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17_132829.jpg

【名句解析】  蕭規曹隨     百姓 安居樂業

 

西漢 司馬遷  編撰《史記.卷五四曹相國 世家》:

「參 為漢相國,出入三年。卒,諡 懿侯。子 窋 代侯。百姓 歌之曰:『蕭何為法,顜若畫一;曹參 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淨,民以寧一。』」

 

司馬遷 (西元前145年~西元前86年),字 子長,左馮翊 夏陽(今 山西 河津)人(一說 陝西 韓城人),是中國 西漢時期 著名的 史學家和文學家。 司馬遷 撰寫的《史記》 公認為 中國史書的典範,首創的紀傳體 撰史方法 為後來 歷代正史 傳承,被後世 尊稱爲 史遷,又因 曾任 太史令,故自稱 太史公。

 

《史記》不僅是 一部 體大思精、前無古人的歷史钜著,也是 一部 偉大的文學著作,在中國史學與文學上的 影響巨大而深遠,研究 文史者 幾乎 無人不讀 《史記》。

司馬遷 所撰的《史記》 記事 上起 軒轅黃帝,下至 漢武帝 太初年間,是一部 紀傳體的通史 。全書 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 一百三十篇。

 

 

注釋:

1. 參:曹參(西元前?年~西元前190年),西漢沛縣(今屬江蘇徐州)人。和蕭何一起輔佐漢高祖平定天下,封 平陽侯。蕭何死後,曹參 繼任相國

2. 相國:職官名。秦漢等 朝代 所設置的宰相職位,後來 沿用 成為宰相的通稱。

3. 出入:大概、約略。

4. 曹窋:窋(音ㄓㄨˊ), 曹窋(西元前?年~西元前161年),為 曹參之子,漢惠帝時 任 中大夫、御史大夫等職。

5. 歌:歌頌。

6. 蕭何:蕭何(西元前257年~西元前193年),沛豐人(今屬江蘇徐州)人,早年 沛縣 縣吏,秦末 輔佐 劉邦起義, 乃一代名相。蕭何 曾協助劉邦 消滅 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蕭何 是漢朝的開國元勳之一,蕭何與張良、韓信 「漢初三傑」。

7. 顜 :顜(音ㄐ|ㄤˇ),明確一致。

8. 若:似。

9. 畫一: 一致;一律

 

意譯: 

     曹參 任漢朝丞相,大約 有三年時間。死後,被諡為 懿侯。他的兒子 曹窋 繼任他的候位。百姓們 歌頌 蕭何和曹參 說:「蕭何 制定律法,明確一致;曹參 繼任為相,遵守法度 而不改動。清淨無為的施政做法,使 人民生活 可以 得到安定而不亂。」

 

解析:

      漢高祖劉邦起兵推翻秦朝的時候的時候,有兩個最的力的左右手,一個叫蕭何,一個叫曹參,都是他的沛縣同鄉。

當劉邦的軍隊 攻進秦朝的都城 咸陽時,許多 將士 都 爭先恐後的 搶奪財物、美女,只有 蕭何一人 獨具慧眼,到 相國府中,大量搜集 秦朝的法令規章、圖文書籍,還把 它們 視為寶貝般的收藏起來。

後來劉邦 做了皇帝,稱 漢高祖,封 蕭何 為 開國 丞相,這時候,蕭何 因搜集 秦朝的文獻,對 秦朝的土地、戶口 都調查得 一清二楚,對於 天下的地形、民情、風俗等等,也非常的熟悉,於是 就 親手 制定了 漢朝的法規、典章和制度,蕭何和曹參 雖是同鄉,但兩人相處 並不融洽,來往 比較疏遠。但是,蕭何 在臨死的時候,還是 向皇帝 推薦 曹參 接替 丞相的位子。

曹參 任漢朝丞相,大概有 三年時間。死後,被諡為 懿侯。時人 歌頌:「蕭何制定法律,調和整齊如一;曹參 繼任相國,其為人持重,不會 胡亂 出主意,施行 清淨無為的政策,使動亂已久的天下,逐漸 使 人民生活 安居樂業。」史稱「蕭規曹隨」。

「蕭規曹隨」這句成語 ,就是 從這個故事 濃縮而來,用來 比喻 後任的人 依照前任 所定的 成規做事。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7-12-27_084832.jpg

【歌曲賞析】        台灣歌謠             農村曲

台灣歌謠《農村曲》:

作詞:陳達儒   作曲:蘇桐

《農村曲》   歌詞:

(一)

透早就出門,天色漸漸光。

受苦沒人問,行到田中央。

行到田中央,為著顧三頓,

顧三頓,不驚田水 冷酸酸。

(二)

炎天赤日頭,悽慘日中午,

有時踏水車,有時就搓草。

希望好日後,每日巡田頭,

巡田頭,不驚嘴渴 汗那流。

(三)

日頭那落山,工作即有息,

有時歸身汗,忍著寒甲熱。

希望好年冬,稻子快快大,

快快大,阮的日子 就快活。

 

                             陳達儒(西元1917年~西元1992年),本名 陳發生,出生於 臺北 艋舺 祖師廟附近。他於西元1935年加入 勝利唱片公司,時 年僅十九歲,於僅僅四年的創作期間,創作了《白牡丹》、《雙雁影》、《青春嶺》、《滿山春色》、《農村曲》、《心酸酸》、《三線路》、《青春城》、《港邊惜別》、《阮不知啦》等作品。

                            二戰後 陳達儒仍持續創作 台語流行歌曲,寫下了《安平追想曲》、《南都夜曲》、《青春悲喜曲》、《菸酒歌》、《賣菜姑娘》等 膾炙人口的作品。一生 寫作無數佳作的陳達儒,於西元1988年 獲頒 金曲獎 特別獎。西元1937年創作的〈農村曲〉因為內容 顯現 台灣農民生活困苦, 曾被 政府禁唱,直至 西元1976年 才解禁。

 

                            蘇桐(西元1910年~西元1974年),本名 蘇同,日治時期 著名作曲家,與陳秋霖、陳水柳(冠華)為 當時知名的歌仔戲 後台樂師,擅長 演奏揚琴。西元1936年曾加入「臺灣 新東洋樂研究會」,改良傳統樂器,研製 日後仍廣泛運用於歌仔戲、客家山歌的「鼓吹弦」。三年代中期,加入 古倫美亞唱片公司,專事作曲,與李臨秋 合作創作電影主題曲〈懺悔〉。後轉赴 勝利唱片,與陳達儒 合作多首 台語歌壇代表作,如〈農村曲〉、〈日日春〉、〈雙雁影〉。

                              他是一位典型的民間藝人,有他的執著、有他的個性,也有他的傲氣。二戰後,蘇桐仍有與陳達儒合作,如〈青春悲喜曲〉、〈菸酒歌〉、〈姊妹愛〉、〈母啊喂〉等佳構,惜生活困乏,入不敷出,淪為 流浪街頭樂師,賣過 歌仔簿及漢藥秘方~「高家種子丸」。晚年,曾隨 楊麗花歌仔戲班 在台視 擔任演奏。

                              蘇桐是一位音樂天份很高的作曲家,可惜 恃才傲物,加以 生不逢時,而潦倒一生,過世時,身無長物。

 

注釋:

1. 透早:一大早。

2. 為著顧三頓:為了 三餐能吃飽。

3. 冷酸酸:很冷。

4. 炎天赤日頭:炎日下。

5. 好日後:以後 有好日子過。

6. 即有息:才 回家休息。

7. 歸身汗:全身 都是汗水。

8. 寒甲熱:寒冷和炎熱。

9. 好年冬:好的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一年。

 

說明:

                    這首《農村曲》分三段 三段均採同一曲調,三段歌詞 皆不同, 乃 敘述 農民一天的工作情況。旨在 說明 農民的勞苦、 辛酸與期盼。

《農村曲》詞分三段 :

                      第一段 敘述 農民 日出而作的情況。歌詞大意 為 農民 一大早前往 田地,辛苦 沒人問,為了三餐,不怕 田水很冷。

                      第二段 敘述 農民 炎熱中午的工作情況。歌詞大意 為 農民 在炎日下 從事 踏水車、搓草、巡田頭等工作,不怕饑渴、不怕汗流浹背,只希望 以後 有好日子過。

                       第三段 敘述 農民 日落而息的情況。農民 必須忍受著寒冷和炎熱,要很晚了才能回家,只 期待 風調雨順,稻子 快快長大, 能夠 快活過日子。

這首歌,是 一首 反映 農民艱苦生活的歌謠。可以 深刻體會《憫農詩》:「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生活情況。

 

文鶯    《農村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wDM6ws95G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Nmas086K6s

 

江蕙~農村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XfpEhzF_WM

 

參考資料:

  李紳《憫農詩》:

第一首: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第二首: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另一版本: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2-14_071303.jpg

【詩詞賞析】  疾風知勁草     板蕩識誠臣

唐  李世民《贈 蕭瑀》: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勇夫安知義,智者必懷仁。」

                           李世民(唐太宗) (西元599年~西元649年),為唐代 第二位君主。高祖 李淵之次子。出生於 武功(今陝西 武功西北),四歲時 曾有 相面先生 預言說,此子 將來 必能 濟世安民,因以為名。

唐王朝 在 太宗 統治下(西元627年~西元649年 ) ,文治武功 均有所發展,開創了 中國歷史上 著名的治世。太宗 年號叫「 貞觀 」 ,所以 叫「貞觀之治」。

注釋:
1. 蕭瑀:隋代 官員,後來 歸唐。唐高祖 李淵 很器重他,他又 孜孜自勉,留心政事,故深得 李淵信任。唐太宗 繼位,拜爲 尚書左僕射,封
宋國公。蕭瑀 是唐朝開國功臣,位列 「淩煙閣」二十四功臣的第九位。

2. 疾風:狂風。           

3. 勁草:強勁有力的草

4. 板蕩:指亂世。板、蕩,都是 詩經 大雅的篇名,譏刺 周厲王 治國沒有綱紀,社會動蕩不安。          

5. 板蕩識誠臣:另一版本,板蕩識「忠」臣:。

意譯:

在疾風的吹襲下,便能知 何者是堅韌的青草;在動蕩不安的時局裡,最能 看出誰是 真正忠誠的臣子。

勇者 往往 只是 一介武夫,不一定,都能 謹守道義;然而 有智慧的智者,必定 常懷著 一顆仁慈的心。

賞析:

這首 李世民(唐太宗)贈送給 蕭瑀的詩,旨在 述說 在疾風的吹襲下,便能知 何者是堅韌的青草;在動蕩不安的時局裡,最能 看出誰是 真正忠誠的臣子。並勉勵蕭瑀,要做一個智者,心中 時常存著 愛別人的仁慈之心,不要 只做一個不一定能謹守道義的勇夫。

如果 處在一個安定的和平時期,很難分辨出一個人是忠是奸或人品的高低,這是因為奸臣 可以用 花言巧語 遮掩其奸行 ,壞人 也可以隨時為自己帶上一副偽善的面具。因此  大凡 逢艱難的時勢,才是 對人們信念與氣節的考驗。每一個時代,能在 逆境中、以至於臨生命危險時, 仍堅持自己崇高追求與信仰的人,才是真正的忠臣義士。這就是千古以來 很多忠臣義士遇難之後 仍能 被後人尊敬與傳頌的原因。

這首詩 深刻地說明︰禁受得住大風摧折的草,才稱得上強勁;只有 在嚴峻危急的關頭,方能 考察出 一個人的真正品性和節操;方能 識別出 誰是堅貞的忠臣。

                                                                                              

參考資料:

《新唐書,卷114,列傳》( 第二十六 蕭瑀) 

  嘗曰:「武德季,太上皇 有廢立議,顧朕挾不賞之功,於昆弟 弗見容,瑀 於爾時 不可 以利怵死懼,社稷臣也。」 
  
賜詩曰:「疾風知勁草,版蕩識誠臣。」 
      
曰:「公 守道耿介,古無以過,然 善惡太明,或 有時而失。」 
       
頓首 謝曰:「既蒙教,又 許以忠亮,雖死日,猶 生年也。」 
       
魏徵 曰:「臣 逆眾持法,主 恕之以公;孤特守節,主 恕之以介。昔聞其言,乃今見之。使 瑀不遇陛下,庸 能自保邪?」...

 

 

 

 

文章標籤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1-09_153318.jpg

【逸聞傳說】人生七十才開始  開始什麼?

據說 台灣 有位 德高望重的名人,七十大壽,賀客盈門。壽星 致詞時 說 :「人生七十才開始」 ,稍頓一下 正要繼續說,大家 就 熱烈鼓掌,並 加以呼應:「 對!對!『人生七十才開始』」。從此 「人生七十才開始」這句話 成為 鼓勵人們「不要怕老」的 最佳 代名詞。

其實 這位 壽星說:「人生七十才開始」,開始什麼呢?可能是 要「開始 擘劃 新的人生」。也可能 是要「開始 面對 最後的路程」。因為 壽星 話還沒講完,就 被賀客 鼓掌聲 打斷了,以致 壽星 說的 話 其「真意」成謎?不得而知, 只能讓 後人 各自解讀了!

人生七十才開始

要《開始 擘劃新的人生》:

網路 最近 盛傳了 一份 新的訴求、一種 新的理念 :「人生七十才開始」!要「開始 擘劃新的人生」。並舉 一些知名人士 為例,如鄧小平 七十二歲 上台,改變了 中國。杜特地 七十歲 上台,改變了 菲律賓。川普 七十上台,這次 要改變美國!筆者 認為 以上 只是特例,並不是 普遍現象。

現今 台灣各地方 有不少 「樂齡學習中心」、「社福中心」、「社區大學」等 單位, 呼應「人生七十才開始」,規劃 一些 可以 讓 退休銀髮族 再學習與發揮的課程,如 資訊電腦系列、 運動養生系列、文創藝能系列、美食烹飪系列 等課程。輔導 這些 退休銀髮族「擘劃新的人生」,培育 自己的興趣,或是 再發揮既有專業技術,好讓 晚年生活 得以更加充實。

人生七十才開始

要《開始 面對最後路程》:

人類的器官 過了 三十歲 就開始衰退 ,七十歲的器官功能,一般而言 只剩 全盛時期的 35%,這是 鐵的事實。老化是人生的必然,年過 七十歲 ,大多 有慢性病,神未曾應許,身體 永遠硬朗 無病痛

生、老、病、死 是 人生必經的過程,不論 是 街頭遊民、凡夫俗子、英雄豪傑、達官顯貴 都 無可避免的,每個人都要 「面對最後路程」,只是 所承受的壓力、大小,各有不同 而已。

你 有想過 自己人生的最後一段路 要怎麼走嗎?在疾病末期不做侵入性的無效治療、而是只用「緩和症狀」的醫療方式,能有尊嚴的 走向人生的終點,並和家人好好的道別,享受生命中最後的美好。「安寧療護」讓人多一種「善終」的選擇。

「人生七十才開始」, 這一句話 已經 排除了 它在生理及健康上的意涵,因為 人到了七十「已接近肉體生命的盡頭」,第一個 說這句話的人,極可能 是  個人 對人生的覺悟  而作 的一種表達。 至於 一般普羅大眾 對這句話,只能 當成是 期許或嚮往吧?

隨著 高齡化社會的來臨,老人問題 不斷浮上檯面,例如 老人照護問題、獨居老人、老人自殺和老人經濟安全問題,已經充斥整個社會。這也是年過 七十歲 面對的問題。


《台灣 就要邁入 高齡社會》:

2017年2月底 台灣 戶籍登記 , 65歲以上老年人口313萬9397人,佔了13.33 %,比幼年人口的13.31%還要多,整個國家結構 轉變為  以「 扶老」為主,台灣 就要邁入 高齡社會。(2025年  65歲以上老年人口總數 將超過480萬,比例將達到 20%)。

而 根據推估,2017年 台灣的失能人口 有73 . 8萬,其中 包括65歲以上失能老人,50歲以上失智 加上身心障礙者等,家裡 一旦出現 需要照顧的人,可是要「長期抗戰」,但就算 申請到「居家照顧服務員」,亦 問題重重。

「家庭照顧者 關懷總會」 秘書長 陳景寧 認為 : 「包括 居家服務,重度的 只核給 一個月 大概90小時,有很多的家屬反映 這是 不夠用的問題,另一方面 是 不好用的問題,就是 他可能 只有 在週一到週五 有提供服務,假日 不見得有。」政府 「制度設計」,顯然 難以 滿足需求。

目前 台灣 每年有13 . 3萬人 為了 照顧失能或失智的長輩,離開職場,一、二十年後,這些人 年紀大 想回職場 困難重重,也因為 年輕時 中斷工作,無法 累積退休金,可能 老了 只能 仰賴社會救助,淪為 新的一群貧窮人口。

台灣國安 將遇上 「高齡化」 加上 「少子化 」的雙重危機 。只是 高齡化問題 來得 又急又猛; 也來得 那麼 無聲無息。

 「事有輕重緩急」, 蔡英文政府 是不是 還有餘裕 等其他議題 處理完,才面對呢?

根據 新聞報導《久病無孝子!中風爸 大便褲上 遭兒打死》。

照顧 生病的親人 是很辛苦的, 他 已經辭去工作 專職 照顧老父, 沒有照顧過病患的人 不能 了解 其中的辛苦 ,筆者 不忍苛責,批評 他的不孝,若不是 壓力太大、太久,他 或許 不會 一時失去理智 做出憾事。這案件  只是 冰山一角。

     「長照」政策 真的非常重要。希望政府 用心的推動。照顧失能或失智的長輩,不是容易的事,尤其是 「長期照顧」。期盼 執政當局 「能苦民所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而不是 尸位素餐!

 

參考資料:

《久病無孝子!中風爸 大便褲上 遭兒打死》

三立新聞網

2018年1月5日 下午5:48

記者蘇怡璇/桃園報導

周姓男子的爸爸 因為幾種慢性病 導致行動不便,周男 為了照顧爸爸 還特地辭去工作,沒想到 照顧病人 並不如 想像中的簡單,周男 開始 嫌棄爸爸 走路慢、吃東西 就像 小朋友一樣 會掉滿地,甚至 認為爸爸 連大小便 都會失禁,超級麻煩。

終於有一天 周男 控制不了情緒,發現 爸爸再次在褲子上 大便,一氣之下 竟然隨手 拿來掃把、皮帶,開始在 爸爸身上,頭上猛打!周男 幾乎失心瘋了,這樣打 還消除不了怨氣,最後 拉著父親的頭 撞電梯、廁所牆壁,導致 父親腦出血,等他清醒過來,才 驚覺 鑄下大錯 ,打電話 叫救護車 將爸爸送醫,但仍 回天乏術!

案件 到了法院審理,周男 開庭時 向法官坦承,因照顧父親 失去耐心,才會對其 毆打虐待,周男 被依 傷害直系尊親屬致死罪 起訴。法官審酌,周男 犯後深具悔意,判處7年6個月徒刑。

撰述者:江義德教授

(前  國立陽明大學專任教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兼任教授)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2017-12-31_091307.jpg

【詩詞賞析】     人生七十方開始  時代精神一語傳

 

于右任《寫給 張群 總統府秘書長》:
 

              「人生七十方開始,

時代精神一語傳;

萬歲中華今再造,

期君同醉玉關前。」
                   
                          于右任 (西元1879~西元1964年),陝西 三原人,原名 伯循,字 右任,筆名 神州舊主、騷心、大風、剝果、太平老人,而以 字行。清 辛丑舉人,以「半哭半笑樓」詩草,譏諷時政,倡言革命,後入 同盟會,先後 創辦 神州日報、民呼日報、民籲日報等。

護法之役,任陝西 靖國軍總司令,國民政府 定都 南京,任 國民政府委員,監察院 院長。公餘 倡導 標準草書,著有 右任詩存、文存、墨存、牧羊兒的自述等。

 

注釋:
1. 張群:張群(西元1889~西元1990年)字岳軍,四川省華陽縣人。歷任 上海 特別市市長、湖北、四川省主席、行政院長、總統府秘書長及總統府資政等要職。他 辭世時,已 高齡一百零一歲。

2. 玉關:玉門關(在今甘肅 河西走廊西端)。古時通往西域的關隘。

 

意譯: 
                                您 曾說 「人生七十方開始」一語,很 合乎 時代精神,已 成為 廣為流傳的名言。

今中華民國再造,將 萬世長存,期盼有朝一日 河山光復,與您 一同酣醉玉門關前。

 

賞析:
                              張群 六十八歲(西元1957年)的生日 時,應 記者的訪問,談到 現代 醫藥衛生進步,生活條件改善,
國民平均壽命 逐年延長,長壽 已不稀奇, 古人所說的 「人生七十古來稀」,應該 改為「人生七十方開始。」這句 對 老年人 極富 鼓舞性的話語,已經 成為 廣為流傳的名言。

  西元1961年三月, 于右任 寫給 張群的詩 ,強調「人生七十方開始,時代精神一語傳。」稱讚 張群 說過 「人生七十才開始 」是合乎 時代精神的名言。

(于右任寫給 張群這首詩時 已高齡 八十二,張群 時年 七十二。于右任大於 張群十歲。)

 

張群「養生與養德」並重的實證經驗,對追求健康長壽的人,是一個最好的典範。

他有一首 不老歌

「起得早,睡得好,七分飽;

  常跑跑,多笑笑,莫煩惱;

  天天忙,永不老。」

八句話,二十四個字,可以概括 張群的養生之道。

 

著名畫家 張大千(西元1899年~西元1983年) 在張群 九十歲時 作這首打油詩》贈給 張群:

 八十 不稀奇,九十 多來兮,百歲 笑眯眯,

   七十 還是小弟弟,六十 睡在搖籃裡。」

(此時 張群 已高齡九十,張大千 時年 八十。張群 大於張大千 十歲。)

 

這首打油詩張群 最為欣賞。張群 認為 這不是 妄圖長生,而是 看破生死,面對自然。唯有 順乎自然,才有 快樂圓滿的人生。

 

參考資料:

網路資訊 非常豐富,然而 有些資料輾轉傳抄」,難免以訛傳訛」,須小心求證。

例如

于右任 所寫的詩:「人生七十方開始,時代精神一語傳。」原是 在稱讚 張群 說出 那句 當代名言「人生七十才開始」。

網路 竟然 有人 認為 于右任 說:「人生七十才開始」,是「自我吹噓」接著說「生命的時間長短 不是重點 ,重點是 活著的時候 幹了什麼事」,最後 批評 于右任 做了 幾十年的監察院長。從未 彈劾過一個人,是在 鬼混」。這樣 解讀 顯然有誤或只是 一知半解,其評論 亦背離主題 有失 原意。

又 「金門日報 」全球資訊網 ,有篇阿娘的俗語話,文章中 說,國畫大師 張大千 在九十歲時 寫一首打油詩「八十 不稀奇,九十 多來兮,百歲 笑咪咪,七十 還是小弟弟,六十 睡在搖籃裡。」與俗諺 不謀而合。

張大千 享年 八十四歲,竟然在 逝世 六年後(如 在世是九十歲) 還 寫了《打油詩》。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7-12-18_124343.jpg

【元曲賞析】  驪山四顧 阿房一炬  當時奢侈今何處

元  張養浩《山坡羊》驪山 懷古 :

「驪山四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
(只見) 草蕭疏,水縈紆。
   至今遺恨迷煙樹,。列國周齊秦漢楚。
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
   
         張養浩 (西元1270年~西元1329年),字 希孟,號 雲莊,又稱 齊東野人,濟南(今屬 山東)人,元代 著名 散曲作家。歷任 縣尹、監察御史、禮部尚書等職。
         元 文宗 天曆二年,特派 張養浩為 陜西 行台中丞,張養浩 散其家財 予鄉里貧乏者,至陜,救荒除弊,勤政撫民,不久,遂 以勞瘁卒。諡 文忠。

注釋:
1. 山坡羊:曲牌,相當於 宋詞中的詞牌。
2. 驪山:在今陝西 臨潼縣東南。杜牧《阿宮殿》:「驪山 北構而西折,直走 咸陽。」
3. 阿房:阿房宮,秦宮殿名,故址 在今陝西 西安市西南 阿房村。《三輔黃圖》:「阿房宮,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宮未而亡,始皇廣其宮,規恢三百餘里,離宮別館,彌山跨谷,輦道兩屬,閣道通驪山八百餘里。」又《史記 秦始皇本紀》:「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十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 坐萬人,下可以 建五丈旗。」
4. 一炬:指 西元前206年12月,項羽 攻入咸陽時 放大火 焚燒 阿房宮。《史記 項羽本紀》,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故 杜牧《阿房宮賦》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5. 縈紆:縈紆(音ㄧㄥˊ ㄩ):形容 水流 彎曲縈迴。
6. 蕭疏:蕭條稀疏。
7. 迷煙樹:煙鎖迷離的樹林。
8. 列國:各國,即周、齊、秦、漢、楚 這些國家。

意譯:
      在驪山上 四處看看,阿房宮 已經被一把火 焚燒了,當時的繁華富貌,都化為灰燼 現在不知在什麼地方?
      今日只看到蕭條稀疏的荒草,及彎曲縈迴的河水。
      朝代更替的遺恨,就如 眼前 煙鎖的樹林,那麼 撲朔迷離。周  齊 秦 漢 楚,這些國家,今何在?
      贏了的,都 變成了塵土;輸了的,也 都變成了塵土。

賞析:
      此曲 是 對封建王朝的一種詛咒,封建統治者 無論 輸贏、成敗 ,最終 都
逃不了滅亡的命運。
      此曲 嚴厲 批判封建統治者 為 爭奪政權 而進行的殘酷廝殺、焚燒破壞 及奪得政權後 奢侈浪費、揮霍無度。伴隨著 各個王朝的興亡交替,是無休無止的破壞,無數的物質財富和精神文明 都 化為灰燼。 
      驪山 這座 見證了 眾多歷史滄桑的名山,歷史遺跡 甚多,張養浩 登臨此山,放眼四顧,感慨叢生,阿房宮 已經 被項羽 付之一炬,當年的豪華奢侈 都不復存在。呈現在其面前的 只有「看到蕭條稀疏」的「荒草」,「彎曲縈迴」的「河水」。
      張養浩 體驗 歷史更迭的無情和必然。因 朝代更替,在歷史的長河中,已找不到「列國」中「周、齊、秦、漢、楚」的蹤影!
      多少帝王 為了天下,征戰殺戮,「贏」的如何?「輸」的又如何?還不「都變做了土」! 這是 多麼悲涼沉鬱的詠歎啊!

參考資料:

元  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
   

文章標籤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7-10-28_202817.jpg

2017-05-18_220138.jpg

【詩詞賞析】    寄語相知者       同心終莫違

南朝 梁  蕭綱《詠蛺蝶》:
「復此從鳳蝶,雙雙花上飛; 
寄語相知者,同心終莫違。 」
  復在此

         蕭綱(西元503年~西元551年),字世纘。即 南朝 梁簡文帝。南蘭陵(今江蘇武進)人。梁武帝 第三子。由於長兄 蕭統早死,他 被立爲太子。侯景之亂,梁武帝 被囚餓死,蕭綱即位,大寶二年(西元551年)爲侯景 所害。
        蕭綱 文學造詣很高,雅好詩賦,其中五言詩最多。文帝蕭綱 在做太子時,與他的東宮文人徐摛、庾肩吾等人,好寫一種風格柔艷奢靡的詩體,後來 在貴族和宮廷中十分盛行,被稱為「宮體詩」。
《南史梁簡文帝紀》記其有文集100卷,其他著作600餘卷。存世的作品,經 明代 張溥 輯為《梁簡文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注釋:
1. 詠:吟詠。吟詩。
2. 蛺蝶:蛺蝶(音ㄐㄧㄚˊㄉㄧㄝˊ)蛺蝶科(學名:Nymphalidae)。
3. 從:從(ㄘㄨㄥˊ ),跟從。
4. 雙雙:成雙成對。
5. 寄語:寄託情思;是指 所傳的話語,有時也指 寄託希望的話語的意思。
6. 相知:指 互相瞭解。
7. 莫違:不要違背。
 
意譯:
       希望 我們 就像鳳蝶一般,成雙成對的 在幽谷中振翅,在花徑間漫舞;
寄語 相知相愛者,要像 鳳蝶般,彼此同心,自始至終,不違背約定。

賞析: 
        在中國文學中,蝴蝶,美麗、逍遙、自由、雙雙對對,象徵美好的愛情。
         此詩大意是說:我們 似雙舞的鳳蝶,在幽谷中振翅,在花徑間漫舞。 你知曉我,我懂得你;寄語 所有相知相愛者,都能像 彩蝶那樣,彼此一心,永不離棄!
        這首詩,借「蝶」寄言,希望 有情人 永結同心,也反映了 當時人民 對象徵美好愛情的蝴蝶之鍾愛。是現存 最早表現愛情的 蝴蝶詩。

參考資料:
「宮體詩」:
         蕭綱 文學造詣很高,雅好詩賦,並且與徐陵、庾信等人 形成「宮體詩」的流派。 「宮體詩」主要是南朝君主、貴族聲色娛樂生活的反映,這種詩 主要以 描繪女性體態與生活為內容,被視為 艷情詩。 
一般文學家認為 宮體詩的格調不高,不過 它對人體美的描繪和表現,仍拓展了 古代的審美觀。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7-10-22_140254.jpg

 

【歌曲賞析】   李叔同 (弘一大師)      《送別》

 

李叔同 《送別》:

作詞 編曲 李叔同

作曲 J.P. 奧德威

 

歌詞:

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餘歡 今宵別夢寒

 

韶光逝,留無計  今日卻分袂

驪歌一曲送別離  相顧卻依依

聚雖好,別雖悲  世事堪玩味

來日後會相予期  去去莫遲疑

 

草碧色,水綠波  南浦傷如何

人生難得是歡聚  唯有別離多

情千縷,酒一杯  聲聲離笛催

問君此去幾時來  來時莫徘徊

    (《送別》的 後半部分 歌詞 在 後期錄音中 多被忽略,但從 西元1935年 百代公司的 原版錄音來看,這部分歌詞 是 存在的。)

 

       李叔同(弘一大師)  (西元1880年~西元1942年),生於 天津,少年時 已擅長 吟詩作畫,寫字刻印。西元1901年來到上海,在 南洋公學讀書,是教育家 蔡元培先生的學生。在 讀書期間,李叔同 仍然 從事各種藝術活動。他 文才超群,在「瀘學堂」的 徵文比賽中 曾三次 獲首獎,深得 人們的稱讚。

       西元1905年至西元1910年間,他在 日本東京 上野美術專門學校學習西洋畫和音樂,成為近代中國 第一位出國 學習音樂、繪畫的進步知識分子,同時 也是 我國最早學習西洋音樂的人。他 除了學習作曲理論之外,還主攻鋼琴。西元1910年3月,李叔同回國,先後任教於天津、上海﹐同時在《太平洋報》任音樂編輯。西元1913年任浙江第一師範音樂、美術教員,並兼任南京高等師範的音樂、美術教學工作。

       西元1918年到 杭州 虎跑寺 出家,法名 演音,號 弘一。西元1942年 病逝於 福建泉州 開元寺。

 

        J.P. 奧德威(John Pond Ordway, )(西元1824年~西元1880年)不只是一個作曲家,而且是一位外科醫生,畢業於 哈佛大學醫學院。據說 他作這首歌曲 原是為了思家和想念他的母親,歌曲叫做(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注釋:

1. 長亭:是指 古代 供 行旅休憩的驛站,倪璠 注:「《白孔六帖》云:『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因此,長亭 又稱為「十里長亭」,而近城的十里長亭 經常是 人們送別的地方。此指 送別的地方。

2. 天之涯 地之角:另一版本,天之涯 「海」之角。

3. 天涯地角:形容 極遠的地方,或 相隔極遠。韓愈《祭十二郎文》「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 影不與吾形相依,死而 魂不與吾夢相接」。

4. 知交半零落:知己朋友 約有一大半 已經 幽明兩隔。

5. 零落:凋落,指死亡。晉 陸機:「親友多零落,舊齒皆凋喪。」

6. 一瓢濁酒盡餘歡:典故 出自《論語 雍也》~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 也不改其樂。賢哉 回也。」 但 近代 錄音版本 也有作「一觚」、「一壺」、「一斛」、甚至「一杯」、「一樽」!由 弘一弟子 豐子愷 親自手抄,並在 弘一大師 在世時 已多次再版 付印的《中文名歌 五十曲》,所載《送別》歌詞是「一瓢濁酒盡餘歡」。

7. 瓢​:瓢(ㄆ一ㄠˊ),瓢瓜,俗稱 葫蘆瓜。葫蘆瓜 製作 爲 日常用具,其最常見的是 製作 葫蘆 ,用來 裝水或裝壺。(也可 製作 舀水、淘米等的勺子)。葫蘆是 往昔 旅人或僧人 旅遊或行腳 常備用具。

8. 觚:觚(音 ㄍㄨ),古代 盛酒的器具,具有 八個 稜角。說文解字:「觚,鄉飲酒之爵也。」盛行於  殷商晚期和西周,材質爲 青銅。 

9. 斛:斛(音ㄏㄨˊ),是 古代容積單位。 漢朝 許慎《說文解字》:「斛,十斗也。」 從宋朝 開始,改為 五斗為一斛。

10. 樽:樽(音ㄗㄨㄣ),酒杯。

11. 一瓢濁酒:一個 裝著濁酒的葫蘆。

濁酒:指 剛釀成未過濾的酒,因為還 含有很多釀酒原料的殘渣,所以 看起來 濁濁的。

12. 今宵別夢寒:今晚 分別之後,夢中 我想你時 會感到 孤寂寒冷。

 

意譯:

       在這行人休憩的驛站外,古老的道路旁,萋萋青草 連綿到天邊,晚風 輕輕吹過楊柳,遠處的笛聲 漸漸聽不見了,夕陽 也在遠山落下。

天涯海角,相距遙遠,知己朋友 約有一大半 已經 幽明兩隔。我們的歡樂 在飲盡這壺酒後 就要告一段落,今晚別後,夢中 都 會 感到孤寂。

時光如流水,無法挽留,我們 今日就要分別了,以 一曲離歌 送行,相顧無言,只有依依不捨。

相聚 雖然美好,分離 雖然難受,人世間 種種 不都是 這般 值得體會?有朝一日 我們 或許 還會相會,不要 再遲疑,離開吧!再會了!

 

說明:

        19世紀美國音樂家 J.P. 奧德威 作有一首歌曲《夢迴故里》(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或直譯《夢見 家鄉與母親》。(這首歌流傳到日本後,日本音樂家 犬童球溪(日語:犬童球渓)以原歌的曲調(可能略微的改作),填上日文的新詞,作成《旅愁》這首 日文歌。西元1904年《旅愁》發表後,在日本  廣泛流傳。

       西元1905年至西元1910年,李叔同 留學日本,接觸到了《旅愁》,他 被這首歌曲的優美旋律所打動,產生了 創作靈感,後於西元1915年在 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任教時 便以 J.P. 奧德威 的曲調 配上中文歌詞,作成了在  傳頌至今的《送別》歌。

     《送別》用的是J.P. 奧德威作的曲調,但李叔同 在作詞時 對曲子 作過少量修改,故《送別》與《夢迴故里》的曲子 並不完全相同。在歌詞上,《夢見家和母親》、《旅愁》、《送別》則分別是 三位藝術家的個人創作,是 三個獨立的作品,之間無直接聯繫;當然 由於曲調的一致基礎,或許 在藝術神韻和表現感情上 有一定的相通之處。

     《送別》的歌詞 類似 中國詩詞中的長短句,有 古典詩詞的文雅,但意思 卻能 平白易懂;整個 中文歌詞與曲調 結合得 十分完美,幾乎 不能 被發現是 譜曲後 重填詞的歌曲。有 論者 認為 李叔同的《送別》是濃縮了 元雜劇 王實甫《西廂記》中 第四本 第三折《長亭送別》的意境。

      《送別》這首歌的歌名 常 被誤稱為「《驪歌》」,雖然《送別》是 一首驪歌,但「驪歌」並不是 它的歌名。

 

賞析:

       這首歌 通篇 用白描手法,而且第一段 全部用來寫景;第二段 時空交錯,以現在時「今宵別夢寒」總括全篇。這首歌 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語),長亭、古道、芳草、晚風、夕陽……都是 離人 眼中所見,景物依舊,人在別時,聽起來 就 倍感淒涼。全歌 緊扣主題,充滿了 對人生的無奈。它的 審美效應,就在「酒盡夢寒」的無言中 回蕩不已。

       這首歌詞,雖然 對離別 感到 無限哀傷,但卻也能 從人生無常的角度 看待人生際遇,例如「聚雖好,別雖悲,世事堪玩味」;而且 能夠 積極地 面對人生的生死離情,因為 雖是「知交半零落」;但「來日後會 相予期」則 又是 一種 對未來的際遇,預見了 喜悅的期待了。

這首歌詞 , 的確與原曲旋律 十分貼切!然而 歌詞本身 卻更能 激發人們的情感。由於旋律 扣人心弦,歌詞 意境高遠,膾炙人口,傳唱不息。

 

參考資料:

       李叔同 這首《送別》歌詞,  隨著 流傳時間的流逝,輾轉傳抄,產生了 多種版本。這首 歌詞,至今仍找不到 原始 手稿資料。何種版本是 原創,莫衷一是。

中國 法正居士 曾因 喜愛此歌 而進行 研究,在他 蒐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 它至少 有 五種 主要版本。

 

弘一大師 李叔同 ~ 送別   歌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8HoGM7umWk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7-05-31_102852.jpg

【孟子解析】   君之視臣如土芥  則臣視君如寇讎 

《孟子》(離婁篇 下) 第3章
      孟子 告 齊宣王曰:

「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孟子》是記載 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全書 有七篇,每篇 各分上下,共十四卷。篇名 依序是:〈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每篇 篇名 取自 首章 開頭的幾個字,沒有 特定的含義。
            《孟子》全書,主要 在闡揚孔子以「仁」為中心 的學說,而 特別強調「義」字,建構了 儒家仁義道德的完整思想體系。自 漢代起,《孟子》一書已有很大的影響,到北宋時 被列入為儒家的經典。南宋理學家 朱熹把《論語》、《 孟子》、《大學》、《中庸》合編為《四書集註》,更加 提昇《孟子》的地位。

                   孟子 生於周烈王 四年,卒於周赧王 二十六年(西元前372年~西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時 鄒(今山東鄒城)人。魯國 貴族 孟孫氏的後裔。
                  孟子受學於子思。提倡王道、重仁義、輕功利、創 性善之說,孟子 繼承 並發揚光大 孔子的思想,成為 僅次於 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 與 孔子 合稱 「孔孟」。後世尊為 「亞聖」。儒家 有所謂:「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孟子言論,集於《孟子》一書。

注釋:
1.
齊宣王:齊宣王(約西元350~西元301),本名 田辟疆,戰國時 齊國國君,齊威王之子
2. 芥:芥(音ㄐ一ㄝˋ),草芥。

3. 土芥:泥土、草芥。

4. 讎:讎(音ㄔㄡˊ) ,讎與「仇」通。

5. 寇讎:仇人。

意譯: 
                  孟子 向齊宣王說:「如果 國君看待臣子 像泥土、草芥一樣 隨意踐踏,臣子對待國君 就會像仇人一般的痛恨了。」

解析: 
       
「治國 兩大支柱」:文官 武將。

唐朝「重武輕文」,是武士得寵的時代。「請君 暫上淩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能被冊封為 食邑萬戶的侯爵?非經歷 戎馬生涯,殺敵建功 不可。

宋朝 堪稱 為文人「如魚得水」的時代。

宋代 文官多,官俸高,賞賜重。不僅如此,還可以 蔭及家人,差科全免,成為社會上 享有特權的「官戶」階層。

治國之道,應重視 文武人員、給予 起碼的尊重。它是 捍衛國家,推動政務、的支柱。

《孟子》(離婁篇 下)  第3章:
孟子 告 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 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 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 視君如寇讎。」

當今 政府 帶頭 打擊醜化「軍公教」,歷史 少見。文武人員,士氣 勢必低落,只有 老毛 的「文革」,敢 如此 胡作非為。民意如流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參考資料:

前總統陳水扁2017年5月19日受邀 出席 凱達格蘭基金會 募款餐會,以錄影方式 發表談話。

     陳水扁說:「軍公教是國家安定最大的力量,也是國家安全、進步及希望的推手。軍公教是全民的共同資產,不是我們的敵人!如果 我的八年 有任何的成績,全體軍公教人員 絕對是功勞者之一。對軍公教 只有感激,千萬 不可以 將人家汙名化,和軍公教 無情對立是不智的。」

陳水扁說:「人民最大,人民萬歲!沒有偉大的政府,也沒有偉大的總統,只有偉大的人民!我們 不需要 大政府,那是阻礙進步的大石頭。現代的政府 管越少 才是好政府,因而 我們需要的 是大國民、大社會。沒有永遠的執政黨,今日的多數,有可能是 明日的少數。今日人民 可以 給我們執政,明日 也可以 讓我們在野。人民最後的裁判 可能無情,但 絕對是公平的。

陳水扁 提醒小英「不可以 將人家汙名化」,阿扁錯了嗎?阿扁 因任內涉及貪瀆 身陷牢獄,但 一碼歸一碼,不「以人廢言」,畢竟 一位擔任過八年總統的前元首,有 其一定的視野及高度。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7-05-25_153433.jpg

【名句解析】   治大國     若烹小鮮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老子(西元前604年~西元前531年),姓李 名 伯陽,也稱 李耳,號 老聃,因初生時 頭髮皆白,故世稱 老子。老子 曾做過 周王朝的史官,他學問博大精深,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是道家學派創始人,居世界 十大思想家之首;被譽為東方巨人;中國和世界的第一哲人。

他在中國和世界 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等方面都是有巨大影響的人物。老子創立的道德文化 對以後的諸子百家產生了 深刻的影響,他是公認的「百家之祖」。乃 中國古代文化的奠基人,並曾為 孔子的老師。

《道德經》是 老子思想的精髓,強調 人與自然和諧,尊重 客觀自然規律,這是中華傳統文化 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他所撰寫的《道德經》也是 人類道德論的開山之作。

  《道德經》是一部歷朝歷代學者 已經研究了兩千多年的巨著。其內容 涉及哲學、文學、美學、醫學、軍事學、社會學、倫理學、天文學、養生學,被譽為「萬經之王」、「百科全書」。

《道德經》不但影響了 漢代以來兩千年的思想史,而且也受到 西方思想家的重視,已成為 世界哲學寶典之一。

  《道德經》分為 上下兩篇,上篇起首 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人稱《道經》;下篇起首 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所以人稱《德經》。

  《道經》 論述 宇宙和自然的規律,也可以稱為是人類的自然觀和世界觀,對於我們人類而言,只有認識這些規律,順從而不違背這些規律,適應這些規律,利用這些規律,一旦我們人類違背了大自然的規律,那麼我們一定會遭到殘酷的報應和懲罰的,甚至會帶來無窮之災難。  

  《德經》論述 人生觀和社會觀。包含了長生之道。

注釋:

1. 烹:文火、細火,慢慢熬燉。文火叫「烹」,大火就叫「炒」。

2. 小鮮:鮮美的食物;味美的食物。像是小魚,或一塊小肉之類的。

3. 若:好像。

4. 若烹小鮮:說法不一,就好像烹調小魚,油鹽醬醋料要恰到好處,不能過頭。就好像燒菜一樣精心,要掌握火候,也要注意佐料。就好像煎小魚一樣。煎小魚,不能多加攪動,多攪則易爛。

5. 道:正道,中道。

6. 蒞:來,蒞臨。

7. 其鬼不神:鬼不起作用。

8. 非:不唯、不僅。

9. 聖人亦不傷人:老子是在罵一般標榜自己是聖人的假聖人。真正的聖人,自己也不會承認是聖人

10. 兩不相傷:鬼神和聖人不侵越人。

11. 故德交歸焉:讓人民享受道德的恩澤。

意譯:

治理大國 不可輕易擾民,要像煎魚一般,煎到夠熟了 ,才能翻面再煎,否則很容易煎到魚肉破碎, 而不成魚形。但也不能 完全不去翻動,否則 魚就燒焦了。

以正道 來治天下,一切 皆順乎自然」天下 就可無事,水到渠成,就「功成事遂」了, 天下 一旦得治,非但 鬼神傷不了人,百姓 也不覺得聖人傷人。

由於 鬼神和聖人 都不傷人,所以 就可以 讓人民 能享受到道德的恩澤。

解析:

「治大國,若烹小鮮」,是傳頌很廣的治國道理。老子的 這是個比喻,「烹小鮮」就是煎烹小魚,這是 用烹魚比喻治國。小魚很鮮嫩,用刀亂切或在鍋裏 頻頻攪動,肉就碎了。國家的統治者,治理國家,要像 煎小魚那樣,不要 常常翻弄。

老子 很看重「無為而治」,反復 說明 這個道理,多方 運用這個道理,這是它的「道法自然」見解的發揮。

老子 把這個道理 運用在 治國為政方面,主張「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當「民忘於治,若魚忘於水」,就再也 不需要 用宗教 來輔助政治 而謀之於鬼,鬼神 就不再 有任何作為,,這符合於「道法自然」的無為規律。

「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 喻示,為政的關鍵所在,在於 安靜無為,不擾害百姓,否則,災禍就要來臨。要保證 國家的平安,執政者 就必須小心謹慎,認真嚴肅,不能以主觀意志 隨意 左右國家政治,如果以個人的主觀願望,去改變社會,朝令夕改、朝三暮四、忽左忽右,老百姓 就會無所適從,國家 就會動亂不安。相反,如果國家 製定的政策法令,能夠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就 不至於發生禍難。

老子這句話 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了 極其復雜的治國謀略。

參考資料:

德國哲人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西元1844年~西元1900年),稱讚老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德國的 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西元1889年~西元1976年)被譽為 二十世紀 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環球時報》西元2004年1月16日記載:「海德格被認為是最直接地從《道德經》中吸取了 思想資源。該文章還寫道:「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哲學家 閱讀老子思想,都是 要從中獲取 能夠拯救西方文明危機的良方。而他們 的確發現,《道德經》對人與自然關係和諧的理解、為人處世的自然態度、德性培養的修行方法,對 彌補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和強權意志等,都具有 非常積極的作用。

  

 

 

逸竹(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