「西北歌王」之稱。主要作品有《在那遙遠的地方》、《半個月亮爬上來》、《達坂城的姑娘》、《掀起你的蓋頭來》、《阿拉木漢》、《在銀色的月光下》等

注釋:
1. 別得那呀喲:據說是「小鳥 」的意思。
2. 別得那呀喲:另一版本 別的那樣喲。
3. 別得那呀喲:據說 王洛賓的 原本歌詞是 小鳥小鳥小。

說明:
          這首《青春舞曲》是 維吾爾族 很有名的民謠。而維吾爾族是 中國新疆的一個古老民族,《青春舞曲》是一首新疆 短小精悍的歌曲,並且深受 中外人民喜歡。
《青春舞曲》的曲調是 小調式,頗具 新疆風格,適合 表現奔放、開朗的情緒,很符合 新疆維吾爾人的民族特徵。
         這首歌謠 以太陽和花兒 來比喻時光的流轉輪替,再 以小鳥 來比喻 青春的飛逝,這樣 稍帶感傷的歌謠 卻譜以如此輕快又俏皮的舞曲曲調,呈現出 邊疆民族樂觀豁達的胸懷。

參考資料:
          這首歌謠 前三句 有雙關意味 : 第三句「美麗小鳥飛去無蹤影 」。歌詞和前兩句「太陽下山 明早依舊爬上來, 花兒謝了 明年還是一樣的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前面的事物 都可以重復,而 小鳥無法重復飛來。同時,又和第四句「我的青春小鳥 一樣不回來」,有共通之處:「青春 」和「小鳥 」一樣,都「不回來 」了。
          這首歌謠 前四句 非常精彩, 四句歌詞中 各有 一個絕妙的動詞:「爬 」、「開 」、「無 」、「來 」,因為 押韻,有一種琅琅上口之感,同時 又在人們眼前 呈現出一系列生動形象:太陽爬、花兒開、小鳥無、青春不來……也應和了題目中的「舞曲 」,不僅旋律上有舞蹈之感,這些動詞 還將這些動作 表現得 如舞蹈般的韻味。
        「小鳥 」是 這首歌曲的核心辭彙。和很多民歌一樣,這首歌 也使用了雙關的創作方法。也就是說,小鳥 不單單指活生生的鳥兒,展開翅膀,呼啦啦飛走,留下美麗的弧線,還隱喻 青春像小鳥,也 長有翅膀,能飛走,再 也看不見。
           有人認為 在一首歌中 反復重復一句歌詞 沒有意義。殊不知,這 也是 民歌的一大特點。因為 重復是 民歌特徵的具體表現。《青春舞曲》中 反復重復「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 」,這種 重復 非但不讓人 感覺到多餘,反而 讓歌曲在音韻上 更加流暢,表達上更加通俗、易唱易記、別有趣味。

北京天使合唱團 《青春舞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6vqBRapC3g

雷婷 《青春舞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9jeiL1YRpU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4-28_160830.jpg

【詩詞賞析】       少壯不努力              老大徒傷悲

  佚名 《樂府 長歌行》: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日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注釋:

1. 樂府為中國傳統詩歌詩體的一種,與古體詩、近體詩,構成古典詩歌中的三大類。
漢武帝時設立「樂府」〈掌管音樂的專門機關〉,一方面製作朝廷典禮所用的樂章,一方面採集民間流行的歌謠。這些民歌被「樂府」採集後,歌詞也被記錄下來,保存在「樂府」機關裏,後人 就稱這些歌詞 為「樂府詩」。
漢代以來,許多作家 也模仿樂府民歌的風格 創作詩歌,樂府詩 逐有民間創作的,也有文人創作的。「樂府」漸成一種文學體裁。
2. 行:是樂曲的意思。古代樂府是合樂的詩,如今曲譜的部分已失傳,惟歌詞流傳下來,今從標題上,依然可以看出 合樂 的痕跡,如標題上 有行、歌、吟、曲、樂、弄、操、引等字眼的,便是合樂的 樂府詩。
3. 長歌:指長緩的歌聲,多用來表達深沉的感情。
4. 樂府 長歌行:出自於 : 昭明文選。
5. 葵:就是 葵花,亦稱 向日葵或太陽花。《說文》:葵 指 向日葵。也指 葵菜(冬莧菜),我國古代重要蔬菜之一。
6. 唏:晒乾的意思。
7. 秋節:就是秋天,
8. 焜黃:是植物 色衰枯黃的樣子。
9. 華:就是花。
10.衰:減退的意思。

意譯:

                      園中的向日葵,長得多麼青嫩茂盛啊,花瓣上沾濕著晨露,正等待陽光來晒乾露水。
                      春天的陽光和露水 滋潤著大地,讓 萬物都煥發出 旺盛的生命光彩。然而 常常擔心因秋天的到來,使花葉枯黃與衰頹。人的青春如向日葵般,終有枯頹的時候。
                    所有的河川都往東流向大海,何時才可能流回到西邊!人的生命也像滾滾東流的河水,奔流到海不復回。
                    所以一定要珍惜 青春大好時光,努力向上,實現自己的理想。免得到老年時,要為自己的虛度年華、一事無成,而後悔傷悲。

賞析:

                     這首詩,詠嘆 萬物盛衰有時,惋惜 時光的流逝,勉勵人 應該在少壯時 及早努力,奮發 有所作為,雖帶有傷感 卻也很有積極的意義。
                     這首詩, 以 秋天到來 花葉色衰枯黃、滾滾流水 東去不復歸,比喻生命的短暫和一去不復返,由此 詠出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 千古名言。
                   這首詩,通過自然界的常見事物,說明:「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人生的哲理。

參考資料: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有二種解釋,

一種解釋為:年輕時候 不努力,等到老的時候,哀嘆光陰早逝,一無所成,就 後悔來不及了。
    另一種解釋為:勸人 及時行樂。因 同時代的作品,沒有一首是教人要及時奮發有所作為。例如「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愚者愛惜費,但為後世嗤。仙人王子喬,難可與等期。」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二句的解釋,前者為「通說」。因 後者 將「努力」,解釋為「努力」行樂,似乎較牽強。

 《說文》:葵 指 向日葵。也指 葵菜(冬莧菜),我國古代重要蔬菜之一。

「青青園中葵」之「葵」 , 指「向日葵」,而不是「葵菜」。
因為 詩歌 講求 美感及意境,
就 美感及意境 而言,「葵菜」逺不如「向日葵」,
又 就 修辭 而言,「向日葵」的生長特點 「朝露待日晞」,
比「葵菜」更貼切。

文章標籤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3-31_152116.jpg

【詩詞賞析】  身無彩鳳雙飛翼    心有靈犀一點通

  李商隱《無題》: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台類轉蓬。」   

                             李商隱(西元812年~西元858年),字 義山,號 玉谿生,又號 樊南生。原籍 懷州 河內(今河南 泌陽)人,從 祖父起 遷居 鄭州滎陽(河南省 滎陽)。
                            李商隱 詩作 文學價值很高,他和杜牧 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 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 段成式、溫庭筠 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裡排行16,故並稱為 三十六體。               

在清代 孫洙 編選的《唐詩三百首》中,收入 李商隱的詩作 22首,數量 僅次於杜甫(38首)、王維(29首)、李白(27首),居第四位。

注釋:. 
1. 無題:「無題」詩,就是 沒有命名的詩。李商隱 寫了一些的「無題」詩,大概是 他覺得 自己寫的詩,很 不好命名,乾脆 就「無題」了,讓 讀者 自己去想像吧。
2. 星辰:眾星,星之通稱。

3. 畫樓:指 彩繪華麗的高樓。

4. 桂堂:形容 廳堂的華美。

5. 靈犀:犀角中心的髓質 像一條白線貫通上下,可 感應和暗通。。

6. 心有靈犀一點通:比喻 心靈相連,情意相通。

7. 送鉤:也稱 藏鉤。古代臘日的一種遊戲,分二曹 以較勝負。把 鉤 互相傳送後,藏於 一人手中,令人猜測。

8. 分曹:分組。

9. 射覆:在覆器下 放著東西 令人猜。分曹、射覆 未必是 實指,只是 借喻宴會時的熱鬧。

10. 嗟:嗟(音 ㄐㄧㄝ), 呼喚聲。感嘆。

11. 聽鼓應官:到官府上班,古代官府 卯刻擊鼓,召集僚屬,午刻 擊鼓下班。

12. 蘭台:《舊唐書  職官志》:「秘書省,龍朔(高宗年號)初 改為 蘭台。」當時 李商隱 是 秘書省 校書郎。

13. 類:類似。

14. 轉蓬:指 身如 蓬草飛轉。

15. 走馬蘭台類轉蓬:李商隱 曾任秘書省 校書郎。這句 從字面看,是參加宴會後,隨即 騎馬到 蘭台,類似 蓬草之飛轉,實則 也隱含 自傷飄零 意。

16. 走馬蘭台類「轉」蓬:一作  走馬蘭台類「斷」蓬。

意譯:

                         昨夜,天上 閃爍著 星辰,地上 吹拂著 微風,在彩繪華麗的高樓之西,華美的廳堂之東,咱們 二人會面, 相見 時間太短,頗感無奈。

                         今日 分處兩地,不能相聚,身上 雖然 沒有 彩鳳的雙翅 可以 比翼雙飛,但是 兩個人的心 卻像 靈異的犀角一樣, 彼此是時時相通的。

                        還記得 最初相識,是喝著 溫熱的春酒。玩 藏鉤遊戲,我 隔座 把玉鉤傳遞給妳。後來,還幾人 分成組,在 紅色的燈影裡 玩 射覆遊戲。

                        可歎的是, 早晨的 更鼓 響了,催促著我 去 官署 應付差事。唉,只好 快馬加鞭地 前往 官署上班,就像 風吹著 斷了根的飛蓬一樣。

賞析:
                          這首《無題》詩,是一首 純潔的愛情詩。詩中 ,李商隱 懷念的是 一位貴家女子。從 追憶昨夜 回到現實,引出了 複雜微妙的心理。歎 自己漂泊不定,又 不得不 匆匆 走馬蘭台,開始 寂寞乏味的工作。

李商隱 描述了事件與場面,展現了 李商隱與情人 相見時間太短,頗感無奈。全詩 跳躍變幻,感情真摯,情意深長,形象動人。

                        這首詩 是 追憶所遇見的艷情場景。先寫 筵會 時地;接著 寫 形體相隔,情意相通;再寫 相遇的情意綿綿;最後 寫 別後離恨。艷麗而不猥褻,情真而不痴狂。

參考資料:

根據《李商隱詩歌集解》所收詩歌的統計,基本 可以確認 李商隱 寫作時 即以《無題》命名的 共有15首:

  《無題》(八歲初照鏡)

  《無題》(照梁初有情)

  《無題二首》(昨夜星辰;聞道閶門)

  《無題四首》(來是空言;颯颯東南;含情春畹晚;何處哀箏)

  《無題》(相見時難)

  《無題》(紫府仙人)

  《無題二首》(鳳尾香羅;重帷深下)

  《無題》(近知名阿侯)

  《無題》(白道縈迴)

  《無題》(萬里風波)

另有5首 在 目前通行的詩集中 經常 被標為「無題」的(五律「幽人不倦賞」、七絕「長眉畫了」、「壽陽公主」、「待得郎來」、「戶外重陰」),經 馮浩、紀昀等人 考訂,認為 多半是 由於 版本問題 而產生的 原題 丟失情況,並非 真正的 無題詩。

劉學鍇 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北京 中華書局,1988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3-29_154450.jpg

【國學名著】  晉    葛洪  《肘後備急方》

晉  葛洪 編纂《肘後備急方》:

        葛洪(西元283年~西元363年),字 稚川,號 抱樸子。東晉 丹陽句容(今江蘇 句容縣)人。約 生於晉 太康四年(西元283年),卒於東晉 興寧元年(西元363年)享年81歲。晚年,他隱居 在廣東 羅浮山中,既 煉丹、採藥,又 從事著述,直至去世。
 據《晉書》中的「葛洪傳」介紹,葛洪 「博聞深洽、江左絕倫」。他 內擅丹道,外習醫術,研精道儒,學貫百家,思想淵深,著作弘富。他是 著名的道教人士。他 在中國哲學史、醫藥學史以及科學史上 都有 很高的地位。
        由於 歷經時局動亂,葛洪 的 許多著作 多有散失。經過 專家的認真考證,認爲 至今 確信是 葛洪所著的書 至少有 下述四種 :《神仙傳》、《抱樸子 內篇》 、《抱樸子 外篇》、《肘後 備急方》。 
      《肘後 備急方》原名《肘後 救卒方》共 八卷 70篇,為 中醫 方劑學名著。是葛洪 完成的多種 醫學著作中 至今 留傳於世的書,他原先 著作《金醫藥方》100卷(已失傳)。本書 在流傳過程中,經 梁朝 陶弘景 增補,改名 爲《肘後百一方》後來 金代 楊用道等 再行 增補一次,更名爲《肘後備急方》。 
         葛洪 所著的《肘後備急方》是 我國 醫藥史中的珍貴文獻,有人 說 它是「古代 的 中醫診療手冊」。 

注釋:
1.《肘後備急方》:晉 葛洪 撰。收錄於 《四庫全書》 子部。
2.《肘後備急方》:書名的意思 ,是可以 常常 備在肘後(帶在身邊) .. 。
3. 葛洪:另一版本,葛洪(西元283年~西元343年)享年61歲。

解析:
      《肘後備急方》是現存 中醫歷史上 第一本 急救手冊,裏面 記錄了 大量 簡單有效的治療方法,治療瘧疾的方法 就有 二十多種,其中 用 青蒿 治療瘧疾的方法 啟發了 諾貝爾獎 獲得者 屠呦呦。
         屠呦呦(西元1930年12月30日~),浙江 寧波人,祖籍 江蘇無錫,中國 中醫科學院 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 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 導師,抗瘧藥 青蒿素和雙氫 青蒿素的發現者。這些 抗瘧藥 拯救了 數百萬人的生命,為亞洲南部、非洲和南美洲等 熱帶 開發中國家的人 改善了健康狀況,被認為 是20世紀 熱帶醫學的顯著突破。
         西元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 因 研製 青蒿素等抗瘧藥方面的卓越貢獻,與威廉 · C · 坎貝爾、大村智 共同 被 諾獎委員會 授予 該年度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 「三人發展出 針對一些最具毀滅性的寄生蟲疾病 具有革命性作用的療法」, 屠呦呦 獨享 其中一半獎金。她是 歷史上 第三位 因瘧疾研究 獲獎的人、首位 華人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首位 亞洲及華人女性 自然科學類 諾貝爾獎得主, 也是 首位接受 本土高等教育 且在中國大陸 進行研究工作的自然科學類 諾貝爾獎得主。

參考資料:
       《四庫全書》經、史、子、集,泱泱五千年 中華文化之瑰寶。 中國 歷代統治者 重道輕藝和鄙薄科學技術的思想,決定了《四庫全書》的收書 原則。四庫館臣 明確 提出:「聖朝 納錄遺文,以闡 聖學明王道者為主,不以 百氏雜學為重也」。不過 其 對於 中國 科技古籍的保存 仍有 很大的貢獻。
         因為《四庫全書》「子部」 分類 頗為複雜,包括「諸子百家」。簡單來說,包括 哲學、政治、經濟、法律、農、工、兵、藝術、醫藥、科技等 各項 專門學術的著作,都可 歸在 「子部」。如 晉代 葛洪 所著的《肘後備急方》是 我國 醫藥史中的珍貴文獻,即 收錄於 《四庫全書》「子部」。
         西元2015年10月5日,中國 著名藥學家、中國 中醫研究院 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 屠呦呦 憑藉 發現青蒿素,獲得了 當年的 諾貝爾 生理學或醫學獎。
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啟發 中國科學家 屠呦呦  開創性地 從 中草藥中 分離出 青蒿素 應用於 瘧疾治療 被授予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屠呦呦 鑽研 古籍文獻,發現西元 340 年 醫學家 葛洪 在其著作《肘後備急方》中 寫到,「以兩公升的水 加入一點青嵩,擰出汁 一口喝下去。」她隨即 瞭解 若加熱萃取 可能 會破壞植物 原有的活性成分,因此 使用 低溫製程 。 結果 成功了,先後在 老鼠、猴子實驗 都 出現效果,接著 她開始在自己身上 做人體實驗,並 對叢林中 感染瘧疾的工人 進行治療,證明 有療效。
晉代 葛洪 所著的《肘後備急方》 :催生了 中國科學家 屠呦呦 獲得了諾貝爾獎。屠呦呦 使葛洪 所著的《肘後備急方》成為 聯合國 「國家 非物質文化遺產」。
        屠呦呦 在 西元2011年 說,「中國醫學 可以幫助 我們 征服全球威脅生命的疾病,這是 我的夢想。」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3-22_165528.jpg

【認識 植物】   瓢瓜  可用來    製作「葫蘆」

中文名稱:瓢瓜
別名:別稱 蒲瓜、扁蒲、瓠瓜、瓠仔、蒲仔、匏仔等。
注音:
瓢(音ㄆ一ㄠˊ)、蒲(音ㄆㄨˊ)、瓠(音 ㄏㄨˋ)、 匏(音ㄆㄠˊ) 。

英文名稱:Calabash Gourd , Bottle Gourd


產地:
        過去有人 認爲 「瓢瓜」的原産地 是印度與非洲。但據 考古資料 記載,亞洲的中國、泰國,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魯,非洲的埃及,都曾 出土過 石器時代的「瓢瓜」化石。
      「瓢瓜」是 我國土生土長的植物,不是 從外國 引進的;當然,也 沒有資料說明,「瓢瓜」是由 我國傳到外國的。

生態 : 
     「瓢瓜」 是屬於 葫蘆科 葫蘆屬 的一種植物,它是 一年生 攀緣草本,具有 軟毛,卷鬚分枝;卵圓形的葉子互生;夏秋 開白色花,雌雄同株。
     「瓢瓜」藤  可達15米長,藤上 有毛,葉子 橢圓狀或心狀。果子 可以從10厘米至一米不等,最重的 可達一千克。「瓢瓜」喜歡溫暖、避風的環境,幼苗怕凍。

用途:
「食用」:
         「瓢瓜」的果實, 在未成熟的時候 都被 供作 食物。在中國烹飪中,「瓢瓜」 可以做湯或者炒菜。在日本「瓢瓜」果肉 被曬乾食用。在中美洲  「瓢瓜子」與其它香料一起 做飲料的添加劑。此外  「瓢瓜」的藤和葉 也可以食用。
「容器使用」:
           木質化的「瓢瓜」 可以用來製作 「葫蘆」,當作 酒壺、水壺使用。將「葫蘆」 剖成兩半, 可 製作 舀水、淘米等的「勺子」。
「藥用」:
         《神農本草經》中醫 認為  「瓢瓜」有 利尿消腫的作用,《傷寒類要》認為「瓢瓜」 可 醫治黃疸。
「樂器」:
         《堯典》中  匏 (即瓢)爲八音之一。所謂 八音是「金、 石、 絲、 竹 、匏 、土 、革、 木」。匏是 製作樂器的重要原材料,其價值 不亞於絲、竹。直至 今天  在中國西南的少數民族中 依然有 用匏 製作的樂器。在漢代的《禮樂志》,稱爲「葫蘆笙」。在民間 稱爲「葫蘆蕭」 或「葫蘆絲」。
 
「藝術品」:
           若用 各種材質 仿「葫蘆」或在「葫蘆」上 雕、畫、烙、塑  則 成為 「藝術品」。「葫蘆」是由圓構成的,象徵著 和諧美滿。不但在古代人民的物質生活中 占有重要地位,而且 與文學、藝術、宗教、民俗、神話傳說 乃至政治等關係 也十分密切,無疑是 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
           千百年來,「葫蘆」 是一種吉祥物和觀賞品,一直 受到人們的喜愛和珍藏,是 中華吉祥文化的代表象徵。

參考資料:

【瓢瓜與中華文化的關係】:
       「瓢瓜」與中華文化關係密切。中國 最早 將瓢瓜 稱為瓠、匏和壺。在《詩經》、《論語》中均有提到瓢瓜。例如《詩經 邶風》云:「匏有苦葉,濟有涉深 」;《詩經 衛風》云:「齒如瓠犀 」;《詩經  豳風》云:「七月食瓜,八月斷壺 」;《 詩經 小雅》云:「南有木,甘瓠累之 」。 《論語 陽貨》云:「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 《論語 雍也》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 ,回 也不改其樂。賢哉 回也。」
          從《詩經》記載的時代來計算,我國 栽培「瓢瓜」 也已經有了2000多年的歷史。《詩經》之後,記載 「瓢瓜」的文獻就更多了。據清代《古今圖書集成》統計,提到 瓢瓜的古書 有近百部(篇)。在這些書裏,有的 寫「瓢瓜」的種植方法,有的 寫「瓢瓜」的食用、藥用及日常器用的價值,有的是 歌詠 「瓢瓜」的詩文,還有 大批 有關「葫蘆」的神話傳說故事。

【有關「葫蘆」的神話傳說故事】:
    「葫蘆」 大多數的人 都見過。「葫蘆」 口小肚大,可 廣納四方財,用以象徵 財庫飽滿,納財致福,增加財運,還有 收煞除厄的功效。此外,居家風水 若有 穢煞之氣,或氣場不利,導致 有礙 身體健康,也可以 用「葫蘆」來化解。
       很多神仙、神醫 也都 身背「葫蘆」或腰懸「葫蘆」,如 八仙中的鐵拐李,壽星 南極老仙翁與濟公活佛等。所以 自古以來,從事 醫生、占卜、風水、算命或看相職業的人,都喜歡 在家中或辦公室中 掛個「葫蘆」,來 催旺自己的事業;這說明 傳說「葫蘆」具有 開運、化煞和保平安等作用。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3-18_073525.jpg

【對聯賞析】  事能知足心常泰    人到無求品自高

清  陳伯崖 《對聯》:
上聯:事能知足心常泰。
下聯:人到無求品自高。

        陳伯崖,生卒年不詳,是 清 文學家 紀曉嵐的老師。

(※ 紀昀(西元1724年~西元1805年),字 曉嵐,又字 春帆,晚號 石雲,又號 觀弈道人、孤石老人、河間才子,諡號 文達,在文學作品、通俗評論中,常被稱為 紀曉嵐。
紀曉嵐 是 清 乾隆年間的著名學者,政治人物,也是 清 乾隆在位時,負責「四庫全書」的總編,《四庫全書》分為 經、史、子、集四部。)

注釋:
1. 事能知足心常泰:另一版本,事能知足心常「樂」。另一版本,事能知足心常「愜」。
2. 泰:泰然, 形容 心情安定。
3. 愜:愜(音ㄑㄧㄝˋ), 愜意。感到暢快。 
4. 無求:不為 外物所羈絆。
5. 品:人品,品格。
6. 高:高潔,高尚。

意譯:
      凡事 能夠知足常樂,內心 則能感到泰然;人能夠 不貪求的話,人品 自然可以高潔。 

賞析:
「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
這是 一副名聯,其作者 說法不一,大致 四種說法,
是 陳伯崖的名聯,見《對聯趣話》,湖北教育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
是 陳伯崖的名聯,見《國學網 楹聯金庫》。
二、是 李叔同的父親 李世真的名聯。
三、是 明朝 詩人 陳獻章的自勉聯。
四、是 林則徐的名聯。
何者正確? 有待考證。

       這裡 說的「知足」、「無求」,是告誡人們 要捨棄 滿腦子的功利與浮躁,不為外物所羈絆,從而 獲得一種超然物外的自在與寧靜。一個正人君子 要想 達到高尚的精神境界,首先 要做到 不受外界物質環境的誘惑,進一步 擺脫虛榮的惑亂。
    「知足」、「無求」,是人品的體現,超然於 世俗之上,它不是 不思進取和漫不經心,也不是 心灰意冷和垂頭喪氣,更不是 一籌莫展和難掩煩悶的消極態度和庸人哲學。而是 告誡人們 要 知足常樂,擺脫功名利祿的羈絆和困擾,不必強求,有所不求,才能 有所追求。能夠「不降其志,不辱其身」。這才是 「知足」、「無求」的最高境界。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